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成藥部 > 丸 > 杞菊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 qǐjúdìhuángwán 丸藥。此丸於“六味地黄丸”中加枸杞子、菊花而成,故稱。主治肝腎陰虧,羞明怕光,視物昏花,迎風流淚。參閲清·董西圓《醫級·類方·杞菊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麻疹全书》方。原名杞菊六味丸。熟地黄八两,牡丹皮、白菊花、茯苓、枸杞子、泽泻各三两,山萸肉、山药各四两。各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腹服。功能养肝明目。治肝肾不足,眼花歧视,或干涩目痛。杨广(569~618) 隋炀帝。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以其名义收集民间单验方,编成《四海类聚方》2 600卷,《四海类聚单要方》300卷。至唐代只存《四海类聚单方》16卷,后均佚。 杞菊地黄丸 《医级》卷八【组方药物】 生地 山茱萸 茯苓 山药 丹皮 泽泻 枸杞子 菊花 【制剂用法】 上药8味,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 【主要功效】 滋肾养肝。 【适应病证】 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眼珠涩痛,怕日羞明,迎风流泪。 【临床验证】 1.中心性视网膜炎:以本方加当归、赤芍、丝瓜络、珍珠母治疗中心性视网膜炎52例。除13例不明原因中断治疗外,余39例均收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新医药学杂志》1976,5:22)。2.脑震荡后遗症:用杞菊地黄汤加减治疗脑震荡后遗症12例,平均服药12.5剂,其中近期愈者9例,好转1例,有效率为83.3%。3.腹部手术后的辅助治疗:腹部外科手术后,配用杞菊地黄输液剂共治疗150例,并与未用该方治疗的120例进行比较。用杞菊地黄汤者,全部恢复较快,如食欲增加,腹胀减轻和体力增加等。对晚期消化道肿瘤无法切除患者,服用杞菊地黄汤可使全身症状得到改善。4.晚期宫颈癌:杞菊地黄汤治疗证属肝肾阴虚的晚期宫颈癌患者26例,全部病例症状缓解,痛苦减轻。 【方义分析】 此即六味地黄丸加杞子、菊花而成。方中地黄、萸肉、杞子滋补肝肾,山药补脾固精,菊花平肝明目,丹皮清肝凉血,茯苓、泽泻健脾利湿。诸药相伍,共奏滋肾养肝平肝明目之功。 【实验研究】 1.增强免疫功能:青年小鼠灌喂200%杞菊地黄汤水煎剂(60g/kg),连续给药2周后,外周血酸性-α醋酸萘酯酶(ANAF)阳性淋巴细胞百分率及脾细胞抗体形成细胞(PFC)的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揭示该方对T、B淋巴细胞功能有增强作用。采用EA花环(Fc受体)及Yc花环C3b受体)试验还证明,杞菊地黄丸对青年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3b受体功能亦有显著增强作用,但对Fc受体的作用不明显。说明杞菊地黄汤具有多方面的免疫增强作用,其作用环节或机制可能有一定的选择性。2.抗衰老:用200%的杞菊地黄汤水煎剂每日(60g/kg),灌喂老年小鼠,共二周。给药后,老年小鼠外周血ANAF阳性淋巴细胞百分率有明显提高,且超过青年对照组的水平。同时对脾细胞PFC亦有明显促进作用。杞菊地黄汤能使老年小鼠的免疫衰老得到明显恢复,说明本方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衰老作用。3.抗炎、抑菌作用:拆方研究,证明本方具有一定程度抗炎抑菌作用。 杞菊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出自《医级》,由枸杞子山茱萸丹皮菊花山药泽泻熟地黄茯苓组成。主治肝肾阴虚,视物昏花,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腰酸腿软,遗精盗汗,舌淡苔红,脉细数者。西医学称之为内耳性眩晕、高血压、神经衰弱、视网膜炎、视神经炎等而见上述症状者均可用之。每服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 明目地黄丸 左归丸 ☛ 杞菊地黄丸qǐjúdìhuángwán《医级》方。枸杞子、菊花、牡丹皮、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熟地黄。蜜丸。功能滋补肝肾。治肝肾阴虚, 视物不清及眼睛涩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