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河
长江中游上荆江右岸分流河道。地处鄂、湘两省边界。北起湖北省松滋县松滋口,为长江分流入洞庭湖的“四口”之一。清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松滋溃口,当年堵复,由于堵口不坚固,同治十二年(1873年)再溃,冲成松滋河。长江洪水和泥沙经此大量分流入洞庭湖。1949年前年平均分流量达1万立方米每秒,占宜昌来量18%左右,近年约占14%。输沙量1954年曾达5880万立方米,占入湖总沙量的22%。松滋溃口初期洪道长100公里,在添围垸附近入洞庭湖并与澧水交汇;1900年下延40公里到武圣宫附近;1950年再下延30公里到柳林咀附近与沅水、澧水、虎渡河汇合,至南咀汇藕池河东流;到1986年又下延60公里到东湖垴入湖。同时长江进松滋河的口门也由大口上延20多公里至陈二口,目前松滋河洪道全长为250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