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zhàng❶手杖,拐杖。劉勝《文木賦》:“制爲杖几,極麗窮美。” ❷執持。揚雄《羽獵賦》:“賁育之倫,蒙盾負羽,杖鏌邪而羅者以萬計。”張衡《東京賦》:“高祖膺籙受圖,順天行誅,杖朱旗而建大號。” 杖读音zh·ang(ˋ),为ang韵目,属ang—iang—uang韵部。直两切,上,养韵。 ❶手杖;拐仗。 ❷扶杖。 ❸引申为一切棍棒。 ❹[杖刑]用棍棒打臀等部位。 上一条: 仗 下一条: 障 杖〔zhang〕ghob blad nhas. 杖tuong242[t'uɔŋ](量) ⊳蜀~蔗 (一根甘蔗)。 杖《广韵》直兩·養;tg‖zhàng指居丧时所执的丧棒:孝~hàtg(哭丧棒)。 唐·韩愈《刘统军碑》:“於是相許諾,以告其孤縱。縱哭,捨杖拜曰:‘縱不敢違。’”清·袁枚《随园随笔·杖》:“無杖則不成喪。” 杖ㄓㄤˋzhàng二2409名矛或戟的柄。古方言。《方言》第九:「矜谓之杖。」晋郭璞注:「矛戟矜,即~也。」   杖zhàng❶走路时拄(zhǔ)的棍子 △ 拐~|手~|扶~而行。 ❷泛指棍棒 △ 禅~|擀面~。 杖❶扶着走路的棍子:拐~︱手~︱携~。 ❷棍棒:锡~︱禅~︱魔~︱擀面~︱拿刀动~。 ❸旧时刑罚的一种,指用木棍打脊背、臀部或腿部。 杖zhàng❶ 手杖,拐杖:依杖而行。 ❷ 泛指木棍:擀面杖。 杖 杖❶泛指棍棒。杖的种类很多,有挑杖、竹节杖、九节杖、二龙戏珠杖、盘龙杖、青筠杖、千秋杖等。以击、劈、抡、扫等技法为主。现代武术中的棍系由仗演变而来。 ❷通“仗”。兵械的总称。参见“仗”条。 ☚ 蒺藜骨朵 条子 ☛ 杖zhàng手杖:宝玉听说,只得拄了一支~,靸着鞋步出院外。(五八·1371)
杖zhàng古代名物 > 刑罰類 > 刑具部 > 鞭杖 > 杖1 杖1 zhàng 行刑所用之棍棒。多以生荆製成,以粗細及兩端圍有明確限定,分“大杖”、“法杖”、“小杖”三等。《魏書·刑罰志》:“民多不勝力誣引,或絶命於杖下。”《隋書·刑法志》:“杖皆用生荆,長六尺。有大杖、法杖、小杖三等之差。大杖大頭圍一寸三分,小頭圍八分半。法杖圍一寸三分,小頭五分。小杖圍一寸一分,小頭極杪。”“宋·趙彦衛《雲麓漫鈔》卷三:“[唐宣宗]於内中置杖,杖内官。今内中有杖,始於宜宗。”
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起居部 > 什物 > 杖 杖 zhàng 亦稱“拐杖”、“拐子”。手持以助步行的拐棍。由杖桿和杖端組成,長短不一,長者過眉。質地以木、竹為主,亦有藤及金屬等。依據質料或杖端雕刻的圖形又可分為多種。《禮記·曲禮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几杖。”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宋·惠洪《冷齋夜話》卷八:“劉跛子,青州人,拄一拐,每歲必一至洛中看花。”《金瓶梅詞話》第九十一回:“向前一把采住他頭髮,拖踏在地下,掄起拐子雨點打將下來。”清·顧禄《桐橋倚彈錄·工作》:“杖,俗呼拐杖……大抵琢取山中榔、栗、楂樹老斡為之。亦有以方竹,剡藤為之者,光潤可喜。”
古代名物 > 刑罰類 > 刑名部 > 笞杖 > 杖刑 > 杖2 杖2 zhàng 刑罰名。即杖刑。《隋書·刑法志》:“[趙郡王叡等]又上《新令》四十卷,大抵採魏晉故事。其制刑名五: 一曰死……五曰杖。”《新唐書·刑法志》:“及肉刑即廢,今以笞、杖、徒、流、死爲五刑。”清·紀昀《閲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自思出而被執,罪不過杖。”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喪葬部 > 喪具 > 杖 杖 zháng 亦稱“哀杖”。古代孝子爲父母服喪時所執的竹棒或木棒。孝子喪親,哀傷悲痛而體力不支,因以杖助行。也用於臣爲君、僕爲主以及其他親屬關係間的喪服。古代服斬衰者用苴杖,服齊衰者用削杖,但爲祖父母、叔伯父母服齊衰不用杖。大功以下喪服不用杖。後世只有竹杖,不用木杖。有的地區也用紙錢或白紙纏裹竹杖。《儀禮·喪服》:“斬衰裳,苴絰、杖……疏衰裳齊,牡麻經,冠布纓,削杖。”《喪服傳》:“苴杖,竹也。削杖,桐也。杖各齊其心,皆下本。杖者何?爵也。無爵而杖者何?擔主也。非主而杖者何?輔病也。童子何以不杖?不能病也。婦人何以不杖?亦不能病也。”各齊其心,指杖的長度至所執者胸。下本,根部在下。《故事成語考·疾病死喪》:“孝子之杖曰哀杖,爲扶哀痛之軀。” 杖zhàng〖动词〗 执持,拿(1)。《苏秦以连横说秦》:迫则杖戟相撞。——双方迫近就拿着戟互相撞击。
杖zhàng〖名词〗 一、拐杖(1)。《归去来辞》:或植杖而耘耔。——有时插了拐杖去除草、培苗。 二、泛指棍棒(2)。《梓人传》:右执杖。——右手拿着一根木棒。《梓人传》:挥其杖曰“斧!”——挥着他手里的那根木棒说“砍!” 杖zhàng❶ 拐杖,手杖。《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荷𦰏。”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自叹息。”用作动词,拄杖,扶杖。《礼记·王制》:“五十~于家,六十~于乡,七十~于国,八十~于朝。” ❷ 棍棒或棍状物。《吕氏春秋·贵卒》:“衣铁甲操铁~以战。”《世说新语·规箴》:“急捉衣裾,将与~。” ❸ 杖刑,杖责,用木棍打。《世说新语·政事》:“向从阁下过,见令史受~。”高启《书博鸡者事》:“不呼则~其背。”也指刑具。《魏书·刑罚志》:“检~之大小,鞭之长短。” ❹ 执,拿着。《汉书·苏武传》:“~汉节牧牛,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世说新语·任诞》:“谢安始出西戏,失牛车,便~策步归。”(策:鞭子。) ❺ 依靠。《新语·辅政》:“~圣者帝,~贤者王。” 杖*zhangD5C8 ❶拐棍,手杖,走路时拄的棍子,手拿的一头多为弯曲状:老人扶~而来。 ❷泛指棍棒,或棒状物:擀面~/木~/铁~/禅~。 拿着 拿着操(~戈;~刀;~卷;操揔) 捉搦 把(把捉;把握;持把) 拥(~彗清道) 捏(~住) 握(握持;提握) 提 挶 援(~旌擐甲) 携 掺 揽 摄 撰 撚 搠 揭 杖 秉(秉持) 手(人~一册) 挚 掿 捻 揢 竦 赍躐(~缨) 值(~其尾羽) 持(持操;执持;挟持) 举,持:抡(~着;~起) 拿着书本:挟策 拿着笔:持笔 执笔 捉笔 援笔 秉笔握笔 搦管 拿着灯:掌灯 拿着火烛:秉烛 拿着杯:把杯 把酒 把盏 拿着戒尺:持戒 持律 拿着钓竿:持竿 拿着禅杖:负锡 自己拿着:自将 横向拿着:横持 手里未拿着东西:空手 白手 徒手 赤手(~空拳)
另见:拿 拿出 物品 武器 携带 ☚ 揪住 拿着武器 ☛
棍棒 棍棒棍(棍子;棍杖;竹~;铁~;夹~;军~) 棒(棒子;木~;铁~) 莛 杖(杖子;杖棰;禅~;擀面~;拿刀动~) 棰(棰杖) 棰(棰杖) 棓 桿(桿子) 梃 细长似棍的东西:鞭(教~) 较长的棍状物:杆(~子;笔~;钢~;秤~;桅~) 竿(旗~;帆~)笴 电线杆:电柱 铁制的棍棒:铁杖 铁棒 铁桿 铁棓 一种细铁棍:铁签 大的铁棒:铁限
另见:树枝 棍打鼓槌 刑具 篙 鞭 ☚ 棍棒 木棍 ☛
棍打 棍打棰(捶扑;捶楚;捶掠) 杖(杖打;杖击;杖笞;~牛;~脊) 棒(棒打) 楚挞 打扛子 在宫殿门前杖打大臣:门杖 杖击数与年龄相同:随年杖 用鞭、棍等打:挞 用鞭或棍抽打:鞭扑 用鞭、棍、竹板等打:笞 用鞭或竹板打:挞笞 用槚木条笞打:槚楚 用拳头或棍棒打:捶(捶打;捶击) 用棍棒或拳头等敲打:捶(~背) 用条形的东西打:抽(抽打;猛~) 用鞭子或棍棒抽打:鞭扑 鞭朴 (用棍子打:棍打) ☚ 手打2 鞭打 ☛
支撑2 支撑2挺 支身 扶策 支持,支撑:枝(枝梧;枝撑;枝牚) 打撑 搘柱 搘拄 搘持 用手杖支撑:扶(扶杖;扶筇) 杖(杖策) 拄(拄杖) 拄着手杖:倚杖 倚仗,扶杖:植杖 用手掌支承人或物:托(~腿) 用手撑着下巴:支颐 搘颐 用手支撑使不倒:扶(扶持;扶掖;~犁) 用头支撑:顶(~缸;头~) 戴(不共~天) 支撑病体:扶病 扶疾 尽力支撑着病体:力疾(~从公) 勉强支撑艰难的局面:架漏牵补 牵补架漏
另见:支持 ☚ 支撑2 挣扎 ☛
手杖 手杖策(策杖) 杖(杖藜;杖策;柱杖;蛇~;龙头~) 拐(拐棍;拐杖:扶~独行) 筇(筇竹;枯筇;瘦筇) 柺 枯干 扶老 龙竹 龙腹竹 木上座 一枝藤 手杖的美称:玉节 老年人所用的手杖:鹤杖 鸠形 杖头刻有鸠形的拐杖:鸠杖 古代帝王授给老人的手杖:齿杖 盲人的杖:盲杖 明杖 僧人所用之杖:锡(锡杖;铁锡) 金策 禅杖 香杖 锡杖的美称:银杖 隐士的手杖:环杖 藜杖 木手杖:木杖 柴筚 用灵寿木做的手杖:灵节 灵寿杖 竹手杖:直兄 竹策 竹杖 寒筇 竿殳鹤膝 美称竹杖:龙杖 用筇竹所制的手杖:筇杖 筇枝 筇竹杖 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藜(藜杖) 铁制的杖:铁君 铁杖 铁手杖 装有银饰柄头的手杖:银角(银角桃枝) 古代居父丧时孝子所用的竹杖:苴杖 劣质木料制的手杖:荆藜 短的手杖:短杖 短筇 短策 (走路时拄的棍子:拐杖)
另见:支撑1 老人 ☚ 竹竿 环、链 ☛
各种的刑罚 各种的刑罚百刑 刑罚的名称:刑名 刑罚的种类:刑种 军中的刑罚:军刑 按其罪行应判的刑罚:罪刑 对造谣惑众的人所处的刑罚:造言之刑 用鞭子或竹板拷打的刑罚:笞(笞刑) 扑罚 笞刑和杖刑:笞杖 鞭抽棒打的刑罚:鞭杠 用鞭杖的刑罚:鞭(鞭刑;鞭拊;鞭杖) 罚抶 棰楚 用棍棒等拷打罪犯的刑罚:杖(杖刑;杖棰;杖罚) 棰 棰 决罚 剥夺犯人自由的刑罚:徒(徒刑) 刑徒 剥夺罪犯生命的刑罚:死刑 极刑 重罪重辟 重诛 肆刑 极典 深辜 斩首的刑罚:殊死(殊死刑) 斧钺之诛 接受死刑:归死 杀头或腰斩的刑罚:斩杀 用绳子勒死的刑罚:绞刑 死刑以外的刑罚:小辟 死刑以外的一切刑罚:生刑 施于下体的刑罚:下服 施于上体的刑罚:上服 刺颊 古代剃去鬓须的刑罚:耐罪 在罪犯脸上刺字,以墨涂之:黵(黵面) 黥(灼黥) 墨面 墨辟 刀墨 刺字 刺面 于额上刺字:黥首 刺面额,涅以墨之刑:剠 以刀刺面、染黑为记:墨 ☚ 刑罚 各种程度的刑罚 ☛
刑具 刑具金 锯(刀锯) 凿(斧凿) 敲(执~) 法刀 欧刀 斧质 斧鈇 鈇质 斫斧 鞭杻 问事 械索 刑器 狱具 刑械 械梏 械索 梃杻 刀斧 斤斧 釜銊 斧镬 斧凿 仗格 旧时金属和木制刑具的总称:金木 各种刑具:桁杨刀锯 古刑具:木(木手;木石;木杻;木格;木索;木械;木驴;枯木) 钳(钳铁;钳锁;钳鏁) 锯 镬 鼎 纽 锒 铛 校(大~重牢) 铁床阑单 阑殚 梏拲 斧锧 斧质 锡荡锣 古代拘系人的刑具:桎(桎梏) 械(械槢;械索;足械) 旧时囚禁人的刑具:囚笼 站笼 铁笼 立枷 樊笼 解送犯人的车笼:槛(槛车) 押(木押) 笼头 囚车 鞭打的刑具:鞭(鞭子;鞭笞;薄鞭;常~;法鞭;制鞭;蒲~) 杖(杖子;仗棰;刑仗;制杖;苇杖;小~;廷杖;棰杖;囚杖;法仗;讯杖;问事杖) 笞 板(板子;毛~;大~) 棰(棰革;榜棰) 篦木(枯木;株木) 扑(鞭扑) 敲(敲搒;敲扑) 荆(荆革;负~请罪) 楚(楚棰;檟楚;贾楚;夏楚) 骨朵 讯棍 榜棰 掉柴 鞭子和刑仗:鞭楚 竹木刑具:棰楚 棰楚
另见:审讯 拷打 鞭子 绳子 ☚ 刑具 枷锁镣铐等刑具 ☛ 〖杖〗 粵 zoeng6〔丈〕普 zhànɡ ❶ 執,拿。許慎《說文解字》:「 〜 ,持也。」馬中錫《中山狼傳》:「遙望老子〜藜而來。」(藜:一種植物。) ❷ 枴杖。陶淵明《歸去來辭》:「懷良辰以孤往,或植〜而耘耔。」(植:插在地上。) ❸棍棒。《孔子家語.六本》:「曾皙怒,建大〜以擊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曾皙:曾子父親。建:舉起。不知人:不省人事。) ❹ 打板子。歸有光《歸氏二孝子傳》:「又復〜之,屢瀕於死。」
杖(1)中国古代刑具。《魏书·刑罚志》:“民多不胜而诬引,或绝命于杖下。”梁颁有“杖令”,规定杖用生荆制作,长六尺,有大杖、法杖、小杖三种。唐律规定:杖皆削去节目,长三尺五寸,有讯囚杖、常行杖、笞杖三种。清代杖用大竹板制成,长五尺五寸,重不过二斤。(2)中国古代刑名,即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抽击罪者之背、臀或腿部。先秦时不在五刑之列,惟学校典礼诸事用之,即所谓教训之刑。春秋时也用以治官事。隋朝以前,杖、笞古本不分。隋废止鞭刑,以杖刑代之,另立笞刑,以代原来的杖刑。唐以下各代皆承之。至清末,杖刑始废。 杖以大于笞刑所用的竹板或荆条棰击罪犯的臀、背、腿部。北齐北周开始列入五刑之一,但作为刑种,则自东汉开始。《尚书·舜典》:“鞭作官刑。”意即用鞭刑对官事不治者的惩罚,即隋唐以后的杖刑。南朝梁武帝开始定鞭杖之制,杖以荆条制成,分大杖、小杖、法杖三种。大杖的大头为三分二厘,小头为二分二厘,原长六尺; 小杖,法杖不详。北齐杖刑分十、二十、三十共三种,北周分为十五、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共五种,均较鞭刑为轻。隋唐杖刑较笞刑为重,分为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共五种。隋朝杖用生荆,长六尺,亦有大杖、小杖、法杖之别。大杖大头围一寸一分。小头极杪 ( 《隋书·刑法志》)。唐时杖只有一种,长三尺五寸,大头三分二厘,小头二分二厘,平去其节。宋时杖形,沿袭唐制,但行折杖法。元时杖刑分六十七、七十七、八十七、九十七、一百七共五种。明时杖刑与唐同。清因袭明制,仍分五种,但折成板。唐、宋、明、清均以一百称满杖。杖刑棰击部位,汉景帝棰令定为臀部,历代有所变更,背部、腿部亦在内。 杖 杖刑具名。《旧唐书·刑法志》: “其杖皆削去节目,长3尺5寸。讯囚杖,大头径3分2厘,小头2分2厘。常行杖,大头2分7厘,小头1分7厘。笞杖,大头2分,小头1分半,其决笞者,腿分受。决杖者,背、腿、臀分受。” ☚ 斩监候 杖刑 ☛ 杖1.注释: 杖也可译作棍,多是树杆木制的。圣经中提到杖有百余次之多,古时以色列的牧羊者,以杖指挥管理或保护拯救羊群。行远路者手拿杖,使走路得力,老年人以拐杖为支持和帮助。王手中的杖为金杖。杖在圣经中,是权柄、能力的象征。 2.圣经记载: 1)摩西在何烈山放羊,耶和华神选召摩西去埃及见法老王,要把以色列民领出来。“耶和华对摩西说:‘你手里是什么?’他说:‘是杖。’耶和华说:‘丢在地上。’他一丢下去,就变作蛇,摩西便跑开。耶和华对摩西说:‘伸出手来拿住它的尾巴,它必在你手中仍变为杖。如此好叫他们信耶和华他们祖宗的神。……你手里要拿这杖,好行神迹。’”摩西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去埃及,“摩西手里拿着神的杖”。(出4:1—5,17—20)摩西到埃及后照神的吩咐与他哥哥亚伦进去见法老,法老王的心刚硬,不准以色列民离开,神就降十样灾难在法老王宫和埃及地上,其中六样都是神吩咐摩西伸杖施行的神迹。最后法老终于准以色列民出离埃及了,他们手里都拿着杖。当摩西领以色列民走到红海边时,见埃及军兵追来,摩西照耶和华的吩咐向海伸杖,红海的水即分开,以色列民下海走干地,以色列民登上对岸,法老的军兵也追随下了红海,神又叫摩西向海伸杖,海水仍旧复原,耶和华把埃及人淹没在海中。(出7—14章) 2)大卫的诗歌说:“耶和华必使你从锡安伸出能力的杖来,你要在你仇敌中掌权。”(诗110:2) 3)大卫出战歌利亚时,并没有带刀枪,“他手中拿杖,又在溪中挑选了五块光滑石子,放在袋里,就是牧人带的囊里;手中拿着甩石的机弦,就去迎那非利士人”。(撒上17:40) 4)撒迦利亚说:“我拿着两根杖,一根我称为荣美,一根我称为联索。这样,我牧养了群羊。”(亚11:7) 杖zhànɡ ❶ (拐杖; 手杖) cane; walking stick; staff: 扶 ~ 而行 walk with a cane ❷ (泛指棍棒) rod; club: 擀面 ~ rolling pin; 拿刀动 ~ arm with weapons; play with sword or rod Ⅱ [书] (用棍子打) flog with a stick: ~ 三十 flog thirty strokes; ~ 责 punish by flogging ◆杖莫如信 There is nothing like sincerity to trust to.; 杖鱼 snoek; Thyrsites atun; 杖子 face 杖zhàng❶ 杖节把钺 杖 金文; 篆zhàng[木(意符) +丈(杖本字) →杖(《説文》:“杖。持也。從木,丈聲。臣鉉等曰:今俗别作仗,非是。”杖:老人拄手的木質拐棍。引申爲倚丈,通“仗”,棍棒的總稱〈耍刀動杖〉。舊時用棍棒打人的刑罰〈杖刑〉。)] [宋] 辛棄疾《清平樂》:“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 杖*zhàng(7画)
  【提示】木,中间是竖,不是竖钩; 位于字左时,末笔的捺改点。 *杖zhàng7画 木部 (1) 拐棍: 拐~|手~。 (2) 泛指棍棒: 擀面~|拿刀动~。 杖 ☚ 椯 椎 ☛ 杖zhàng小篆以来的会意兼形声字。从木,从丈(从十(或一竖)从又,象手持杖等物),丈亦声。杖与丈义本近。《说文》说杖是手所持义。主要指所持之物。转为具体名词,指手杖,拐棍,即扶着走路的棍子。如:赐之几(jī,指小或矮的桌子。不是几个的几)杖(见《礼记》)|手杖|拐杖。拐杖的杖也转为动词,指拄着手杖走。如:六十(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见《礼记》)。引申泛指棍棒或棍状物。如:拿刀动杖|擀面杖。 杖★常◎常
zhànɡ形声,从木,丈声,本义为手杖,手里拄的拐杖,引申为拄着拐杖走路、棍棒、用棍棒打人的臀部或腿部(古代一种刑罚)等。 【辨析】 ❶杖/挺 “挺”指挺直,“杖”指手杖,有使身体挺直义,这两个字音义相近,是同源字。 ❷杖/仗/丈 见542页“丈”。杖 篆 隶zhànɡ【析形】形声字。古文字形从木,杖声。 【释义】《说文》:“持也。”本义是老年人依仗行走的手杖、拐杖。由杖的形制,可引申为表示棍棒、刑具等。[杖刑]古代刑罚之一,用荆条或大竹板拷打犯人。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In ancient character the meaningful part is from木(mù,wood).The phonetic component is 杖(zhàng). 【original meaning】The walking stick or crutch that is used by old peop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