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福林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李福林1874—1952广东番禺(今广州)人 李福林1907—1937生于朝鲜,落户中国吉林和龙县。 李福林1907—1937原名公道轸,又名崔东范。朝鲜人,出生于朝鲜咸镜北道稳城郡。1918年为生活所追,迁到中国吉林省和龙县落户。1929年在宁安县从事农民运动。1930年转到阿城县继续从事农民运动。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被捕入狱。“九·一八”事变后,由党组织营救出狱,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组织部长、珠河反日游击队党支部书记,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党委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执法处长、第一团政治部主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兼哈东游击队司令。1936年9月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委员、省委组织部长。同年冬任抗日联军依东办事处主任。1937年4月,率部驻扎通河县二道河子北山时,因被汉奸告密,遭到日伪军的包围,在突围中壮烈牺牲。 李福林
李福林
李福林1874——1952字登同,廣東番禺人,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 生。少年參加绿林,後赴新加坡經營果園。1907年赴安南會見孫中山,加入中國同盟會,嗣率衆回國。1911年4月,廣州起義,與朱執信等焚燒督署; 武昌起義,任都督府警衛軍營長。1912年任廣東督府警衛司令,後任廣陽綏靖處副總辦。二次革命失敗,率部駐番禺、南海一帶。1917年9月,任大元帥府親軍總司令。1919年任廣惠鎮守使。1920年響應粤軍回粤,驅逐桂軍。1921年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時,任東路討賊軍第三軍軍長,出師桂林北伐。1922年陳炯明叛變,與許崇智由粤入閩; 10月任討賊軍第三軍軍長; 年底回師入粤討陳。事平,任廣東省警務處處長,兼民團統率處督辦,廣州市市政廳廳長。1924年1月,派爲禁煙會辦; 2月派為廣東籌餉總局會辦; 6月任粤軍第三軍軍長,參加平定商團叛亂。1925年參加平楊、劉叛亂。1926年1月,當選爲國民黨第二届候補中央監察委員; 同年任第五軍軍長。1928年2月,國民黨二届四中全會選為候補中央監察委員; 同年解除軍職,在港隱居。1931年12月,選為國民黨第四届候補中央監察委員。1933年5月,任軍事參議院參議。1935年11月,當選爲國民黨第五届中央監察委員。1949年任“粤省游擊總指揮”。1950年4月去香港。1952年2月11日在香港病逝。終年78歲。著有《李福林從事革命經過》及《李福林革命史料》等。 李福林 李福林字登同,广东番禺人,1874年生。早年去新加坡经营果园,后回国结识孙中山,并加入兴中会。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组织义军参加革命。1900年在广东都督府警备军任职。1911年4月参加广州起义。后又参加武昌起义,任都督府警卫军营长。1912年任广东都督府警卫军司令。后任广惠镇守使。1917年9月11日任护法军政府大元帅府新军总司令。1920年参与驱逐莫荣新,并改任第一善后区处长。所部被人称“福军”。1921年任东路讨贼军第三军军长。1922年10月29日任东路讨伐陈炯明第二路司令。1924年6月14日任大元帅府建国粤军第三军军长,并任广东全省警务处处长兼广东民团统帅处督办、广州市市政厅厅长,参与镇压商团暴乱、平定杨刘叛乱。1925年8月26日任第五军军长,率部参加北伐。9月21日选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后并作为武汉国民政府军队参加宁汉战争。此后,隐居香港。1933年5月8日任军事参议院参议。1936年1月22日任中将。抗日战争期间于1941年去重庆,被蒋介石委任军事委员会顾问,后被派为军事委员会驻粤军事特派员。1949年任广东省游击总指挥。1950年4月去香港。1952年2月11日逝世。在中国国民党内,曾任第二、三、四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第五、六届中央监察委员。著有《李福林从事革命经过》《李福林革命史料》。 ☚ 李新民 李福登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