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松荫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在“中兴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中,杨万里对自然景物的兴趣最浓。他在《荆溪公自序》中说自己“始学江西派”,继学王安石绝句,后又转而学晚唐人绝句,最后“忽若有悟”,谁也不学,“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余诗材。”从上面二首绝句中可以看出,他对自然景物,尤其对芭蕉、柳花、松苔、清泉何等偏爱。

他写夏日啖梅,不说食后口之酸涩;却说梅子把酸“留”给齿颊,连齿牙都发软了;他也不说映窗的芭蕉色绿叶肥,而说芭蕉把绿“分”给窗纱,连窗纱也是芭蕉样的碧绿。他笔下的梅子、芭蕉多么有味有色,富有人情。杨万里还曾用“一花忽被云偷去”写流云,用“拜杀芦花未肯休”来写狂风……在自然景物中,诗人注入的情味确实浓于宋代的其他诗人,他的友人周必大因此评他“状物姿态,写人情意……曲尽其妙”。

宋人写诗讲究用事出处,而一般人认为杨万里没有掉书袋的毛病。其实,他也融前人语句入己诗,只是用得巧妙,用得透脱罢了。白居易《前日〈别柳枝>绝句,梦得继和,又复戏答》有“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逐柳花”?但白诗中的虚问一笔,到杨诗中已化为对情怀的实写,白诗以儿童嬉戏作喻,杨诗则以天真童趣衬闲,把诗人恹恹倦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白诗中人与景、己与童还隔了一层,杨诗易“谁能”为“闲看”,使人和景物一体,自身和儿童沟通了。难怪钱钟书先生戏谑地称杨万里是“老于世故的外交家”,使人们只觉他的“潇洒自由”,不觉他吸取典故的“谨严”“势利”。

第二首诗在场景上由室内而室外,而诗人的感觉也更推进一层:庭院中固然有松可荫,有苔可憩,在初夏的午后,正是清凉的读书遣闲之处,但诗人却连书卷也懒得打开,一“偶”一“懒”相应,慵乏之态毕现。干什么呢?望着那群天真无邪的孩童,诗人心动,于是,掬一捧清泉,戏洒于蕉叶,“滴滴哒哒”,“下雨啦!”可是,抬头望天,连云也没有,哪来的雨滴?诗人在群童的诧异中身心获得了暂时的解放。

这是诗人于不惑之年而写的。正当年富力强却因居丧而闲居家乡,于是诗中笔笔是“闲”:由闲而饮,故以梅解酒,齿“软”可见人倦。因“闲”而思,惟觉夏日昼长,只得凝窗而望。为“闲”而睡,醒后还是无精打采,才看儿童捉柳花。又因“闲”而无意独坐,故步向庭院。不管怎样,百无聊赖,真是驱不散排不尽的“闲”呀。直到一“戏”之间,“闲”才一变为“乐”。二诗以“闲”相连,将成人的闲适烦闷和孩童的活泼无邪交替对比,写出了诗人对童趣的慕羡,可以想见,啸游田园,寄情蕉泉的诗人心中是如何的不甘“闲居”。

《沧浪诗话》把杨万里的诗命之为“杨诚斋体”,因为它新鲜活泼。岂止只是语言的“活法”?透过止水一般的生活,我们不是能感受到诗中跳跃着的原始生命的活趣吗?这在宋诗中是不多见的。


古代诗歌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全译、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 宋诗精品 - 可可诗词网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注释】 ①留酸:梅子未曾熟透时,食后尚有余酸。软齿牙:俗称“倒牙”,因食酸而觉牙软。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四引作“流酸溅齿牙”,义浅而不取。与窗纱:《鹤林玉露》作“上窗纱”。然此言芭蕉将新绿分给窗纱,用“与”字更切当。②思:读去声,指心绪。捉柳花:当化用白居易《前日别柳枝绝句梦得继和又复戏答》诗句:“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



【译文】 梅子的余酸使齿颊还觉着酸软,那芭蕉把几分新绿分与身边已见黯淡的窗纱;夏日昼长,午睡初醒是这样的百无聊赖呵,我懒散地站在庭中,看着孩子们追逐捕捉那纷纷飘落的柳花。



【集评】 宋·罗大经:“杨诚斋丞零陵日,有春日绝句云:‘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张紫岩(按:张浚)见之曰:‘廷秀胸襟透脱矣’。”(《鹤林玉露》甲编卷四)

宋·周密:“诗家谓诚斋多失之好奇,伤正气。若‘梅子流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极有思致。诚斋亦自语人曰: ‘功夫只在一捉字上’。”(《浩然斋雅谈》卷中)

宋·叶寘:“‘谁能更逐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乐天仿柳枝答刘梦得诗也。诚斋杨氏乃有‘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之句,得非默阅世变,中有感伤,此静中见动意。”(《爱日斋丛钞》)

清·蒋鸿翮:“(杨诚斋)绝句感慨尤多,不失《竹枝》遗意。……又《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亦淡中有味。”(《寒塘诗话》)

清·李慈铭:“诚斋则粗梗油滑,满纸村气,似《击壤》而乏理语,似江湖而乏秀语。……七绝间有清隽之作,亦不过齿牙伶俐而已。如《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亦是寻常闲适语,不出江湖侧调,然已脍炙古今,其余盖鲜足观者。”(《越缦堂日记》光绪乙酉十月初四日)



【总案】 这两首小诗作于乾道二年(1166),诗人居丧赋闲在故乡,其时张浚已逝世两年,故罗大经所记有误。诗中着力写乡居之慵懒与闲愁,其实并非寻常闲适语,而是如叶寘所说,是“默阅世变,中有感伤”后内心牢骚的委婉表白。杨万里曾极得抗金名将张浚赏识。张浚去世后,主和派占了上风,孝宗再次割地赔款,与金主以叔侄相称。诗人恢复中原的理想依然是一场春梦。这种百无聊赖,便正是严重失望后内心烦闷的反映。“闲看儿童捉柳花”,情绪上虽然可求得片刻的忘怀,但在读者看来,这种无聊至极的生活总多少带着一种报国无门的苦涩味与凄凉感。前人或以为“捉柳花”不当在初夏,其实杨万里就说过:“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和李天麟二首》诗人胸襟一至于“透脱”,四时景物便往往不复有时空的界线,于是,艺术世界中可以有雪中芭蕉、纸上墨梅、六月冰壶,无言之中尽有至言妙道在。杨万里尽管是化用白诗,但他所谓“功夫只在一‘捉’字上”,却实在是说出了这首诗所以能脍炙人口的关键所在,正是这种天真活泼与百无聊赖的对衬与感应,才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表现得十分传神而且真切。

其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注释】 ①半弓:五尺为一弓,言“半弓”,极言苔藓面积之小。看:读平声。②掬:用手捧起。



【译文】 松阴铺满花架,地上长起了一片小小绿苔;清景宜人,我想读书却又懒得将它打开。百无聊赖中捧起清清泉水,洒向青葱的蕉叶,“蓬蓬”的声响,让嬉戏的儿童误作雨声卷地而来。



【总案】 绿苔松阴,清泉芭蕉,庭院中一片幽清气氛。初夏昼长,睡起之后仍十分慵怠,“偶欲看书又懒开”,人的心境与四周的气氛互相感应,虽是极平淡的一句诗,人物心态却写得入木三分。他想摆脱这种慵懒,给庭院中增添一点活泼气氛,于是竟童心勃发,故意戏掬清泉,洒向芭蕉丛中,果然,惹得群童愕然四顾,诗人也就在这一片天真无邪之中,求得了片刻的忘情与欢愉。这首诗承上而来,笔笔写“闲”,而最终又总使人觉察出一种壮志难伸、赋闲家居的落寞感,既亲切而又深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