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杞人忧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杞人忧天典源出处 《列子 ·天瑞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ci) 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指不必要的忧虑;或谦指自己的忧虑;也借指皇帝去世。《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储光羲《奉别长史庾公太守徐公应召》:方伯骤勤王,杞人亦忧天。薛能《西县途中二十韵》:杞国忧寻悟,临邛渴自加。刘禹锡《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挽歌》之二:欲遂东人幸,宁虞杞国忧? 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古代寓言。见《列子·天瑞》。写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忧天塌地陷,因而废寝忘食。又有一个人却为这人担忧,便讲了许多天地为什么不会塌陷的道理去开导他。解除了杞人的忧虑,开导的人也因而高兴起来。 ☚ 为盗之道 商丘开 ☛ 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先秦寓言小说。旧题列御寇撰。原载《列子·天瑞》。朱靖华选注《先秦寓言选释》,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中国古代寓言选》,刘学林、迟铎《先秦两汉寓言选萃》均选入。作品叙述: 有一个杞国人整天忧虑不安,害怕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无处容身,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另外有一个人,为他的忧虑而担心,便向他解释:“天,不过是聚集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气,你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中活动,怎么还忧虑天会塌下来呢?”那个杞国人一听,越发担忧地问:“天果真是聚集的气体,那么太阳、月亮、星辰等,不会掉下来吗?”给他解释的人说: “太阳、月亮、星辰,是聚集的气体中有光亮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人。”那人又问: “那么地陷下去怎么办?”解释的人说: “地,不过是聚集起来的土块罢了,它填满了所有的地方,没有一处没有土块,你行走践踏,整天在地上活动,怎么还忧虑它会陷下去呢?”那个杞国人一听,疑虑消除了,非常高兴。给他解释的人也如释重负,满意地笑了。作者借此寓言,本以宣扬其不可知论的观点:“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人们一般把它看作是对那些谨小慎微、常怀不必要或无根据忧惧的自忧者的讽刺。后衍化为成语,简称“杞忧”。其实,杞人所忧,固为常人之惑,也还是认真地提出了问题。那个开导者所讲的道理,是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研究的积极成果的反映,含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不过,要说天决不会崩坠,地决不会坏,这也不免有些形而上学的味道。作品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他们认真探讨自然现象的求实精神。提出问题者态度郑重,回答问题者情态亦严肃。“晓者”对那个“忧天地崩坠”的杞人毫无嘲弄之恶意,而是以同情之心去作善意的劝解,这种关系,在古代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之间实为可贵。故事的心理描写也较出色。作者完整而真实地描写了人物由 “忧”而“喜”的心理变化过程,使得杞人这一形象鲜明生动,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李白曾在《梁父吟》中说:“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其用此典则含讽意,已离开了原故事的思想倾向。 ☚ 列子 御寇射箭 ☛ 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先秦寓言。战国时列御寇撰。《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余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远水不救近火 杨子过宋 ☛ 杞人忧天【题 解】 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于是“杞人”成了蠢人的代言人;“杞人忧天”也成了人们的笑资。选自《列子·天瑞》。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本则寓言三言两语叙说了“杞人忧天”而最终被开解的故事。全文侧重对人物进行神态及对话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忧天地崩坠者”及“往晓之者”。 其中,“忧天地崩坠者” 从开始因忧天而“废寝食者”到最后的身心放松,“舍然大喜”,充分表现了“往晓之者”热心帮助的功效。虽然这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却是值得我们称赞的。而他在宽解了别人后“亦舍然大喜”的形象又是多么的可爱! 在记录此事之后,列子还说:“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在他看来,这样的问题根本没有意义,根本不需要费脑筋。这种理解倒显消极了。 其实,想要了解自己所身处的宇宙,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这是人类在获得自我意识之后必然产生的心理需要。在这种心理需要的驱使下,人们会把眼光投向令人类觉得敬畏的星空,并提出一些对宇宙的猜想,这就是最原始的宇宙观,每一个原始民族都有自己的宇宙观。这些宇宙观在我们今天看来也许是荒诞的神话,但却是先民对宇宙的最早的思索。 当然,“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要胸怀大志,开阔心境,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这应该是学完本文后得出的共识。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②,身亡所寄③,废寝食④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⑤,曰:“天,积气⑥耳⑦,亡处亡气。若屈伸⑧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⑨,奈何⑩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11)积气,日、月、星宿(12),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13)坠,亦不能有所中伤(14)。”其人曰:“奈地坏何(15)?”晓之者曰:“地,积块(16)耳,充塞四虚(17),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18),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19)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注释】①选自《列子·天瑞》。《列子》,相传战国列御寇著,今存《列子》是东晋张湛所辑,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杞(qǐ),即杞国,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445年被楚国灭。 ②〔崩坠〕崩塌陷落。 ③〔身亡所寄〕自己没有可以生存的地方。亡,即“无”,没有。下文“亡”同。寄,依附。 ④〔废寝食〕睡不着吃不下。 ⑤〔因往晓之〕于是去劝导他。因,于是,就。晓之,使他明白。 ⑥〔积气〕积聚的气体。 ⑦〔耳〕罢了。 ⑧〔屈伸〕弯曲与伸展,这里指人的四肢活动。 ⑨〔行止〕行动,活动。 ⑩〔奈何〕为什么。 (11)〔果〕果真。 (12)〔星宿〕星星。 (13)〔只使〕即使。 (14)〔中(zhòng)伤〕击中受伤。 (15)〔奈地坏何〕地陷落下去了怎么办? (16)〔积块〕堆积的土块。 (17)〔充塞四虚〕充满了四处。四虚,四处,到处。 (18)〔躇(chú)步跐(cǐ)蹈〕踩,踏。 (19)〔舍然〕放心的样子。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地会崩塌,自己没有可以生存的地方,于是睡不着吃不下。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劝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是没有空气的。你的举止呼吸,整天都在空气中进行,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果真是积聚的气体,那么太阳、月亮、星星就不会掉下来吗?”劝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星星也是空气中发光的气体,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到谁。”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了怎么办?”劝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它填满了四处,没有哪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的行走,整天都在地上进行,为什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于是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开心,劝导他的人也放下心来很开心。 字数:1046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92-293页. 杞人忧天 杞①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②,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③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天瑞》 【注释】 ①杞(qi):周代诸侯国名。②躇:踏。跐:踩。③舍然:释然,放心。 【意译】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崩地塌,无处容身,因此而吃不下,睡不着。又有个人,看他愁成这个样子,不禁为他担心,于是去开导他说:“天,只是积聚的气体。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气的,你呼吸行动,整天都在天中活动和休息,怎么还担心它崩塌下来呢?”那人说:“天要果真是积聚的气体,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是该掉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和星星,也是积聚的气体中有光亮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打中和伤害人。”那人又说:“地要是塌下去咋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地, 只是积聚的土块,充塞了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踩踏、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和休息,怎么还担心它陷下去呢?”那个杞国人听后放宽了心,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宽了心, 同样非常高兴。 【解说】 且不说《列子》成书经历了多少曲折、流变,单是“杞人忧天”这则故事就在一代代人的口中流传了至少二千多年,已深入到广大民众的心中,成为极富生命力的成语。这种生命力来自何处?就在于它颇为科学地说明了一个人人都愿意认可的简单道理——天地是不会崩塌的。这个杞国人担心天地崩塌,实在是毫无必要。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现实世界中,每天都会获得许多新的体验。如果整天被一些莫明其妙的忧虑搅得寝食不安,那还能有所创造,有所作为吗?这简直就是不可能的。因此常有人用“杞人忧天”来讥讽那些近乎神经质的“忧虑症患者”,其中透露了一种乐观的精神。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极,若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杞人忧天”的忧患意识,又真是我们所迫切需要的! 中华民族来源久远的对“杞人忧天”的嘲讽中,早已在传统文化的构架中,与其它因素一起滋长了一种盲目乐观、自我满足、自我封闭的心态,而“杞人忧天”所包含的在这个世界中奋斗、强大的不可或缺的“忧患意识”几乎湮没于其中。忧患意识的缺乏不能不说是中国近代史悲剧的一大成因。中国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不是没有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民族精英。但是这些精英的忧患意识往往被“杞人忧天式”的历史思维惯性所抛却。痛定思痛,在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不是更应该对“杞人忧天”的忧患意识作出全新的阐释吗? 【相关名言】 明理可以治惧。 ——程颢、程颐 杞人忧天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 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长卢子闻而笑之曰:“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 四时也, 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 山岳也, 河海也,金石也, 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 知积块也, 奚谓不坏?……忧其坏者, 诚为大远; 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 天地不得不坏, 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 奚为不忧哉?”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 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 吾所不能知也。 ……故生不知死, 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这则寓言有四个人物,重点讽刺的对象是一个杞(古国名,地在今河南杞县)人。杞人担心天地崩坠, 自身没有地方寄托,因而不敢睡觉,不敢吃饭。杞人的可笑之处何在呢?第一是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他把天空看作是一块大概象青石板一样的物质, 因而担心它崩塌下坠;他又忽视了祖祖辈辈的生活经验, 为了一件从未发生的事而操心。第二是所担心的问题大大超出了他的能力所能解决的范围。天地的成毁是一个困扰人类的极大而又极难解决的问题,杞人连起码的天文知识也没有,怎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三是方法不对。杞人不是积极探索,而是消极害怕,以至废寝忘食,不仅徒劳无益,反而有害。所以,“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或用来指因无知而产生的毫无根据的忧虑,或用来指超出自己能力的不必要的担心,或用来讽剌徒劳无益的庸人自扰。这些理解,都是由不同角度入手从杞人形象中抽象出来的基本寓意。 然而杞人有没有可取之处呢?有的。他跟浑浑噩噩的人不同,关心到了人类生存的一个大问题,虽不量力而精神可贵。因此,后来把这个故事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寓意。如李白《梁父吟》:“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这正是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受到排挤的苦闷。文天祥《赴阙》:“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在南宋危亡关头,他借这则寓言表达了自己力挽狂澜的抱负,这是杞人忧天的积极寓意。 晓之者是热心开导杞人的一位好心人。他开导杞人说,天是气积聚成的,你每天都在气中生活,不必担心崩坠;地是土块积聚成的,把四方的空处都填得满满的,你每天在地上行走〔“躇(chu)、步、跐(ci)、蹈”是同义词连用,都有行走的意思〕,不必担心毁坏。晓之者的观点代表了当时“气一元论”的宇宙观和天文学上的“宣夜说”。“宣夜说”认为天是没有形质的气, 日月星辰的推移都是气的运行。《列子》寓言往往能吸收当时的科学研究成果,本则即是一例。那么,晓之者用科学知识去开导别人为什么反而成了讽刺对象之一呢?这是因为:第一、他的认识是不彻底的,把话说绝了。长卢子说得好,既然天地是积聚成的,也就有散开毁坏的时候,事物都有成有毁,你怎么打包票说不会坏呢?第二、《列子》一书是道家著作,主张清静无为,不劳智慧,听其自然,反对多事,因此用“舍然(放下包袱似地)大喜”四个字讽刺杞人与晓之者的沾沾自喜之态。 长卢子是出生于楚国的道家人物,列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都作为评论者出现于故事中。列子的话代表着作者的基本观点:顺应自然,不要去操心那些无法解决的大问题。所以他说:“生和死这些切身问题也无法了解,还用得着去关心宇宙成毁吗?”列子劝人旷达,这当然可取,但对待科学探索的消极态度却不足取。 本则寓言主要采用层层衬托的手法,杞人——晓之者——长卢子——列子,一个衬托一个,最后衬托出列子的超然形象,表现出作者的基本主张。 杞人忧天 杞①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②,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③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天瑞》 【注释】 ①杞(qi):周代诸侯国名。②躇:踏。跐:踩。③舍然:释然,放心。 【意译】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崩地塌,无处容身,因此而吃不下,睡不着。又有个人,看他愁成这个样子,不禁为他担心,于是去开导他说:“天,只是积聚的气体。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气的,你呼吸行动,整天都在天中活动和休息,怎么还担心它崩塌下来呢?”那人说:“天要果真是积聚的气体,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是该掉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和星星,也是积聚的气体中有光亮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打中和伤害人。”那人又说:“地要是塌下去咋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地, 只是积聚的土块,充塞了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踩踏、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和休息,怎么还担心它陷下去呢?”那个杞国人听后放宽了心,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宽了心, 同样非常高兴。 【解说】 且不说《列子》成书经历了多少曲折、流变,单是“杞人忧天”这则故事就在一代代人的口中流传了至少二千多年,已深入到广大民众的心中,成为极富生命力的成语。这种生命力来自何处?就在于它颇为科学地说明了一个人人都愿意认可的简单道理——天地是不会崩塌的。这个杞国人担心天地崩塌,实在是毫无必要。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现实世界中,每天都会获得许多新的体验。如果整天被一些莫明其妙的忧虑搅得寝食不安,那还能有所创造,有所作为吗?这简直就是不可能的。因此常有人用“杞人忧天”来讥讽那些近乎神经质的“忧虑症患者”,其中透露了一种乐观的精神。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极,若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杞人忧天”的忧患意识,又真是我们所迫切需要的! 中华民族来源久远的对“杞人忧天”的嘲讽中,早已在传统文化的构架中,与其它因素一起滋长了一种盲目乐观、自我满足、自我封闭的心态,而“杞人忧天”所包含的在这个世界中奋斗、强大的不可或缺的“忧患意识”几乎湮没于其中。忧患意识的缺乏不能不说是中国近代史悲剧的一大成因。中国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不是没有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民族精英。但是这些精英的忧患意识往往被“杞人忧天式”的历史思维惯性所抛却。痛定思痛,在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不是更应该对“杞人忧天”的忧患意识作出全新的阐释吗? 【相关名言】 明理可以治惧。 ——程颢、程颐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①。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释然大喜,晓之者亦释然大喜②。 长庐子闻而笑之曰:“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 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太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③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④(《列子·天瑞》) 【注释】 ①杞(qǐ)国: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在今河南杞县。无:原文为“亡”(wú),下同。②躇(chú)步跐(cǐ)蹈:躇步,走来走去;跐,踩;蹈,顿足。③长庐子:战国时道家人物。认为天是由气所生,天又化生云雾、风雨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④彼一、此一:天地会崩坠就崩坠,天地不会崩坠就不崩坠;崩坠了,与天地同灭,不崩坠,与天地同存。想也白想,忧也白忧,徒增烦恼。容心:放在心上。子列子:对道家人物列子、列御寇的尊称。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塌地陷,没有地方藏身,整天吃不下、睡不着。有一个关心那位忧天的人前去开导他,说:“天,是积气形成的;空中的积气无处不在。你伸缩肢体、有呼有吸,整天在空气中运动,怎么担心积气会崩塌、坠落呢?”忧天的人说:“天是由积气形成的,不会坠落;日月星辰不会坠落吗?”开导的人答道:“日月星辰,不过是积气中有光亮的东西罢了,即使坠落了,也不会伤害人。”忧天的人又说:“地要塌陷了呢?”开导的人答道:“地是由土块积累形成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是土块形成的土地。你徒步顿足,整天在地上行走,怎么会担心它会塌陷呢?”忧天的人听了,放心地笑了,开导的人因为开导成功也放心地笑了。长庐子听了,笑着说:“彩虹、云雾、风雨、四季等,是天积聚无形的气而形成的;山岳、河海、金石、火木等,是地积累有形的物而形成的。明白了天是由积气而产生的,地是由积形而形成的,为什么说它们不会崩坠呢? 天地,是宇宙空间中的一个小东西,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大的东西,因此难以穷尽、难以认识是很自然的事。担心它们会崩坠,实在太遥远了;说它们不会崩坠,也是不对的。天地必然会崩坠,崩坠是它们的结果。待到它们崩坠时,怎么会不忧心呢?”列子听了他们的话,笑道说:“预言天地会崩坠的,荒谬;坚称天地不会崩坠的,也荒谬。天地崩坠不崩坠,不是我们有限的生命所能够知道的。既然这样,天地会崩坠就崩坠吧,天地不会崩坠就不崩坠吧。因为活着的不知道死后的事,死了的不知道活着的事;未来不知道过去的事,过去不知道未来的事。天地崩坠不崩坠,我们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呢?” 【感悟】 杞人忧天这则故事,表达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和思考。 天地永远不会塌陷吗? 向上抛的物体因受重力影响,永远都会落下来吗?——一万次都落下来了,那一万零一次呢? 一亿次都落下来了,那一亿零一次呢?不会发生意外吗? 这就是人类伟大的怀疑主义思想。 可惜的是,在这则寓言故事里,作者从怀疑主义走向了虚无主义。 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qǐrényōutiān┃━━━ 喻不必要的忧虑。《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明·张煌言《得故人书至台湾》诗:“杞忧天坠属谁支,九鼎如何系一丝。”清·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诗:“贵官勿三思,以我为杞人”。又《乞籴保阳》诗:“嫠不恤其纬,忧天如杞人。” ☚ 投鼠忌器 杨朱泣岐 ☛ 杞人忧天谓庸人无端忧虑。清李渔《蜃中楼》: “杞人多事, 不用忧天。 ” 杞人忧天【出处】 《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杞人忧天qǐrén-yōutiān出自《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之所寄,废寝食者。” 杞人忧天qǐrén-yōutiān比喻不必要的担心和忧虑。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成〉比喻不必要的忧虑:他这样做纯属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释义】 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或没有根据的忧虑。《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也省作“杞忧”。清赵翼《瓯北诗钞》绝句二《冬暖》:“阴阳调燮何关汝,偏是书生易杞忧。”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忧虑天地崩坠,身子失去寄托的地方,于是废寝食。见《列子·天瑞》。后用“杞人忧天”比喻缺乏根据的和不必要的忧虑。《孽梅花》六回:“在雯青却一面庆幸着同学少年,各膺重寄,正盼他们互建奇勋,为书生吐气;一面又免不了杞人忧天,代为着急,只怕他们纸上谈兵,终无实际,使国家吃亏。”也作“杞国忧天”。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本朝杂记下》:“李诚之才致高妙,守边有威信。熙宁初,荆公用事,议论不合,退居汶上……尝作《昭陵挽词)云:‘尧民丧考无生意,杞国忧天有坏时。,”也作“杞人之忧”。《孽海花》二七回:“当此战祸方殷、大局频危之际,我料太后虽有成竹,决不敢冒昧举行。这是贤弟关心太切,所以有些杞人之忧。”也单作“杞忧”。清·赵翼《瓯北诗钞绝句·冬暖》:“阴阳调度何关汝,偏是书生易杞忧。” 杞人忧天(同)鳃鳃过虑 庸人自扰 杞天之忧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相传古时候有个杞国人得了忧虑症,总是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因此整天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朋友开导他说:“天是气积聚成的,怎么会塌下来呢?”杞国人这才消除了忧虑。(见《列子·天瑞》) 杞人忧天 意为不必要的或没有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唐李白《梁哺吟》:“杞国无事忧天倾。” 字数:41 - 来源:委婉语应用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 愁肠百结 委曲衷情,不禁三叹 ☛ 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下来,为此寝食不安。比喻不必要的忧虑。‖“杞”的右边不能写成“巳”。 ☚ 呕心沥血 牵肠挂肚 ☛ 忧虑 忧虑忧(忧念;忧思;忧恤;忧虞) 疚(疚怀) 恤(不~) 病(~于外忧) 虑恐 轸虑 惕虑 燋虑 悬虑 愁虑 愁思 焦心 悁勤 另见:忧愁 愁闷 发愁 担心 担忧 顾虑 忧郁 ☚ 忧虑 各种忧虑 ☛ 境况不好的人 境况不好的人心情忧伤的人:忧人 另见:贫穷 贫苦 流浪 ☚ 境况不好的人 失去自由的人 ☛ 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意为不必要的或没有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唐李白《梁哺吟》:“杞国无事忧天倾”。 ☚ 忧心如焚 愁眉不展 ☛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like the man of Qi who was haunted by the fear that the sky might fall—entertain imaginary (/groundless) fears;make heavy weather of nothing; meet trouble halfway;overcare; unnecessary (/unfounded/neurotic/superfluous/uncalled—for) worry (/anxiety);worry about improbabilities; borrow trouble 杞人忧天qi ren you tianhaunted by imaginary fears 杞人忧天the man of Qi feared that the sky might fall—entertaining imaginary or groundless fears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entertain imaginary or groundless fears, borrow trouble, meet trouble half way, excessive anxiety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解义】杞:周代的一个小诸侯国。忧天:担心天会塌下来。一个杞国人老是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唐·李白《梁甫吟》:“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杞人忧天很古的时候,杞国(在今河南省杞县)有个非常胆小和疑心的人。他最担心的,是天哪一天会突然塌下来,地哪一天会陷下去,使他无法存身。为此,他成天愁眉苦脸,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身体也一天一天消瘦下去。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杞:周初诸侯国,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人担心天塌下来。比喻毫无根据或毫无必要的忧虑。《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释义】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古代传说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比喻多余的忧虑。唐人《北洋军阀演义》一四回:“方今天下之患在乱党,世界大战离得很远,不必~。” 不必要的忧虑杞人忧天格式 掌故式。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庸人自扰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杞国有人担心天塌下来。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 杞人忧天qǐrén-yōutiān《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亡:通“无”。后以“杞人忧天”比喻对不会发生的事不必要地担忧。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解释 杞:周代的一个小诸侯国。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列子·天瑞》载,杞国有人担心天要塌下来,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比喻不必要的或毫无根据的忧虑。也作“杞人之忧”、“杞国之忧”、“杞国忧天”、“杞天之忧”、“杞天之虑”。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也说“杞人之忧”、“杞国之忧”。比喻无根据的或不需要的忧虑。出《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解义】 杞:周代的一个小诸侯国。忧天:担心天会塌下来。一个杞国人老是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杞: 周的诸侯国,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列子·天瑞》中说,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塌下来,愁得整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别人劝他也没用。后用来比喻多余的担心。唐人《北洋军阀演义》:“方今天下之患在乱党,世界大战离得很远,不必~。” 杞人忧天qi ren you tian杞:先秦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忧虑天会塌下来。比喻缺乏根据的不必要的忧虑。 杞人忧天 伯虑愁眠qǐ rén yōu tiān;bó lǜ chóu mián杞:古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伯虑:古代神话中的国名。传说杞国有人整天忧虑有朝一日天会塌下来被压死;伯虑国有人愁睡觉,生怕睡着以后再也醒不来。比喻完全没有必要的忧虑和担心。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七回:“林之洋道:‘海外都说“~。”九公所说口号,莫非就是这两句?’” 杞人忧天 庸人自扰qǐ rén yōu tiān;yōng rén zì rǎo庸:平庸。指对某事毫无根据的担心,无事生事,自寻烦恼。杨家齐《“防盗窗栏”隐患大》:“人们对治安状况越来越担心,绝非人们神经质地~,确实在许多地方入室盗窃发案频繁,严重影响社会安宁。” 胡思乱想 杞人忧天hú sī luàn xiǎng;qǐ rén yōu tiān杞:古国名,在今河南杞县;忧天:《列子·天瑞》说,杞国有人老是担心天会塌下来,无处容身。指人没有根据地瞎想和产生多余不必要的忧虑和担心。丁福勤《愚昧与迷信的恶果》:“有些人,特别是老年妇女和一些文化较低的人,她们很信‘梦’,如果在梦中梦见了抢劫、放火或发大水等,白天便~起来。” 杞人忧天Qǐrén-yōutiān杞:周代诸侯国国名,原本在河南省杞县,后来搬迁到今山东省安丘东北。《列子·天瑞篇》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所寄,废寝食者。”意思是,杞国有一个人怕天塌下来,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今比喻不必要的担忧。 M3X1 【杞人忧天】qǐ nén yōu tiān比喻完全不必要的或毫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杞:古代国名,在今河南杞县。相传古时杞国有一个人因忧天地崩坠,愁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杞人忧天qǐrén-yōutiān〔主谓〕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下来。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语本《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廖辉英《爱情良民》:“但转念一想,自己未免~,当事者都不想那么多,她干吗如此紧张?” 杞人忧天;伯虑愁眠 杞人忧天;伯虑愁眠qǐ rén yōu tiān;bó lǜ chóu mián【上】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塌下来,因此整日吃睡不安。比喻完全不必要的忧虑。《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 挠腮撧耳;抹泪揉眵 手足无措;心胆俱裂 ☛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即杞国有人担心天会塌下来。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也作“杞人之忧”、“杞国忧天”。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