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板块构造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板块构造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其特点是认为全球表层是由10~25个大小不等的岩石圈板块构成,这些板块均漂浮在地幔的黏性物质上,每个大板块都有部分大陆和大洋岩石圈,并且在运动中同其他板块发生碰撞、冲击。在这个过程中,沿着板块的边缘部分会发生许多复杂的构造变形、火山作用和地震活动。它是在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转换断层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和完善的。1967年美国W.J.摩根、英国D.P.麦肯齐和R.L.帕克概括了洋底最新发现,确立了板块构造说的基本原理。1968年法国X.勒皮雄将全球岩石圈划分为6大板块。板块构造这一术语是1969年麦肯齐和摩根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说逐渐渗透到地球科学许多领域:❶它深刻地解释了地震和火山活动、地磁和地热现象、岩浆和造山作用; 板块构造认为地球表层是由为数不多的大小不等的岩石圈板块拼合起来的,每个板块彼此都能独立活动,其运动是地幔对流和海底的分裂与扩张的结果。板块活动时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各种地质构造,这些构造即板块构造。按这种学说观点,陕西省境内属于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及秦岭造山带三个构造单元。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Bankuaigouzao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X.Lepichon) 1968年提出的全球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的构造带(如海岭、岛弧、平移大断层)分割的若干板块。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如图)。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仅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余各板块即包括大陆又有海洋。板块厚度50—150公里,板块间以海岭、岛弧、海沟和转换断层(类似一种大平移断层)为边界,板块运动的主要动力是来自地幔物质的对流,对流速率每年1—20厘米不等。洋中脊是对流的上升区,海底是对流循环的顶部(平流运动),海沟是对流下降区。因此洋壳产生于洋中脊,于海沟处消失,循环范围可达几千公里。板块内部强度很大,比较稳定,主要活动和变形发生于板块边缘。若两板块相向移动发生碰撞,则发生褶皱隆起、断层,形成高山,如喜马拉雅山等;两板块相碰的接触地带为板块缝合线,如雅鲁藏布江为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缝合线;若海洋板块向陆地板块下部俯冲,则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如日本岛弧和马里亚纳海沟等;板块分裂则形成裂谷、洋中脊和海洋;板块错动则形成转换断层。大板块又可分为中板块、小板块和微板块等不同等级。两板块之间的碰撞带或俯冲带一般是主要的火山带和地震带。如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震带以及古地中海地震带和火山带都是分布在板块俯冲带或缝合线上。板块碰撞带和俯冲带又是挤压褶皱、隆起、断裂最强烈的地方,是形成高山的地带,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等。 简 化 地 质 年 代 表
六人岩石圈板块( 勒皮 ☚ 地质年代表 第四纪冰期 ☛ 板块构造由于海底的分裂、扩张,地球上岩石圈的板状块体——板块发生运动,彼此挤压、拉伸或剪切而产生的各种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各种丰富的地质作用,构成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