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卖刀
杨志卖刀,主要是讲杨志英雄末路,不得不卖掉祖传宝刀,在街上偶遇泼皮牛二的无理纠缠,怒杀牛二的事。在波澜壮阔的 《水浒全传》画卷中,这件事仅仅只能算上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然而,作者却 “借勺水兴洪波” (见金圣叹第四十三回夹批),不仅巧妙地把当时几乎走投无路的杨志送到了北京大名府留守司梁中书那里,而且还让杨志在比武场上大显身手;不仅让杨志深得权贵梁中书的赏识,而且还让他得了押送“生辰纲”的美差,由此才引出晁盖等人“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的惊天动地的事情。——“借勺水兴洪波”,说来不难,实则不易,这里的关键还在于“勺水”要选得好,人物要写得活。否则无论作者本领再大,也无法兴风作浪。在这方面,“杨志卖刀”这段文字是颇有代表性的。
《水浒全传》虽然描写的是北宋时期的一场农民起义斗争,但它却概括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在这各种矛盾中,除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以外,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有时也很突出。从本质上来说,杨志应该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员,只因失落了花石纲,又受到奸臣高俅的陷害,才被弄得走投无路,流落街头。所以,杨志卖刀,虽然也是“将了宝刀,插了草标”,沿街叫卖,却与一般的“卖刀”有着质的区别。一方面,它是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奸臣当道、好人受气的表现;另一方面,就杨志本人来说,他“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的宏图大志不得实现,憋足了一肚子窝囊气,卖刀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我们再来看牛二,这是京师里“有名的破落户泼皮,……专在街上撒泼、行凶、撞闹,连为几头官司,开封府也治他不下”。他的存在,绝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封建社会中土豪劣绅,泼皮无赖欺压人民的一个缩影。按理说,他与封建统治阶级本无矛盾,但是,却碰上了杨志这样一个正直不阿、眼睛里揉不得砂子的英雄好汉。所以,虽然他们是街头偶遇,萍水相逢,本身也存在着发生矛盾与冲突的可能。从以上我们对“卖刀”这件事本身的分析可以看到:作者尽管在生活中只取了“勺水”,但这确实是一勺积淀着丰富生活内含的“水”,有了这样的“水”,作者的艺术手段才能充分地发浑出来,掀起情节的连天巨浪。
“勺水”既已选好,我们再来看作者是如何“兴波”的——
作者兴的第一个波澜,是平地里出“大虫”。本来,杨志窝了一肚子火去卖宝刀,立了两个时辰,无人问津,心里就够别扭了;可偏偏牛二这条“没毛大虫”来搅乱市场。众人惹不起他,杨志却偏不躲——这一切看起来是很偶然的,但作者却已在这偶然性中粗粗地画出了两人性格:杨志虽有一身好本事,却安分守己实在没钱用也不肯为非做歹; 听说大虫来了,他偏不躲,这也正是其英雄本色使然。而牛二呢?横行霸道,早已是他干惯了的买卖,所以才专到热闹处放刁撒赖。正因为如此,这两条“大虫”才有可能碰到一起,形成文章的第一个波澜。
作者兴的第二个波澜,是杨志怒杀牛二。本来,光天化日之下,尤其是在热闹繁华的东京汴梁,即使“两条大虫”遇在了一起,也不该激成杀人之变。可是,牛二偏偏看上了杨志的宝刀,杨志又偏偏要卖三千贯;牛二不但敢于戏弄杨志,而且还分文也不想给,而杨志“一物不成,两物俱在”,本来也就想走了;可偏偏牛二紧揪着杨志不放,一定要应验“杀人不见血”的话,杀狗都不行,一定要杀人! 并扬言“你若好男子,剁我一刀”。最后,终于搅得杨志一时性起,杀了牛二。同样,作者之所以能 “兴”起这第二次 “波澜”,也是由这两人的性格决定的: 杨志一心想卖刀,所以才说了那刀的三件 “好处”;不仅说了,而且还很认真地试验,这是他性格中安分守己,想要靠自己的本事“封妻荫子”的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他又根本不怕牛二这条大虫,容不得这种人撒赖放刁,所以当他大怒之后,才会有杀人之举。而牛二呢?他之所以敢于在杨志面前胡搅蛮缠,正是因为 “开封府也治他不下”,他却没想到眼前这条好汉专门要治他这种不善之人,所以最后招来杀身之祸。
我们再来看一看作者“兴”起的第三次“波澜”。本来,一般人杀人之后,都要去躲避官府的捉拿,而杨志却主动去投案自首,被押进了死囚牢;按理说,被押到这种地方,就要等候“秋后问斩”了,可是,不仅押牢禁子佩服杨志是个“好男子”,就连天汉州桥下众人,也都送东西给他; 后来,“推司”大人甚至也同情杨志,把他送往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这第三次“波澜”,同样也是由杨志性格决定的,这不仅因为他眼中有赵家天子的王法,也因为他那种“好汉做事好汉当”的性格。当然,当杨志“死罪免去,活罪不免”,被发配到大名府去以后,他的希望能“一枪一刀”,“封妻荫子”的性格和他正直不阿的英雄本色也就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于是,大名府校场比武,押解生辰纲等一系列连天波浪也就很自然地“兴”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