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自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自成1606—1645李自成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本名鸿基,陕西米脂李继迁寨人。出身农家,幼年上过私塾。二十一岁至银川驿站当马夫。崇祯二年(1629)参加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崇祯八年,洪承畴图谋围歼起义军。起义军在荥阳召开大会,他提出“分兵定所向”的方案,兵分五路,不久即占领凤阳,焚明皇陵。次年高迎祥被俘遇害,他被推为闯王。崇祯十一年十月,在潼关全军覆没,仅率刘宗敏等十八骑溃围而出,隐伏商、洛山中。次年出山再起。十三年在巴西鱼腹山中又被杨嗣昌包围,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时河南发生特大蝗灾、旱灾,人心思乱。他吸收李岩、牛金星、宋献策参加起义队伍,采用李岩的收人心图大事的主张,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并散发财物、赈饥民,时有“迎闯王,不纳粮”歌谣,所部很快发展成百万大军。十四年占领洛阳,杀明福王常洵。十六年攻占襄阳,称新顺王。同年九月歼灭明军主力孙传庭部,进入西安。崇祯十七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三月攻占北京,推翻了明王朝。进京后严惩恶名昭著的明官吏,勒令贵族官僚们退赃缴饷。两次在武英殿召见父老,询问民间疾苦。不久,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勾结满族贵族入关。同年四月他率二十万大军迎战,大败,退回北京,匆忙举行登极大典。随后由河北退往山西,又由山西退往关中;潼关战败后退到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为地主武装袭杀,年三十九。 李自成 李自成长篇历史小说。姚雪垠著。共五卷。第一、二、三卷分别于1963、1971、1981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第四、五卷于1999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小说完整地展现了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直到取得推翻明王朝的胜利,又转而从胜利的峰巅跌入低谷,盛极而衰,走向悲剧结局的历史过程,深入地揭示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历史运动的本质与规律。与此同时,作者以史家笔法真实地再现了北宋末年发生在汉、契丹和女真三个民族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纷争,塑造了众多的帝王将相和民间英雄的艺术形象,并有相当的典型高度。整个作品具有一种极为悲壮的艺术气氛。作品单元集中、多元推进的结构方法,规模宏大,主线突出,情节跌宕起伏,使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实现了较为完美的结合。该书陆续发表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赞誉,被认为是中国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中具有开创意义的史诗性作品。作品荣获文化部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优秀长篇小说奖。 ☚ 迷濛的海峡 火种 ☛ 李自成 李自成姚雪垠小说《李自成》中的人物,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高瞻远瞩,对革命坚定不移。经过潼关南原大战后,他妻儿俱失,几乎全军覆没,但他毫不灰心。在商洛山中,他克服种种困难,积极经营,重整旗鼓,在军中重新建立了威信。在石门谷平息哗变中,他表现得智勇双全。李自成在历次战斗中临危不惧,善于用兵,出奇制胜,化险为夷,多次击败数路进犯之敌,显示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在和将士们日常相处中,又表现出平易近人的作风。他经常关怀劳苦百姓,体恤士兵,平时生活俭朴,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军民爱戴,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 鲁大成 刘宗敏 ☛ 《李自成》《李自成》
(第一、二、三卷) 长篇历史小说。中国青年出版社分别于1963、1977、1981年出版。作者姚雪垠(1910~ )原名姚冠三,河南邓县人。1938年开始发表小说。出版了《牛全德和红罗卜》、《戎马恋》、《长夜》等中长篇小说。1953年开始创作历史小说《李自成》,计划写5卷,共约300万字。作品以写明末农民战争为主,兼写明、清之间的民族战争。作者在掌握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基本遵循历史上李自成农民军的兴败史实,加以合情合理的虚构,重现了明清之际波澜壮阔、复杂纷纭的历史画面。第1卷写崇祯十一年冬到次年夏,李自成在潼关几乎全军覆灭,突围后潜入商洛山中,以图再起。第2卷写崇祯十二年夏到次年冬,李自成恢复元气,在河南破洛阳,杀福王,声势大振。第3卷写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在河南几次击溃明朝官兵后,连续3次攻打开封,表现了农民起义的胜利发展和孕育着的失败因素。作品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笔力雄健,纵横捭阖,再现了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各方面的真实生活图画。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艺术形象。李自成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作者不仅要把他写成一位传统的农民起义军的英雄豪杰,而且要把他塑造成一位既有军事家的才能,又有政治家的风度的农民革命的卓越领袖。崇祯是作品中又一个颇具特色的人物。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框子,把他漫画化,脸谱化,写成一个昏庸腐朽的“亡国之君”,而是充分写出了他思想性格的复杂性、虚伪性。浑名“曹操”的罗汝才八面玲珑,圆滑狡诈。张献忠既有革命的反抗性,又有狡黠难制的特点。刘宗敏威严豪迈肝胆照人。高夫人老练果断,又心细如发。各类人物均写得有深度,有立体感。作者在小说的结构上颇下功夫。采用了复线发展方式组织结构,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两条主要矛盾线错综交织,将多条副线与主线穿插,形成主从分明、错落有致、有张有弛的小说总体结构。为了便于表现人物和事件,作者又用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单元形式组织结构,使小说具有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小说不足之处是,作品中对李自成、高夫人等几个人物的描写有理想化、现代化的倾向;第2卷以后,情节、语言上存在拖沓繁冗的瑕疵。本篇是“五四”以来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具有开创性意义,是新文学创作的重大收获。第2卷1982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李自成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本名鸿基。陕西米脂李继迁寨人。据计六奇《明季北略》载,自成幼年即酷嗜拳勇。年十三,与侄儿李过及同里刘国龙相约:“吾辈须习武艺,成大事。”三人诣关庙,欲效刘关张桃园故事。庙有铁炉,重73斤,李自成能只手举起绕殿一周,二人所不及。又私走延安,闻教师罗某武艺超群,便拜为师傅,学习骑射及单刀等法。后来自成父李守忠将罗某请到家中,自成与李过、刘国龙一起就教于罗。显然,自成的武艺得益于这罗教师的传授。自成于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反明,至永昌二年(1645年)牺牲于通山,身经百战,每战必身先士卒,这与他高超的武艺是分不开的。李自成武艺的具体内容已失考,至今民间尚有托名闯王所传的闯拳、闯刀。 ☚ 姬龙峰 项元池 ☛ 李自成1606- 1645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本名李鸿基,乳名黄娃子(一作黄来儿)。幼年舍入寺庙,又名黄来僧。米脂(今属陕西省)李继迁寨人。出身农民家庭,幼年为地主牧羊,成年之后应募为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明廷裁减驿站经费,被迫离开驿站。三年,率本村农民参加不沾泥领导的起义军(一说崇祯元年投王嘉胤部;一说二年参加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的部下,号称闯将。勇猛有胆略,军纪严明,号令统一。其部称八队,雄于起义军他部。八年从高迎祥与张献忠部东征,攻克明中都凤阳,焚明皇陵,明廷震惊。九年出河南,攻固始,与明官军左良玉部战于阌乡。高迎祥在周至被俘牺牲后,众推为闯王。十年正月,攻泾阳、三原,入四川。十一年(1638年),在潼关原作战失利,仅率刘宗敏等十八骑突围,隐伏商洛山中。十二年,张献忠重起于谷城之后,复出山集众再起。十三年被困于巴西鱼腹山中,仅以五十余骑突围至河南。时值河南灾荒严重,饥民群聚旗下,起义队伍发展迅速。十四年,攻克南阳,杀死明福王。是年,与罗汝才合,有众五十万。十五年十二月(1643年初),拥众百万,攻克襄阳,称新顺王。十六年(1643年),杀罗汝才、贺一龙等,并其部。并大败陕西总督孙传庭于汝州(今临汝)。又乘胜攻克西安。十七年正月,于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并命刘宗敏、刘芳亮率兵攻山西,自固关(今河北井陉西南)入河北,与其合师,合攻北京。三月十九日,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在胜利中丧失警惕。四月,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四月二十二日,率二十万大军,与吴三桂、清兵战于一片石,失利,返回北京。四月二十九日,在北京即帝王,随即撤出北京,退守山西、陕西。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潼关被清兵攻破,退出西安,入襄阳,复走武昌。五月,在湖山县境九宫山下,突遭当地地主武装的袭击而被杀害(被害时间有四、六、七、八月不一;被害地点亦通城、辰州、新昌各异;亦有未死为僧说)。余部在李过、高一功、郝摇旗等率领下,继续坚持抗清斗争。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陕西米脂县人。本名鸿基,十三岁时改为自成。少年时代曾为地主牧羊。一度当过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参加陕北农民起义,先后随王左桂、张存孟、高迎祥与明军作战,成为一名有勇有谋的将领。崇祯八年(1635)正月,在十三家、七十二营召开的荥阳大会上提出分兵定向的方案,威望日益提高。次年七月,高迎祥在周至被俘牺牲后,被推为闯王,率部转战于四川、甘肃、陕西一带。崇祯十一年(1638)兵败潼关,隐于商洛。次年出山再战,后突入河南,宣传“均田免粮”的口号,队伍发展到百万之众,对明王朝形成巨大的威胁。初步建立各级政权机构。九月,在豫西大败兵部尚书孙传庭,击毙官军四万余人。十月攻克潼关,重返关中,以西安为根据地,势力扩大到甘肃、青海地区。次年(1644)正月,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政权机构的建设;在经济上,推行“割富济贫”的政策;在军事上,实行论功授爵的制度。不久,分兵两路,向北京进发。三月攻占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后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满汉敌对势力的联合夹击下,被迫撤出北京,转战河南、陕西。永昌二年(1645)四月,在河北通山县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 李自成 119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大起义领袖。本名鸿基。陕西米脂人。出身农民,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因明裁驿站冗卒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将领,勇猛有识略。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方案,受各部首领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高迎祥战死,继称闯王。十一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10余人隐伏商洛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再起。十三年在巴西鱼腹山被困,以50骑突围入河南。针对中原灾荒严重,民不聊生之情,用李岩等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相号召,众至百万。十六年(1643)在襄阳称新顺王。10月攻破西安。次年正月建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因明将吴三桂勾结满族入关,联合进攻,迎战失利,旋退出北京,率部在豫、陕继续抗击清军。永昌二年 (1645) 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被杀害。 ☚ 顾宪成 郑成功 ☛ 李自成 346 李自成姚雪垠著长篇小说。作者早年即有创作动机和阅读准备,1957年开始写作,1963年出版第1卷,1977年出版第2卷,1981年出版第3卷(均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计划共出5卷,约300万字。全书旨在通过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军由弱到强,又由成功到失败的过程,揭示重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总结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基本规律。围绕这一历史事件,还广泛描写了明清之际社会变动中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和军事集团的复杂关系,展示宏阔的历史画卷;成功地描绘了主人公李自成在政治上、军事上逐渐成长的过程和他的英雄气概、领袖风度和优秀品质;也还多侧面地展示了刘宗敏、郝摇旗、张献忠以及红娘子、牛金星等英雄群象,和崇祯帝、杨嗣昌、洪承畴等反面人物形象。小说恰当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结构宏伟而严谨,笔法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但其也受到“文革” 时的 “路线斗争”和 “造神”运动的影响。 ☚ 青春之歌 主要文学流派和文学运动 ☛ 李自成长篇历史小说。作家姚雪垠著。全书计划写五卷,约300万字。第一卷于1963年出版,第二卷于1977年出版,第三卷于1981年出版。以宏大的规模、独创的构思艺术地再现了明末社会风貌,歌颂了农民起义的历史功绩,成功地塑造了李自成等众多农民英雄形象。其中第二卷于1982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原名鸿基,陕西米脂人。少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闯将,勇猛善战。崇祯八年(1635年)荥阳大会时,力解张献忠与老回回战略上的分歧,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联合作战方案,将农民军分为东、西、南、北四路出击,另一路往来策应。次年继高迎祥为闯王。崇祯十一年(1638年)败于潼关,仅率刘宗敏等10余人,隐伏商雒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出山再起。崇祯十三年(1640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被困,由郧阳、均州突围进入河南。面对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的情况,采纳李岩“均田免赋”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迅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占襄阳,初建农民政权。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十七年(1644年)正月,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制历书、封功臣,开科取士。不久即进军北京。三月十九日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因长期流动作战没有巩固的根据地,又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以至被吴三桂勾结清兵入关打败,退出北京。率军转战河南、陕西等地。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本名鸿基,陕西米脂李继迁寨人。农民出身。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高迎祥死,他继称闯王。并提出“均田免赋”纲领,深得人心,起义军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建立政权,称新顺王。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明将吴三桂勾结满贵族入山海关,联合进攻农民军。他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 李自成 《李自成》长篇历史小说。姚雪垠著。描写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崇祯十一年冬,明王朝在潼关南原一带设伏重兵,妄图一举将起义军歼灭。经过殊死血战,李自成和一部分义军将士冲出重围,深入商洛山区腹地重整旗鼓。起义军经受住了瘟疫流行、官军围剿等各种严峻考验,通过上下同心协力,内平叛乱,外抗强敌,队伍不断壮大。同时,还联络假降朝廷的张献忠重举义旗,终于取得了商洛保卫战等重大胜利。之后,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挥师中原,取洛阳,杀福王,大捷朱仙镇,直逼开封,奠定了起义军最后胜利的基础。小说以宏大的规模、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构思,生动地再现了明末农民起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揭示出封建王朝急剧崩溃的必然性,以及农民起义归于失败的阶级局限与历史局限。同时运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突出地塑造了李自成、刘宗敏、张献忠等农民起义英雄的典型形象,对崇祯皇帝、杨嗣昌等反面人物也有极其鲜明的个性刻画。作品结构严谨,情节曲折,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对明朝末年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俗画面的描绘尤为生动。是“五四”以来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全书共五卷,前三卷已分别于1963、1977、1981年出版。其中第二卷获1983年首届“茅盾文学奖”。 ☚ 花城 雷锋之歌 ☛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原名鸿基。陕西省米脂(今陕西米脂)人,贫苦家庭出身。初为银川驿卒。崇祯元年(1628年),参加高迎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英勇善战,后被军中推为“闯王”。十一年(1638年)在潼关(今陕西潼关)遭明军伏击,仅率10余人逃到商洛山(今陕西、河南边境)中。次年,又树义旗。十三年(1640年),率50余骑从四川奉节(今重庆奉节)突围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队伍迅速发展到百万人。后攻克重镇洛阳,胜明军于朱仙镇(今河南开封西南)。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今湖北襄阳)称“奉天倡义大元帅”,制定了“先取关中,再攻山西,后取京师”推翻明朝的战略方针。随后亲率大军北上,取得汝州(今河南临汝)之战胜利,并乘胜攻占西安。次年正月在西安建立大顺农民政权,年号永昌。接着挥师北上,三月十九攻占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统治。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由于农民军骄傲轻敌,迎战失利,被迫退出北京,转战于豫、陕一带。自成后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 《李自成》li zi chengLi Zicheng→姚雪垠 (Yao Xueyin) 李自成1606—1645明末杰出农民起义领袖。本名鸿基。陕西米脂李继迁寨人。农民出身。童年时曾为地主放羊,后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他身体粗壮,勇猛有识略。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领袖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高迎祥死, 他继称闯王。十一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雒丛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 出山再起。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被困,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他用李岩等,提出“均田免赋”纲领,深得人心,起义军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在襄阳建立政权,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 推翻明王朝。明将吴三桂勾结满洲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他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永昌二年(公元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所杀。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本名鸿基。米脂(今属陕西)人。世居怀远堡李继迁寨。童年为大姓艾氏牧羊,及长,充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起义。初投王左挂部,又改投不沾泥部。四年走依闯王高迎祥。六年冬随迎祥渡河,转战河南、陕西、湖广。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所向”,四路迎击官军战略,被采纳。次年迎祥牺牲后,袭称闯王。十一年败于梓潼(今属四川),率余众奔白水(今属陕西),食尽,被明军合击于潼关原,以十八骑退避商雒山中,次年再起。十三年率部入河南,以“均田免赋”相号召,从者日众。十四年,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十五年,击败丁启睿、左良玉数十万大军,又败孙传庭军,后挥师南下。十六年(1643),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设官分职。同年,在汝州歼灭孙传庭的主力,入潼关,克西安。十七年,以西安为西京,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二月率军东进,经山西,破北京,推翻明朝统治。明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他迎战失利,退出北京。永昌二年(1645),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余部转入洞庭湖沿岸,联明抗清。一说他兵败后退隐石门(今属湖南)夹山灵泉寺为僧,康熙三年(1674)病死。(参考图528)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