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刘子全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刘子全书

 文集。四十卷。明刘宗周撰。有清道光四年(1824年)刊本。
 刘宗周,字起东,号念台。因讲学于山阴县北蕺山,故称蕺山先生。生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卒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浙江山阴(绍兴)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左都御史,因同东林党人一起指陈时政,斥责魏党,而三次革职。南明亡后,绝食而卒。曾筑证人书院,弟子众多,其中殉明而载于《明史》者五人,如祁彪佳等,又有后成为著名学者的黄宗羲、叶庭秀、陈确、张履祥、恽日初、陆世仪等。学术上早年兼宗程朱陆王,后自立。
 《刘子全书》由其学生董玚所编,卷首有黄宗羲《序》和董玚《抄述》。含语类十三卷、文编十四卷、经术十一卷、附行状、年谱各一卷。
 宗周反对朱熹理在气先说,以为气是万物之根本,万事万物皆由气之变化产生,即所谓“太极之妙,生生不息而已矣,生阳生阴而生水火金土而生万物,皆一气自然之变化。”(《圣学宗要》)关于道与器,以为抽象的道依赖于具体的器生,即“盈天地间凡道理皆从形器而生,绝不是理生气。”(《答刘乾所》),离开了器,便无法见道,同时,两者又无法说谁上谁下,谁先谁后。推而至人伦,“仁义礼智”只属“无形之名,必然依赖于有形而生,只有有父子,而后才可能有仁之名,只有有君臣,而后才有义之名,等。
 刘宗周对王阳明良知说也不赞同,其中一些文章谈及。如《重刻王阳明<传习录>序》云其使“高者玄虚,卑者诞妄”,于《大学古记义约》中云:“文成(王阳明)云:‘闻见非知,良知为知;践履非行,致良知为行。……’然须知良知之知,正是不废闻见,致良知之行,正是不废践履。”从而提出了闻见重要性的观点。进而,他对张载、王阳明所倡导的“德性之知”之先验性表示不满,先是反对将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分离开来,再论人的睿知源于与闻见有关的经验,又说那些闭耳绝聪的禅定方式的无助于世,即“旦人自朝至夕,终无睹闻不著时,即后世学者一种瞑目杜聪工夫,亦是禅门流弊,圣学原无此教法。”(《学言》)但又在另外的地方谈到格物是自求本心,道也在于反求。
 许多地方谈到心性。将气称为是形而下者,将性称为是形而上者,而性即气,气即性,这就像道与器的关系。同时,所谓的人性也不是过去的儒者所说的道德内容,而首先是人的生理机能。进而否定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对立,以为“性只是气质之性,而义理之性者,气质之所以为性也。”(《会录》),按此推理,也“道心”与“人心”不可隔裂,“离却人心,别无道心。” (同上)又说“心只有人心,而道心者,人之所以为心也。”(同上)以此看欲与理的关系,也“欲与天理只是一个,从凝处看欲,从化处看理。” (《学言》)关于人性的差异,归之于“习”,如“人生之初,固不甚相远矣,孩而笑咈而啼,饥喝嗜欲有同然也,及夫习于齐而齐,习于楚而楚,始有或相迳庭者矣。”(《原学》)
 集中的另些文章谈当时社会与政治,如《预矢责难疏》中言朝廷的税赋,《遵旨回奏疏》与朱由检论民生,《祈天永命疏》请求皇上的“仁政”,其他的如《劾魏忠贤》中指斥阉党,《讨“贼”檄》则攻击农民起义,《三申皇极之要疏》论明世教,等等,都体现了刘氏对政治的热切关怀。还有一些传、书、志等反映了他的生平经历。
 该书有清道光四年(1824年)杜春生刻本,道光十五年(1835年)刻本,和《四库全书》本。清人沈复粲续编《刘子全书遗编》二十四卷,有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刊本。刘氏著作此外又有恽日初所辑《刘子节要》,张履祥辑《刘子粹言》等。日人桑原忱于孝明天皇文久癸亥年(清同治二年,1863年)辑成《刘蕺山文粹》,由大阪博劳町刊行。

刘子全书

书名。明刘宗周著。四十卷。书前有明崇祯七年(1634)著者序。清嘉庆十三年(1808)陈广宁益善堂刊印。刘宗周,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曾任太仆寺少卿、工部侍郎、吏部左侍郎、左副都御史等官。本书辑著者生平所作文书。内分语类、文编、经术等三部,另附行状、年谱。“文编”辑奏疏、书、序、引、题、记、传、论、铭、箴、赋、诗等类文章。“奏疏”类辑明万历三十二年至崇祯十七年(1604—1644)所作,有修举中兴疏、京兆职掌疏、救世第一要义疏、冒死陈言疏、奄竖殴辱县官疏、仰佐钱法末议疏、备陈治乱疏、条列风纪之要疏、巡城职掌疏、遵奉明旨疏、官邪行贿疏、申饬宪纲疏、纠逆案疏等目。该书对研究晚明法制有重要参考价值。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5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