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杨修之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曹操杀杨修在书的第七十二回。那是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六十五岁,官爵已封为魏王,一切大权在握,可以说,是相当显赫的晚年。不料,西线吃紧,大将夏侯渊被刘备手下的黄忠杀了。曹操不服老,亲自带兵来到,经过几次交锋并没有占到便宜。杀杨修的事就从这儿开始:
这一天,厨房送上鸡汤来,曹操颇有感触,觉得眼下的战局正和啃一块鸡肋骨一样,丢掉可惜,要吃又没有什么肉。他正想着,大将夏侯惇进来请示夜间口令,曹操随口回答: “鸡肋! 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听到了这个口令,马上吩咐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他的这一行动,使夏侯惇大为惊讶,慌忙找杨修问个究竟。杨修回答说:“听今天夜间的口令便可以知道魏王将要退兵了。鸡肋,是要吃没有肉,丢掉又可惜的东西,正好比当前战局一样,进不能胜,退恐人笑,不如早早收兵。我预料魏王来日就下令班师,所以先收拾起来,免得临时慌乱。”夏侯惇听了,也收拾起行装来。没想到,那一夜,曹操心烦意乱睡不着觉,提了钢斧出来巡查,发现有人在打背包,大吃一惊,立即回帐召夏侯惇查问。夏侯惇回答: “是杨修猜出大王将要班师的。”于是,又找来杨修。杨修神气活现地把他的分析说了一遍。曹操顿时大发脾气,说:“你敢造谣,惑乱军心!”并喝令刀斧手推出去杀掉,将头颅号令在辕门外。杨修就这样作了刀下之鬼。杨修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书中六十回的介绍,他是太尉杨彪的儿子,口才好,学问大,头脑灵活,是一个很有才干的青年。这次西征,他是行军主簿。在当时,行军主簿是作战中参与机要、总领事务的重要僚属,有点相当于主任秘书一类的职务。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属员,曹操在一怒之下就杀掉了,似乎超出于一般情理之外,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于是小说中断了叙述的线索,插入了有关曹操与杨修矛盾情况的介绍。
曹操虽然位极人臣,俨然在上,却有开玩笑、弄智术的兴趣。工匠修好花园,他“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 ‘活’ 字而去”,诡谲、幽默之态溢于言表。为了防范有人行刺,他编造了梦中好杀人的谎话。为了验证自己的谎话,你看他 “跃起拔剑”杀了给他盖被子的近侍,以后居然 “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 ‘何人杀吾近侍? ’ ”以后还 “痛哭,命厚葬之”。这些细节把曹操的奸诈虚伪、假惺惺作态的神情刻画得维妙维肖。
在卖弄小聪明方面,曹操遇到了一个对手,那就是杨修。门上写 “活”字,这是曹操与工匠、管事们的逗趣,作为幕僚大可不必参与,但他不知趣地把谜底给捅出来了。本来很高兴的曹操,听说是杨修说穿的,“心甚忌之”,这是忌恨杨修多事。分吃酥酪,玩笑开到主帅的头上,杨修真有点肆无忌惮。而且这种玩笑是带刺儿的,有讥讽曹操字写得不好的嫌疑。所以,“操虽喜笑,而心恶之”。这句话把曹操不露痕迹的讨厌的心情反映出来了。至于杨修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的谎言,也可能是激于义愤,但这样当众揭露曹操的隐私,不能不引起曹操的极端厌恶。从这几方面,作品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杨修不懂人情世故,不顾时间、场合,不看对象卖弄小聪明的个性特点。然而,光凭这一点还不足以构成他的死罪,善于笼络人才的曹操,以前对于祢衡那样的辱骂尚且能够忍受,何况杨修这个素负才名的年青的幕僚呢?
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干预了曹操对继承人的选择,参与了曹氏的家族斗争。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特别是王宫里面,争夺继承权的斗争是相当激烈、尖锐、曲折而又微妙的。对于曹丕、曹植兄弟来说,谁取得了“世子”的位置,谁就获得了一切;否则,就意味着丧失了一切、甚至生命。杨修是属于曹植一党。为了扶持曹植上台,他竭力猜测、摸索曹操的脾性、意图,引导曹植投曹操所好,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谨慎,好卖弄,是他的致命伤。发现曹丕用竹筐装人去内府商议,没有抓住把柄就急匆匆去告状,结果反被对方暗算了。教曹植杀门吏,后来竟发生“有人”向曹操报告的事;给曹植作答教,原稿都被人家弄走了,可见当时是何等不机密。作者写了六件事,几乎每一件事都是一幅杨修个性的速写画,活脱地表现出了这样一个有过人的聪明才智、眼光敏锐,但狂妄轻率、好卖弄的人物形象。照理说,随着曹植的失宠,他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而分外谨慎小心了,但是,禀性难移,他仍不收敛,竟在戎马倥偬、战斗失利的情况下 ,继续玩弄小聪明,这就迅速地导致了杀身之祸。
在这里,曹操的形象也很鲜明,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焕发着他的个性光采。他惯于玩弄权术,甚至对亲骨肉也要用智术试探。叫曹丕兄弟出邺城门,可以看出他的奸诈,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残忍——他是拿门吏的性命开玩笑。他希望他的继承人既要有聪明才智、又要有杀伐决断的能力;他厌恶别人对他玩弄小聪明,特别忌讳别人掌握他的心理活动。“匹夫安敢欺我耶”这句话就活画出了一个惯于欺骗人而绝不容许被人欺骗的奸雄嘴脸。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杨修,不过是他借题发挥而已。实际上,他这是对杨修插手他的家庭矛盾、愚弄了他的行为的报复,是为曹魏王室除去心腹之患。作者在曹操身上的笔墨,几乎都是传神之笔,曹操成了活曹操,声态并作,跃然纸上。
这一片断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点是,中间插叙的六个小故事并不全是照抄史料,而是作者从塑造人物出发,在史料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熔裁,对人物关系、情节、细节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造、增饰,创造出来的。比如,杨修给曹植作答教一事,在《后汉书·杨震传》中记载的是,杨修出差给留守的人写下纸条,说曹操来问,你就按纸条回答。曹操果然来问,觉得回答得很好,追问以后,才知道原来是杨修事先安排好的。在《典略》一书中记载的则是杨修曾为曹植作答教,但是并没有曹丕来偷答教的情节。可见,《三国演义》中的这一小故事是融合了《后汉书》和《典略》的情节,并且加上了自己的艺术创造。这样改造不仅使情节紧凑生动,而且也使曹丕、曹植、杨修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又如,曹操梦中杀人一节,在《曹瞒传》中是说曹操棒杀了一个不按规定时间喊他起床的姬妾。如果按照《曹瞒传》提供的材料写,那只是表现曹操的酷虐无情,达不到突出曹操奸诈狠毒的艺术效果。
并且这些小故事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的,而是按照事件逻辑的顺序有规律地编排起来的。曹操对杨修有一个从不满到厌恶到决心除掉的发展过程,这六个小故事就具体地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个过程。我们看这六件事所激起的曹操的反应是:第一件,“虽称美,心甚忌之”;第二件,“虽喜笑,而心恶之”;第三件,“闻而愈恶之”;第四件,“愈恶之”;第五件,“大怒,因此亦不喜植”;第六件,“大怒”,“此时已有杀修之心”。可见作者是从层层递进的曹操感情的变化中,来逐步揭示杀杨修的真实原因的。以这样六个并不连贯、头绪纷繁的事件,写出了一个连续的过程,使我们感到集中而不繁琐,异彩纷呈而又脉络分明,这恐怕就是能给读者以深刻印象的原因之一吧。
在艺术表现方面值得注意的另一点是,粗线条勾勒和工笔细描相结合。比如“操欲试曹丕、曹植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吩咐门吏,令勿放出”。这就是粗线条的勾勒,它只是叙述曹操一面叫他们兄弟二人出城,一面又令门吏不放这样一个情节,至于如何对曹丕、曹植说的,说些什么,又如何吩咐门吏的,这样细节都没有加以描绘。写出了这一典型情节就传神地表现出曹操诡计多端、玩弄权术的性格特征。《三国演义》的叙述描写大都以粗线条的勾勒见长。它往往通过寥寥数笔的典型情节的勾画,作出了一幅人物精神面貌的速写,收到极其传神的效果。然而,纵观全书,也并不全是粗线条的勾勒,也颇有几处是粗中有细、绘声绘色的。比如,梦中杀人一节,对曹操的情状、神态就写得比较具体。这些细节充分表现出曹操奸诈虚伪的神情。这样,粗细结合,就能收到维妙维肖、深刻传神的艺术效果。——这大概也是使读者难以忘怀的原因之一吧。

☚ 华容道   失街亭 ☛

杨修之死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释词】
 ①簪缨: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指代做官的人。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
 ②龙蛇:古人常用来比喻书法的笔势。龙蛇走,即笔走龙蛇。马致远《夜行船·秋思》:“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③锦绣:原指精致华丽的丝绣品。常用来形容有文采,如锦心绣口,即文思优美,词藻华丽。李白《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常醉目吾曰:‘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 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
 ④惊四座:滕王阁修缮竣工,宾朋满座,饮酒赋诗,以示庆贺。王勃路过这里,当时才十四岁,也执笔为之作序。举座不以为然,当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四座皆惊。后人常以此表示才华出众,出语惊人。
 ⑤捷对:敏捷的应答能力。古人常以对联句的速度快慢衡量一个人的才华和聪敏。
 
 【赏析】
 曹操与刘备汉中大战,连连失利,进退维谷,在这种心态下,当请示他定什么口令时,他随口说了个“鸡肋”做口令。杨修从这一口令中看出曹操已有退兵之意,便擅自教军士打好班师的行装,于是被曹操以惑乱军心之名杀掉了。
 杨修世代簪缨之族,其曾祖是太尉杨震,其父是太尉杨彪。其上四代,《后汉书》云:“自震至彪,四世太尉。”杨家自西汉初杨喜受封赤泉侯以来,到杨修已历八世,世代为达官显宦。杨修并以聪颖超人,才学非凡而著称于世。“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这四句诗便是对其才气和聪明的概括。《三国演义》在插叙“曹操访文姬”中一段,点缀了一笔杨修的聪慧。曹操亲征汉中,途经蔡邕庄,偶见蔡邕手书在《曹娥碑》后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杨修看后能立解其意,而曹操却是“引众出庄,上马行三里,忽省悟”,“众皆叹羡杨修才识之敏”。
 诗的末一联:“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将杨修之死因点出来了,这是一种传统的认识。《三国演义》“曹阿瞒兵败斜谷”这一回,围绕曹操杀行军主簿杨修,错落有致,层次渐近地构成了完整的情节,既展示了杨修性格鲜明的特征,又烘托和点染了主要人物曹操的典型性格。聪明过人,恃才放旷是杨修突出的性格特征,罗贯中便安排每一个细节都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场合上展现,有的是从“改建园门”、“分食盒酥”一类的猜字谜生活趣事上表现;有的是在“梦中杀人”、“曹氏立嗣”一类的政治生活中表现;还有的是在“鸡肋事件”、“曹操试才”一类的军国大事上表现,犹如一束束光线都照在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上。尽管这几个细节都是各说一件事,但它们都是作为有机因素“长”入人物性格之中,所以并不会成为散线之珠。特别在结构安排上把“鸡肋事件”作为一个贯穿线索,这样就纳入一个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以“鸡肋事件”杀杨修的结局为开端,将其他细节插叙其中,展现了生活趣事渐进到政治生活,再进到军国大事,由小到大,层次井然,形成了曹操与杨修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历程。最后,又以“鸡肋事件”之后曹操兵败,“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作结。首尾圆合,浑然一体。“鸡肋事件”不仅起到贯串作用,而且对揭示杨修的个性特征真可谓入木三分。蜀魏汉水之战,两军相持日久,魏军进退两难,处于骑虎难下之势。曹操为此焦躁不安,当看到进食中有鸡肋,触感于怀,便随口定“鸡肋”为口令。杨修从这两个字做口令,立刻敏锐地体察到曹操此时此地的复杂心理,他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他对军事形势了如指掌,对曹操心理洞若观火,其聪颖超群,跃然纸上。但他“恃才放旷”,言行不羁,招人厌恶。终因识破曹操心机,擅自发号,“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而被早有“杀修之心”的曹操,令人“推出斩之”。围绕这个事件的其他细节设置,便成为曹操“杀修之心”的历史原因,从而揭示出“鸡肋事件”只不过是两者之间潜在矛盾冲突爆发的现实导火线而已。这一组细节的有机组合,既没有展开曹操与杨修矛盾冲突的全部发展过程,却又恰到好处地在现实冲突中显示出历史的因素;既省掉了许多矛盾发展过程的笔墨描写,又避免了因过程的文字描写而冲淡对人物性格突出特征的刻画,都体现出一个向心力,这就是紧紧围绕曹操和杨修矛盾冲突的轨迹,从各个不同的具体环境描写中,强化杨修才思敏捷、恃才放旷、轻率忘形的性格特征。
 几个细节联系在一起说明曹操杀杨修的实质是维护曹操的根本利益。有人说杨修之死是曹操“忌贤妒能”,非也。曹操对待人才,有时表现为爱才,有时忌才,有时杀才,这是为什么?曹操作为地主阶级政治家,从极端利己主义人生观出发,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凡才为其所用,则爱才;凡才不为其所用,则忌才;凡才有所损其利益时,则杀才。杨修露才惹嫉,恃才招恨,最后聪明反被聪明害,这是表面现象。想当初,杨修父杨彪是汉室的元老重臣,名望素高;杨修是才子,又是曹操爱子植的好友,他们父子颇受曹操的器重。只是杨修的才竟用到涉嫌曹氏家国大事上来了,曹操为防止袁绍“废长立幼”,袁氏兄弟为嗣位互相残杀的惨痛教训,为巩固曹丕王太子的地位,当然首先要剪除“曹植派”的重要人物杨修。至于何年何月,借用何种口实,采用何种手段去杀他,则是偶然的。“大簏装绢”、“邺门试才”、“教植答教”这三个细节都是直接触及到曹操的家国大事上,杨修死因正在于此,决不是什么曹操性格上的“忌才妒能”,更何况杨修还是曹操政敌袁术的外甥。“杨修之死”细节的深刻思想内涵,不正在这里吗!
 嘉靖本这首诗和毛氏本略有不同,嘉靖本末联是:“身死因‘鸡肋’,令人怨哀生!”从死因来讲,说的既不准确也不含蓄。从全诗的结构来看,也不如毛氏本的末联能够起到总括和点穴的作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4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