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觏《袁州州学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觏《袁州州学记》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 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 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 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 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 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 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 年成。

舍菜且有日,旴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 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 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 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11),俗化之厚,延于灵、献(12)。草茅危言者, 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 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圣君,俾尔由庠序践 古人之迹(13)。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14);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 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惟朝家教学之意。若其 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15),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注释】①祗(zhī):恭敬。②尼(nì):阻止。③阙:通“缺”,欠缺。④治:官 署衙门所在地。⑤厥:其。⑥黝:淡黑色。垩(è):白色土。⑦庖廪:厨房、米仓, 泛指各种杂屋。⑧舍菜:古时入学,陈设菜蔬祭祀孔子。舍:通“释”,陈设。⑨旴 (xū)江:即建昌江,又名汝 水,在今江西东部。李觏在 南城县创建旴江书院,故世 称旴江先生。谂(shěn): 规劝。⑩四代:虞、夏、商、 周。(11)孝武:指汉武帝。世 祖:指东汉光武帝。孳(zī) 孳:同“孜孜”,努力不懈。 学术:此指儒家学说。(12) 灵、献:汉灵帝、汉献帝,东 汉末年两位皇帝。(13)庠序: 学校。史载,夏曰校,殷曰 序,周曰庠。(14)谭:同“谈”, 此含有讲论、研讨之意。 陶:教化。(15)徼:同“邀”, 求取。

【鉴赏】《袁州州学记》是一篇关于学校教育的著名文章。叙述了袁 州新学宫建造的过程,阐述了作者对立学兴教重要作用的看法:兴办学 馆,弘扬儒教,关系到一个皇朝的兴盛。作者列举了一些历史事实,使其 观点更具说服力。

文章分为三段:一,概述当时学风衰颓情况;二,刚上任的袁州知州祖 无泽和通判官齐心合力兴建州学;三,作者就立学问题发表宏议正论。 一、二段重在记,第三段重在论。论是全篇的重点,结合历史上强秦遽亡、 汉朝兴盛的事例,深刻地说明了兴教立学的重要性。

兴教立学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甚至更早的时代。写学记的人往往 喜欢详细介绍三代之学,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写的学记就是如此。李 觏的《袁州州学记》却对之仅用一句话点到即止,重点放在了学校教育与 国家兴亡的关系上。不是就事论事地以学论学,而是以政论学,因此,李 觏的学记能胜出,广为人们传诵。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卷六分析道:“宋 朝大儒作学记多矣。三百年来,人独喜诵《袁州州学记》,非曰笔端有气 力,有光,超然不群。其立论高远宏大,不离乎人心天理,宜乎读者乐而忘 倦也。叶水心有云:‘为文不足关世教,虽工无益也。’可与知者道。”

现在读《袁州州学记》,人们会觉得李觏有一股封建卫道者的味道。 文中充满了对皇帝的崇敬,反复宣示“为臣死忠,为子死孝”的说教。但再 读思之,则又释然。范仲淹不也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吗?倘若把这 个“君”解读成国家的话,就不难理解李觏那一片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了。

作为宋代散文的经典之一,《袁州州学记》虽然不像欧阳修散文那样 摇曳多姿,也不像苏东坡散文那样豪放与婉约兼备,但它那凝练庄重的语 言让我们领略到散文厚实的格调。
 

张兰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296-298页.

唐宋散文之李觏《袁州州学记》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 - 可可诗词网

李觏《袁州州学记》

李觏《袁州州学记》

皇帝二十有三年1,制诏州县立学2。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3,祗顺德意4;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5。倡而不和,教尼不行6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7,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才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颖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8

相旧夫子庙9,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10,厥位面阳,厥材孔良11。殿堂门庑12,黝垩丹漆13,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14,旴江李觏谂于众曰15: “惟尔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16,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17,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18,世祖出戎行19,皆孽孽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20。草茅危言者21,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22。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圣君,俾尔由庠序23,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24。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惟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25,岂徒二三子之羞26?抑亦为国者之忧?”

【注释】 1皇帝:指宋仁宗赵桢(1023—1063)。 2制诏: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古称君命为“制”。 3屈力殚(dan丹)虑:尽心竭力。屈、殚,都是竭尽的意思。 4祗(zhi支):恭敬。 5亡:通“无”。诵弦:《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太师诏之。”诵,诵读;弦,弦歌。古代学校里读诗,有用琴瑟乐器配合歌唱的,有只口诵而不用乐器的。后即用“诵弦’’称学校教学。 6尼:阻止。 7范阳:县名,治所在今河北涿县。祖君无泽:即祖无泽,字泽之。知袁州:作袁州(今江西宜春)知州。 8通判:官名,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掌有布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颖川:在今河南禹县一带。陈优(shen身):字复之。克合:这里指观点一致。克,能够。合,融会。 9夫子庙:孔庙。 10厥:其,那。 11孔:很,甚。 12庑(wu武):堂周的廊屋。黝(you有):淡黑色。垩(e饿):白色土,这里指白色。 13庖(pao袍):厨房。廪(lin凛):米仓。 14舍菜:古时立学开始,向孔子举行祭礼,常进献芹藻一类的菜蔬作祭品,叫舍菜。舍,释,陈设,进献。 15旴江:南城县的一条河。李觏的学生称他为(xu虚)旴江先生。谂(shen审):规谏。16山西:指崤山以西,当时秦国的所在地。六国:指齐、楚、燕、赵、韩、魏。 17刘氏:刘邦,即汉高祖。 18孝武:汉武帝刘彻。 19世租:指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20灵、献:指东汉灵帝刘宏、献帝刘协。 21草茅;指在野未出仕的人。危言:正直的言论。 22“群雄相视”三句:东汉末年,魏、蜀、吴兴起,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是他们都没有称帝自立,因此,外表上还保存着一个东汉王朝的空架子。直到公元二二○年,魏国曹丕才正式称帝代汉。这里所说的,就是这段历史。23庠序:古代学校名。殷代称庠,周代称序。 24潭:通“诞”,光大。《李觏集》作“禅”,《宋文鉴》作“掸”或“撢”,据《古文观止》改。25徼(yao腰):通“邀”,谋取。 26二三子:第二人称复数,你们。

【今译】 仁宗皇帝二十三年,下达一道诏令,要求州县设立学校。当时的知州县令,有的贤明,有的愚昧。有尽心竭力,忠实执行皇帝旨意的;也有假借官府和师长的名义,随便发一个布告,塞责了事的。以致有些地方接连几座城邑,竟然听不到读书的声音。上面提倡而下面不响应,教化受到阻碍而不能推行。

到了三十二年,范阳的祖无泽任袁州的知州。刚一到任,就召见儒生,了解到校舍破败的情况,很担心这样下去,人才会散失,儒学成效不大,这样就不能符合皇帝的意旨了。通判颖川人陈侁听说后,也认为确实如此,两人意见投合。

他们一同去察看原有的孔庙,觉得那里地方狭窄,不能改用,于是就决定在孔庙的东面建造新的校舍。那里地质干燥坚固,地势向阳,使用的木材也很精良。校舍的殿堂、大门、廊房,涂成青白红黑各种颜色,一切都按照原定的规格。因此,学生和教师都有自己的屋舍,厨房和库房也安排得恰当。各项准备工作做好以后,大家便齐心合力地破土动工。由于工匠技艺娴熟,官吏苦心操劳,昼夜劳作不息,过了一年,校舍便建成了。

开学举行祭孔的时候,旴江的李觏劝勉学生们说:“虞、夏、商、周四代的学制,教化百姓的事情,考察一下各种经史就可以知道了。秦始皇凭借崤山以西的地理条件,与关东六国激战,原想要世代称帝,然而刘邦率众振臂一呼,竟然连关门也守不住,武臣大将,叛变投降,争先恐后。什么缘故呢?是因为秦国废弃了诗书教化之道,使得人们只看见私利而不见仁义道德。汉武帝承受太平而又富足的天下,光武帝出身于军旅,却都致力于推行儒教。风俗教化的淳厚,一直延续到灵帝和献帝。当时,那些身处草野而敢大胆直言的人,即使招来杀身之祸也不后悔;就是那些功业震动主上的大臣,听到命令就放下武器。许多割据一方的英雄,也彼此顾忌而不敢擅离臣子的职位,这种情况还维持了几十年。教化深入人心,威力竟有这样的巨大。现在遇到圣明的皇帝,你们袁州的读书人又得到圣天子的关怀,可以使你们通过学校的教育,实践和效法先哲的事迹。天下安定的时候,可以宏扬礼乐来陶冶我们的百姓。一旦国家有变故,尤其应当坚持道义情操,作为臣子,要勇于为国献身,作为儿子,要勇于为孝道而死。总之,要使得人们有所信奉,并且有所效法。这就是朝廷举办教育的根本目的。如果舞文弄墨只是为了个人追求功名富贵,这不仅仅是你们的耻辱,同时也是治理国家的人的忧患呢!”

【集评】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作学记,如填入先王教化话头,便落俗套。是作开口将四代之学,轻轻点过。只举秦汉衰亡故事,学校之有关于国家,立论最为警切。至末不幸一转,不顾时忌,尤见胆识。读竟,令人忠孝之心,油然而生。真关系世教之文。”

【总案】 文章开始记叙了袁州州学建立的经过,针砭了建学不力的官吏,称赞了袁州知州和通判大力办学的行动。从兴办州学想到教育的巨大作用,并结合秦汉两代的教训与经验进行对比论述,说明教育对人心的重大影响。文中虽有“为臣死忠,为子死孝”的封建说教,但也说明一切统治阶级兴办学校的根本目的,正是要巩固自己的统治。这篇文章客观上揭示了教育的这种职能。

全文语气庄重,警语夺人,论证事理富有说服力。文字凝练,不用语助词,别具一格。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