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板块构造学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bankuai gouzao xueshuo

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的一种大地构造学说。它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综合发展,是综合许多学科的最新成果而创立的,是现代地球科学的一次重大变革。
板块构造说认为,组成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由一些活动的,周围被大洋中脊、海沟和水平断层所分割的板块构成。由于地幔的对流使板块相互作用,引起了一系列大地构造现象,它把全球板块分为六大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板块的边界并不是大陆边沿,而是海岭、岛弧、大断裂、俯冲带及深海沟。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包含大块陆地,又包含大片海洋。板块内部一般都是稳定的,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强烈活动的地带,多火山、地震等。
板块构造说能较好地解释许多地质现象,同时,它也遇到不少问题。例如:地幔对流是否存在,板块运动的动力何来?原始地球既无海洋,也没有层状结构,它只是一个象火星、月球那样的刚性的凝固地壳,那么漫长的地质史又是怎样演化的?等等。

☚ 热寂说   微粒说与波动说 ☛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关于地球大地构造的理论。“板块”一词最早出现在加拿大地质学家威尔逊1965年发表的关于转换断层的论文中。60年代末,美国的勒皮雄、摩根和英国的麦肯齐等人在大陆漂移、地幔对流、海底扩张等学说基础上,概括了当时海底发现,建立了板块构造说。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认为大陆是在海底上漂移的,假设了海底的平坦性和可塑性,可是海底的实际情况怎样,当时人们并不清楚。1928年英国的霍姆斯提出地幔对流说,比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更合理地解释了漂移动力问题。霍姆斯认为岩石普遍含有放射性物质,其释放的原子能几乎全部变成能。地幔内只需含有七百分之一的放射性物质,便能使地幔保持其可塑性,有发生对流的可能性。这种缓慢的热对流能牵引大陆作水平运动。但当时人们无从了解地幔情况,这个假设长期没有人认真研究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发现海底含有十分丰富的矿藏,激发了人们对海洋底部探索的积极性。海洋探测技术中出现了声纳、深海钻探、海底打捞、同位素地质测量,以及海底重力,地磁、地热测量仪等先进设备。在海洋科学中对海底地貌、地磁、地震、地质等方面取得进展。人们获得的海洋底部资料迅速丰富起来。发现了海底起伏不平,有山有岭,有盆有沟,海岭是地幔物质上涌造成的。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美国的赫斯和迪茨用地幔对流观点来归纳海底科学取得的进展,于1961年和1962年各自独立提出海底扩张说。这些理论认为,地幔中有对流存在。地幔中的容岩物质从海岭的裂谷中涌出形成中洋脊,并不断生成海洋地壳。对流体牵引中洋脊两边地壳以相同速率不断向两边扩展,大陆同海底一块在地幔对流体上漂移。海洋地壳碰到大陆地壳就下沉钻入地幔之中,大陆地壳前缘被挤压抬升形成山脉和岛弧。由于海洋地壳不断更新,海底没有比中生代更老的地层。这就解释了海洋沉积层薄,海底比较年轻的现象,又把大陆漂移的传送带从海底改为更深的地幔对流体上,从而解决了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大陆在海底上漂移所遇到的困难。进一步说明地壳运动是以水平运动为主,为板块构造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65年威尔逊分析了中脊带的错动以及有关地震资料,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断层——转换断层,由于转换断层的提出,地质学家们认识到整个地球岩石圈已不是完整的壳体,而是被分割为几个巨大的块体,这些块体被称为 “板块”。板块是岩石圈构造的基本自然单元。根据海底发现,归纳出构成典型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第一是分离边界为中洋脊,这里熔岩上升生成新的海洋地壳; 第二是聚敛边界,形成海沟或年轻褶皱山脉; 第三是转换边界,两个板块相互作剪块运动的转换断层。在上述认识基础上,勒皮雄、摩根、麦肯齐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了板块构造说。这个学说认为,岩石圈的基本构造单元是块,由于地幔对流,板块在中洋脊分离扩张,也就是大陆漂移是坚硬板块运动。
全球被分成欧亚、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极6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全球地壳构造运动的基本原因是这些板块的相互作用,板块强度很大,板块的边缘是构造最剧烈的地方,这里常有火山、地震活动,以及地壳的断裂,下沉和挤压褶皱发生。板块构造学说产生后,得到了科学的验证,特别是1968年之后的海洋地质学的有力支持。板块学说对地球基本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做了非常精彩的描述:亚洲东面一系列岛弧,美洲西部的巨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是大陆板块被海洋板块挤压变形而生成,青藏高原是两个大陆板块相碰,印度板块跑到欧亚板块下面,彼此重叠而成,喜马拉雅山是两者挤压隆起的。大西洋在不断扩大,太平洋在不断缩小,红海、东非裂谷和加利福尼亚海湾在不断开裂,孕育着新的大洋。
由于板块学说在探讨山脉与高原的成因、地震与火山活动、矿带分布、古气候状况、生物演化各个领域中的指导作用,1968年威尔逊指出,板块构造学说在地质学史上犹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成为“地质学的一次革命”。

☚ 阿波罗月球探测   达尔文学说 ☛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关于地球大地构造的理论。“板块”一词最早出现在加拿大地质学家威尔逊1965年发表的关于转换断层的论文中。60年代末,美国的勒皮雄、摩根和英国的麦肯齐等人在大陆漂移、地幔对流、海底扩张等学说基础上,概括了当时海底发现,建立了板块构造说。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认为大陆是在海底上漂移的,假设了海底的平坦性和可塑性,可是海底的实际情况怎样,当时人们并不清楚。1928年英国的霍姆斯提出地幔对流说,比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更合理地解释了漂移动力问题。霍姆斯认为岩石普遍含有放射性物质,其释放的原子能几乎全部变成能。地幔内只需含有七百分之一的放射性物质,便能使地幔保持其可塑性,有发生对流的可能性。这种缓慢的热对流能牵引大陆作水平运动。但当时人们无从了解地幔情况,这个假设长期没有人认真研究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发现海底含有十分丰富的矿藏,激发了人们对海洋底部探索的积极性。海洋探测技术中出现了声纳、深海钻探、海底打捞、同位素地质测量,以及海底重力,地磁、地热测量仪等先进设备。在海洋科学中对海底地貌,地磁、地震、地质等方面取得进展。人们获得的海洋底部资料迅速丰富起来。发现了海底起伏不平,有山有岭,有盆有沟,海岭是地幔物质上涌造成的。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美国的赫斯和迪茨用地幔对流观点来归纳海底科学取得的进展,于1961年和1962年各自独立提出海底扩张说。这些理论认为,地幔中有对流存在。地幔中的熔岩物质从海岭的裂谷中涌出形成中洋脊,并不断生成海洋地壳。对流体牵引中洋脊两边地壳以相同速率不断向两边扩展,大陆同海底一块在地幔对流体上漂移。海洋地壳碰到大陆地壳就下沉钻入地幔之中,大陆地壳前缘被挤压抬升形成山脉和岛弧。由于海洋地壳不断更新,海底没有比中生代更老的地层。这就解释了海洋沉积层薄,海底比较年轻的现象,又把大陆漂移的传送带从海底改为更深的地幔对流体上,从而解决了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大陆在海底上漂移所遇到的困难。进一步说明地壳运动是以水平运动为主,为板块构造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65年威尔逊分析了中脊带的错动以及有关地震资料,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断层——转换断层,由于转换断层的提出,地质学家们认识到整个地球岩石圈已不是完整的壳体,而是被分割为几个巨大的块体,这些块体被称为 “板块”。板块是岩石圈构造的基本自然单元。根据海底发现,归纳出构成典型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第一是分离边界为中洋脊,这里熔岩上升生成新的海洋地壳; 第二是聚敛边界,形成海沟或年轻褶皱山脉; 第三是转换边界,两个板块相互作剪块运动的转换断层。在上述认识基础上,勒皮雄、摩根、麦肯齐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了板块构造说。这个学说认为,岩石圈的基本构造单元是块,由于地幔对流,板块在中洋脊分离扩张,也就是大陆漂移是坚硬板块运动。
全球被分成欧亚、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极6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全球地壳构造运动的基本原因是这些板块的相互作用,板块强度很大,板块的边缘是构造最剧烈的地方,这里常有火山、地震活动,以及地壳的断裂、下沉和挤压褶皱发生。板块构造学说产生后,得到了科学的验证,特别是1968年之后的海洋地质学的有力支持。板块学说对地球基本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做了非常精彩的描述: 亚洲东面一系列岛弧,美洲西部的巨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是大陆板块被海洋板块挤压变形而生成,青藏高原是两个大陆板块相碰,印度板块跑到欧亚板块下面,彼此重叠而成,喜马拉雅山是两者挤压隆起的。大西洋在不断扩大,太平洋在不断缩小,红海、东非裂谷和加利福尼亚海湾在不断开裂,孕育着新的大洋。
由于板块学说在探讨山脉与高原的成因、地震与火山活动、矿带分布、古气候状况、生物演化各个领域中的指导作用,1968年威尔逊指出,板块构造学说在地质学史上犹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成为“地质学的一次革命”。

☚ 阿波罗月球探测   达尔文学说 ☛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大地构造新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根据近年来海洋调查所获得的海洋地质、海底地貌、海底地磁等方面的资料,对地球上的海陆变化,乃至整个地壳运动,作了新的解释。首先,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洋底和陆地都是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根据地球物理和力学方面的许多特点,把海底和陆地统一起来考虑,将整个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又分南北两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之间常以大洋中脊、大陆裂谷、岛弧、海沟以及转换断层等地质构造特征为边界。其次,它认为,不仅大陆在漂移,海底也在不断扩张和移动,促使板块运动的动力是地幔对流。由于地幔中的塑性物质或熔化物不断向上升起,并向大洋中脊两侧散开,因此,大洋中脊处形成的新海底岩石圈就被牵引远离大洋中脊而去,在海沟处下降重新进入地幔。再次,它仔细研究了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性质,认为在板块边界上可能存在三种相对运动形式:两个板块各自离开做相反方向的水平移动的离散运动;两个板块彼此相对运动,导致这个板块或另外一个板块不是卷曲缩短,就是表面区域被挤掉的汇聚运动;或是两个板块之间彼此相向“擦肩”而过的剪切运动。

☚ 海底扩张说   地幔对流假说 ☛
0000182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5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