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杜甫·蜀相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杜甫·蜀相》

《杜甫·蜀相》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又有人说:“从城外森森,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入庙,笔路最清。”也不错。——不过,倘若仅仅如此,谁个不能?老杜又在何处呢?

有人说:既然你说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为何八句中为碧草黄鹂、映阶隔叶就费去了两句?此岂不是正写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说法不确。

又有人说:杜意在人在祠,无须多论,只是律诗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题下,竟然设此二句,既无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写“走”了,岂不是老杜的一处败笔?

我说:哪里,哪里。莫拿八股时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要是句句“切题”,或是写成“不啻一篇孔明传”,谅他又有何难。如今他并不如彼。道理定然有在。

须看他,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此二字适为拗格,即“自”本应平声,今故作仄;“空”本应仄声,今故作平。彼此互易,声调上的一种变换美。吾辈学诗之人,断不能于此等处失去心眼。

且说老杜风尘洞,流落西南,在锦城定居之后,大约头一件事就是走谒武侯祠庙。“丞相祠堂何处寻”?从写法说,是开门见山,更不纡曲;从心情说,祠堂何处,向往久矣!当日这位老诗人,怀着一腔崇仰钦慕之情,问路寻途,奔到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观赏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他“首先”注意的却是阶前的碧草,叶外的黄鹂!这是什么情理?

要知道,老杜此行,不是“旅游”,入祠以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他和普通人一样,自然也是看过了的。不过到他写诗之时(不一定即是初谒祠堂的当时),他感情上要写的绝不是这些形迹的外观。他要写的是内心的感受。写景云云,已是活句死参;更何况他本未真写祠堂之景?

换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得他百感中来,万端交集,然后才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

在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诗人,独自一个,满怀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庙之间。

没有这一联两句,诗人何往?诗心安在?只因有了这一联两句,才读得出下面的腹联所说的三顾频烦(即屡屡、几次,不是频频烦请),两朝开济(启沃匡助),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这一切,老杜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面对着古庙荒庭,这才写出了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钧之重。莫说古人只讲一个“士为知己者死”,难道诗人所理解的天下之计,果真是指“刘氏子孙万世皇基”不成?老臣之心,岂不也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志业,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遽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间,那阶前林下徘徊的诗人老杜,不禁汍澜被面,老泪纵横了。

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只益伤情。老杜一片诗心,全在此处凝结,如何却说他是“败笔”?就是“过渡”云云(意思是说,杜诗此处颔联所以如此写,不过是为自然无迹地过渡到下一联正文),我看也还是只知正笔是文的错觉。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实。

然而,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他此篇的,无不流涕,岂偶然哉!


杜甫·蜀相 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古代诗歌精选 - 可可诗词网

杜甫·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大概就在上元元年(760)暮春搬到浣花溪草堂前后,一天杜甫得暇,曾去成都游览、凭吊,作了这首《蜀相》。

武侯祠现存,在成都市南郊。西晋末年为纪念三国蜀丞相诸葛亮而建。初与蜀先主刘备昭烈庙相邻。明初武侯祠并于昭烈庙,故大门横额书“汉昭烈庙”。现存殿宇系清代康熙年间重建。当时老杜所见,并在这诗中所咏及的古柏,今犹翳翳森森。青瓦红墙,殿宇宏伟。祠内有“三绝碑”,由中唐宰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刻字,皆绝妙,故名。诸葛亮殿内外匾对甚多,最著名的是清代赵藩的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正殿诸葛亮像前有铜鼓三面,称诸葛鼓,铸于公元六世纪以前,老杜来游时当见到此物。殿西侧为先主惠陵。这诗发端以自问自答,点明祠堂所在和初次寻访的心情,以及未到即望见古柏森森的最先印象,崇敬之感,油然而生。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简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锦官城附近一带有锦江流过,称锦里。传说古人织锦濯于此江中,较他水鲜明,故名。诗文中多以“锦官城”、“锦城”、“锦里”称成都。颔联是说阶草自绿、莺歌空好都无心欣赏,因为他此来是为了缅怀蜀相功业,心中感触正多,无闲情逸致呢。从而引出后面的话来:刘备(先主)三顾茅庐,诸葛亮帮他决定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的天下大计,辅佐他开基创业,后来又扶助刘禅(后主)济美守成。诸葛亮为两朝开(基)济(美)效忠,真是费尽了一片心血。他曾在《后出师表》中表示:“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后出师伐魏,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抗于渭南,相持百余日,病死军中。每当想到他决心匡复汉室、统一中国的大志终于未能实现,后世的英雄们都不免要热泪沾襟、不胜感慨啊!老杜对诸葛亮很敬佩,也很羡慕他有幸得遇先主:“孔明有知音”(《遣兴》)。诸葛亮建立了两朝开济的大功业,可是对于他的“出师未捷身先死”老杜尚且如此深表惋惜,那末,对于自己的胸怀大志,身当乱世,却无补于国,无济于时,又将作何感想呢?诗人这一掬同情之泪是为孔明洒,更是为自己洒。当然,这沉痛的诗句也道出了千古英雄壮志未酬、抱恨终天的孤忿,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宋史·宗泽传》载:“泽请上(指宋高宗)还京二十余奏,为黄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诸将入问疾,泽曰:‘吾以二帝(徽宗、钦宗)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涕泣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感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无一语及家事,但呼过河者三而薨。”这不仅能见诗歌感染力的强烈,也可反过来帮助体会诗人孤忿的深沉。老杜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成都,尤其是修盖了草堂,暂得安居以后,心境的确是比较好的,诗中也不时流露出闲适情调来,但是他内心深处仍然是极其痛苦的。《蜀相》是诗人来成都后第一首心情沉重的作品,这种情绪,犹如一股泉脉,在这一时期那些貌似和平宁静的篇章中时有涌现,这提醒我们在研究作家作品时,既要看到思想感情的各个方面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也要看到它的主流。尽管老杜一再表白他想找个桃花源避世,莫说世上并无桃花源,就是真的找到了,他也当不了那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身世两相弃的避秦人啊!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