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白和他的诗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白和他的诗歌 李白和他的诗歌研究专著。今人胥树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本书具有作家评传性质,无序跋,全书七章二十一万字。第一章李白的时代和家世,叙述中除有主线突出的优点外,且能够注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第二章漫游生活的开始,从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出蜀起,写到他离开安陆北上游历太原为止。第三章青春和欢乐的歌,集中评赏前章所述时期李白创作的诗,着重谈了《江夏别宋之悌》、《荆门浮舟望蜀江》、《渡荆门送别》、《江行寄远》、《荆州歌》、《杨叛儿》、《白头吟》、《长干行》诸诗,或引前人评论,或将诗之草稿与定稿比较,或剖辨李、杜同类题材作品之得失,行文灵活,颇能启发思考。第四章北上东鲁和三入长安,从所叙时间上上接二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明确提出李白三入长安说,并定李白第三次入长安为天宝十二载(753),对此作了初步考证。本章写法仍是结合诗人经历和思想变化来论析其作品,对李诗特色有深入探讨,并据以重新整理《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一诗,可聊备一说。第五章情感的升华,第六章情感的表现,回叙北上东鲁至三入长安时期的李白诗歌,方法是以之与其以前的诗相比较,并将本时期前后两阶段的诗相比较,五章着重谈反映李白政治见解的诗,六章着重谈描写一般日常生活的诗。其中第五章涉及《行路难》、《蜀道难》、《日出入行》、《远别离》、《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襄阳歌》、《古风》等重要诗篇的主题思想,对向来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论证,尤其富于启发性。第七章晚年:今日之日多烦忧,叙述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离京南下以后的生活与诗歌,仍以游踪为纲而创作为纬,最后以杜甫《不见》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作结。本书正文以叙与论为主,而于章末注文中作考据辨析,参考大量历史资料和前人见解,对许多具体问题(如《菩萨蛮》、《忆秦娥》二词、《笑歌行》、《悲歌行》等均非伪作等)提出自己的看法,著者熟习李白诗歌与史料,颇多真知灼见,且思想活跃,文字洒脱,故本书可读性很强。 ☚ 李白诗新笺 李白论 ☛ 李白和他的诗歌胥树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84年版。共分七章:一,《李白的时代和家世》。二,《漫游生活的开始》。三,《青春和欢乐之歌》。四,《北上东鲁和三入长安》。五,《情感的升华》。六,《情感的表现》。七,《晚年:今日之日多烦忧》。从内容上看,本书叙述了李白生活的四个阶段:蜀中时期、漫游之初、北上东鲁和三入长安、晚年。在各阶段中论析其诗歌的思想与风格,第三章从属于第二章,第五、六章从属于第四章。这就使人在了解其经历的同时,对其思想之丰富、风格之变化有一历史的认识。如李白离蜀前诗风发生了由沿袭齐梁到突破齐梁的变化;漫游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新婚得意,政治上尚未受大的挫折,诗作充满了青春欢乐的气息;三入长安诗歌多了批判现实的内容;晚年(753年以后)之作则很少慷慨激昂而更多悲怆的调子。本书的特点是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李白。如解释李诗对现代人之所以具有崇高的魅力,是因为它的追求自由,便是依据马克思的人只有成为生产目的时才能获得自由(人性的复归)的观点。其次是广泛吸取本领域和其它领域的研究成果,表现了著者高敏度的信息嗅觉。如在解释唐代社会政治斗争背景时采岑仲勉说而不用陈寅恪庶族地主与世族地主之争说;对李白家世、《悲歌行》、《笑歌行》的真伪等问题接受了郭沫若的一些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突破。再次是新颖大胆。如从学术变迁角度来阐释文学复古运动的起因、对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本家金陵”的探讨、分析李白对同时代文学营养的汲取、比较《白头吟》及其稿本说明它对稿本的改进等等,皆大胆求新,不主故常。此书对李诗名篇在艺术方面也作了较精采的分析,引导读者作一次美的遨游。凡第二手材料皆注明转引出处,学风扎实。虽然有一些提法如安陆十年为李白“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期”还可作进一步商榷,但总的来看,在研究李白的著作中,它是一部很值得一读的好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