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来鹄《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来鹄《云》来鹄《云》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门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诗一开始对夏云的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不作具体描写,仅以“千形万象”一笔带过,接着写了“竟还空” (空指有云无雨。)这三个感情分量很重的字。这是诗人怀着久旱盼甘霖的心情注视着夏云的奇幻多姿的变化,而那变幻的云彩却没有一点雨意,于是,诗人绝望了。“竟还空”三字正蕴含着事与愿违的强烈失望感。次句补足首句,“片复重”在久旱盼雨的人看来,它仿佛故意捉弄怀着善良希望的人们。这里同样渗透了对怡然作态的夏云的厌恶情绪。三句蕴含着满腔焦虑、怨愤,出语极重,与末句形成鲜明的对照。四句落得极轻,这里一边是大片旱苗干枯欲尽,人们亟盼甘霖,一边却是悠闲怡然,毫不理会,这跌宕起伏,对比鲜明的描写,使全诗的主题、诗人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有力的展示。对夏云的愤激、憎恶之情就寓于貌似不动声色的描写之中了。诗中“云”的形象既有自然界云的特征,又概括了封建统治时代那些自命解民倒悬,而却不问苍生的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的尊容。 来鹄《云》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本诗并非一般的赏云赋闲之作,命题为《云》,用意却在托讽。 首句中“千形万象”一短语,概括了夏云诡谲的形态,“千”、“万”只是极言其多,到底什么形象并未描摹。为什么不具体写?这是因为:一、看云者对云已观望得太多,形容不尽其状了;二、看云的目的在于识天气,盼雨,并无心思欣赏和研究其什么姿、怎样态。反正从无数次观察中获得的总体印象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千形万象”正是盼雨心切者看云后主体感受的综合反映。此时他巳焦虑不堪,失去了审美感知,即使再美再好看的云,对他也不会产生什么美感了,他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会不会化云为甘霖降落,救救他“无限旱苗枯欲尽”的庄稼。“竟还空”三字,着眼点不仅在云,更在观者的心理活动。它是说云变成雨的落空,也是叹丰收年景的无望。“空”是对耍尽花样、玩尽骗术的云之假面具的识破和确认,“空”是贯穿全篇的诗眼。加缀“竟还”二字,更增强了感叹和怨怪的语气。 次句既是对“千形万象”的补充,又与“悠悠闲处”关联。首句从静态落笔,次句则从动态着墨。这种云行踪不定、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它忽而好似以水为镜,炫耀自己的姿影;忽而藏身山后,引逗人的遐想;要么孤影一片飘飘荡荡、悠闲自在;要么重叠聚集,眼看大雨倾盆,却又飘然而逝。总之,万变不离其宗,最终仍旧是“空”!你看,眼下是“无限旱苗枯欲尽”,却只见漫天云彩,不见一滴甘霖。这真是“大地生灵干欲死,不成霖雨漫遮天”(北宋洪惠《冷斋夜话》),空有其化雨之名啊! 第三句原是看云之前提,若无苗枯之旱情,便不会有观云盼雨之举动。但作者不把它放在开头,而让位于云,这既突出了题意,又便于与末句形成强烈的艺术对比。“无限”,旱情之广。“枯欲尽”,旱情之重。面对如此广泛严重的旱灾,可以化雨救苗的云却无动于衷,更有甚者,竟还“悠悠闲处作奇峰”。这句与第二句互为补充。(顾恺之《神情诗》有“夏云多奇峰”之说。)这种不关心“大地生灵”死活的云,又多像人类社会中某些官僚统治者!庄稼快枯尽了,人也将饿死了,那些粮满仓、钱万贯、号称“为民作主”、“解民倒悬”的权势人物却像夏云一般优哉游哉、若无其事、泰然处之、徒发空言、不见行动,这多惹人憎恨恼怒!正像《水浒》中一首歌谣所写:“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他们不就是“公子王孙”一号的黑心黑肝、逍遥自在之辈吗? 刘永济《唐诗绝句精华》评:“此借云以讽不恤民劳者之词。”这种人格化了的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云,至今仍然令人认真反思。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