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这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是传诵千古的佳作。 诗人所写的送别地点是湖北武昌县西的黄鹤楼,送别的友人是李白所敬仰的前辈诗人孟浩然。这次与旧友分别正逢明媚的阳春,友人将去的地方是广陵,即今江苏省扬州市,它是江南名城,风光旖旎。这必然有无限的深情需要抒写。然而,诗人却将无穷的意蕴浓缩在四句之中,要在狭窄的天地中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 李白的不少长篇歌行常常下笔震纸,气势非凡,给人以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然而他的绝句开端往往平易自然,并不突兀挺拔,仿佛看不出太深的匠心。诗人在首二句往往只作环境或起因的简单叙述,这首诗也不例外。首二句娓娓道来,交待出送别的时地和友人的去向,简洁明白。然而,这恰是锤炼无痕的妙笔,为三四句的尽情挥洒作了充分的铺垫。既避免了开端将话说得太尽、有首无尾的弊病,又给人以渐至佳境的艺术感受。 下笔点明“故人”,可见此次送别非同一般。又何况在天下名胜黄鹤楼话别,再加上客中送客,自然十分惋惜。既点了题,又创造出送别气氛,用笔省净。“辞”字很传神,形象地刻画出友人此时的心态,故人仿佛在江中向黄鹤楼一挥手,便乘船东去了。领略过江夏一带美丽的风光后,故人的心已飞走了。飞向何处?“烟花三月下扬州”紧相接应,既呼应“西辞”,又补充交待送别的时节,“烟花三月”,包蕴丰富,体现了诗人敏锐的审美感受。“烟花”二字,极为生动地展现了江夏一带垂柳如烟、繁花似锦的一片溶溶春色。“下”字,从上流而下之意,因为武昌在扬州上流,故说“下扬州”,而扬州也是烟花之地,故沿途和大江南北,都笼罩在无限温暖的春光之中。送别的气氛被渲染得浓郁热烈。在这以前诗人已经到过扬州,领略过江南名城的山水风物,故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向往,一洗送别诗的悲酸之态。 末尾两句,诗人淡笔勾勒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因为诗人是站在黄鹤楼上远望,所以境界显得特别开阔。画面的“孤帆”与“碧空”两个意象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在广阔的江水、碧空映衬下,这一片白帆,虽小而鲜明。“远影”是点睛之笔,它有两层意义、两种作用:首先它使一片孤帆在大江中远去的画面具有一种奇妙的动态。这一片白帆离诗人越来越远,逐渐看到的是很小的影子,最后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多么逼真!其次,“远影”是诗人所见,所以画面的背后,可以想见诗人久久佇立、翘首远望的情态,从而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诗人的惜别之情。末一句,情景交融,妙合无垠。友人的白帆消失了,诗人还有远望,望到的只有不尽的长江水滚滚淘淘。诗人的一腔友情,随一片白帆远去,诗人的无限神往,也与一江春水合流,伴友人奔向扬州。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情调乐观、高昂,送别朋友之际只是略有一丝怅惘之情,故全诗境界广阔,展示了诗人青年时代的青春活力。诗人没有一句直接抒发惜别之情,而是融情入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圣俞语)诗人用似淡实浓的笔触,将惜别之情寄托于阳春的烟柳、繁花、飞逝的白帆、滚滚的江水之中,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诗的语言含蕴深厚,真有片言可以明百意的艺术力量。它既有写景诗所展现的优美意境,更具有送别诗悠远的情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