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板栗病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板栗病害Chinese chestnut diseases

全世界已报道130多种,中国有60多种。其中大多是木腐性真菌。重要的病害是干枯病、炭疽病、叶斑病、白粉病及种仁斑点病(包括黑斑病、青霉病和镰刀菌褐腐病等)。
干枯病 又称栗疫病,世界分布较广。在美国,曾经几乎毁灭了美国栗(Castanea dentata),中国河北、河南、山东、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台湾等省均有发生,为害严重。
在中国栗上,主要为害主干和枝条。在光滑的树皮上初期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红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的水肿状病斑,内部组织腐烂,有酒糟味。以后病斑逐渐干缩凹陷、纵裂,上生疣状、初黑色后呈橘黄色的小粒点(病菌分生孢子器),在粗糙的老树皮上病斑不明显。剥开病皮,可见扇形菌丝体,初白色,后褐色。病情严重时造成死树、死枝。当具有低毒菌系或栗树抗性较强时,可形成膨肿的表层溃疡。病原物为寄生隐丛赤壳,属子囊菌,间座壳目。无性态产生分生孢子器。还可为害栎、槭、漆、山毛榉、山核桃、栲等多种树种,美国栗极感病,板栗较抗病,但移至美国亦可严重被害,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部越冬,次年4月至5月开始,孢子借风、雨、昆虫、鸟传播,从各种伤口侵入,特别是嫁接口和新伤口发病多,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带病苗木。老病斑于3月至4月开始扩展,6月至8月扩展最快,9月至10月逐渐停止。新病斑在3月至10月可陆续出现。有再侵染,秋季在子座内产生子囊壳。病害控制,以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选育抗病品种为基础,并实施苗木检疫,防止冻害、日灼、虫害和各种机械伤,嫁接口和刮去病组织的伤口用抗菌剂“402”加平平加或砷平液、碳酸钠液、硫菌磷及多菌灵油膏涂护。利用低毒力菌系是有效的生物防治途径。中国栗干枯病菌中低毒力菌株出现频率比美国高。
炭疽病 日本、美国都有发生。中国河北、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湖南等产地南方板栗被害更严重。芽叶枝果均被害,以为害果实减产最大。栗苞上产生褐色至黑褐色病斑,栗果主要从顶端开始变黑,栗仁表面产生圆形或近圆形黑色病斑,内部浅褐色干腐。南方栗树上病栗仁呈湿腐状,严重时病果早落。病斑上后期散生黑色小粒点(病菌分生孢子盘),天气潮湿时,溢出橘红色粘性孢子团。病原物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cingulata),属子囊菌,球壳目。无性态是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属半知菌,黑盘孢目。除板栗外还寄生茅栗、大叶栗、日本栗、美国栗等(见仁果炭疽病)。病害控制为清除病虫枝、叶、果,集中销毁;发病初期喷布多菌灵、甲基硫菌磷、百菌清、米鲜胺等杀菌剂;采收加工过程中避免机械伤口;采后尽快在0℃和高湿条件下保存,控制病情发展。
叶斑病 又称轮纹叶斑病,美国、日本、印度均有分生,中国分布于辽宁、河南、河北。主要为害叶片,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至黑褐色、边缘深色的病斑,周围有黄绿色晕圈。后期病斑上产生轮状排列的黑色小粒点(病菌分生孢子盘),严重时早期落叶,对苗木和幼树危害较重。病原物为坎斯盘单毛孢(Monochaetia kansensis),属半知菌,黑盘孢目。栗树生长衰弱,雨水多时发病重。控制措施有清除落叶,集中烧毁,消灭越冬菌源;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体抗病力;发病初期,喷布多菌灵或波尔多液。
白粉病 为世界性病害,中国广为分布。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幼芽和栗苞,初产生不规则形褪绿斑,上生白色粉状物(病菌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产生黑色小粒(闭囊壳)。以后病部变黄枯焦,严重时幼叶扭曲,幼苗死亡。以苗木,幼树受害较重。病原物为槲球针壳(Phyllactinia roboris),中国叉丝壳(Microsphaera sinensis)和绵毛离壁壳(Cystochecalanestris),属子囊菌、白粉菌目。绵毛离壁壳和槲球针壳主要寄生在叶背面,中国叉丝壳主要寄生叶正面。还可为害茅栗、栎和栲等树种。温暖干旱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流行。病菌以闭囊壳在病叶或病梢上越冬,次年4、5月释放子囊孢子,借风传播,进行初侵染,再侵染频繁。病害控制,要加强栽培管理、合理灌水施肥,多施钾肥以及硼、硅、铜、锰等微量元素,控制氮肥,以提高树体抗性; 清除病叶,发芽前喷布波美1度石硫合剂;发病初期可喷布甲基硫菌磷、粉锈宁或硫制剂。

板栗的其他常见病害

为害部位病害名称病原物
芽枯病Pseudomonas castaneae
叶或主要为害叶锈 病
毛锈病
煤 病
Pucciniastrum castaneae
Cronartium quercuum
Scorias communis,Lima-
cinia chenii
斑点病Phyllosticta castaneae
主干及枝干枝枯病Coryneum kunzei var.
castaneae,Botrybsphaeria
rhodina
干腐病
腐烂病
B.berengeriana
Valsa sordida
茎基或根茎腐病
白纹羽病
根朽病
Macrophomina phaseoli
Rosellinia necatrix
Armillariella mellea

种仁斑点病 是板栗产区的严重产后病害,南方比北方发生更重。生长期和产后由多种病菌引起,世界已报道30多种,在中国的主要种类除前述炭疽病外,还有黑斑病、镰刀菌褐腐病和青霉病。黑斑病,在栗种仁上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至黑褐色病斑,边缘色深,与健部交界明显,病斑上常有灰色至灰黑霉层(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纵切面呈灰褐至褐色干腐,边缘色深。镰刀菌褐腐病,在栗种仁上产生不规则形斑驳,褐色,有时可见白色、粉色或浅紫色霉状物。纵切面浅褐色干腐,有时湿腐,边缘不清,严重时全果腐烂。青霉病,在栗种仁上产生不规则形或近圆形,褐色至黑褐色病斑,纵切面呈白色干腐,病斑表面和内部伤口裂纹处可见青绿色霉层。病原物: 黑斑病为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青霉病为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均属半知菌,丝孢目;镰刀菌褐腐病为藤仓赤霉(Gibberella fujikuroi),无性态为串珠镰孢(Fasarium moniliforme),血球丛赤壳(Nectria haematococca),无性态为茄类镰孢(F.sola-ni),以及三线镰孢(F.tricinctum),均属半知菌,瘤座孢目。这些病菌寄生性不强,但寄主广泛。
板栗在采收后随着水分的丧失,抗病性逐渐降低,栗仁表面失水20%左右时抗病性最低,水分继续丧失,抗性逐渐提高。栗瘿蜂发生重,树势弱以及采收、加工、贮运过程中造成各种机械伤口,采收后贮存温度较高,均有利产后病害的发生。病菌多为弱寄生菌,菌源广泛,在寄主病残体和土壤内越冬,借风、雨传播。炭疽病和黑斑病生长期侵入幼果,不显现症状;褐腐病和青霉病主要在采收后通过伤口侵入栗果。病害控制: 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栗树抗病性;选育抗病品种;喷布杀菌剂,防止生长期侵染;采收、加工、贮运过程中尽量减少机械损伤;保湿,防止栗果失水;及早在低温(0℃)和相对湿度90%左右条件下贮存或用气调贮存,还可结合特克多处理。
此外还有桑寄生、樟寄生、栗寄生、枫寄生、懈寄生、扁枝懈寄生等寄生种子植物病害。中国无报道而发生在其他国家的有引起根和根茎腐烂的根腐病(Phytophthora cambivora (Petri) Buism.,P.cinna-momi Rands),引起早期落叶的斑枯病(Mycosphae-rella maculiformis (Pers.) Schroet.)。其他常见的病害见上页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