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海客谈瀛州,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天宝五载(746),是年李白四十六岁。 赏析此诗之前,需要回顾一下李白二入长安的经历。天宝元年四月,李白登泰山,自夏至秋,在泰山做了几个月神仙梦,有《游泰山》六首。就在这年八月,他奉诏入京,是为二入长安。他以为辅佐天子“济苍生,安社稷”的宏愿从此就可以实现了,因此,他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到了长安,玄宗亲自在金銮殿召见了他,颇加礼遇,并命待诏翰林。待诏翰林初期,他多次陪着皇帝宴游,多次奉命制作诗赋,多次得到玄宗赏赐,王公大人们也都来趋奉他。可谓极一世之荣,人间的赏心乐事恐怕无过于此了。但李白不久就厌倦起来,因为他看到玄宗所作所为并不是原来想象中的圣明天子,他之待诏翰林也不过是“倡优蓄之”,借以装点太平。李白对玄宗有所进谏而又未被采纳,更使他感到失望和忧惧。于是他便常常跑到长安市上去买醉遣愁,甚至醉得人事不省,还可能有借酒装疯,拒不奉诏的事。这样自然招来了群小的谗谤,玄宗也就日益疏远了他。李白自知不为朝廷所容,便于天宝三载春上书请求“还山”,玄宗也以其“非廊庙器”,把他打发了。李白流着悲愤的眼泪,离开了长安。回到山东后,便从高天师受道,遁入方外;又自构筑酒楼一座,每日沉醉其上,少有醒时。二入长安的遭遇使李白如同从天上跌落地下,沉重的打击,使他在天宝四载大病一场。 天宝五载病愈后,李白有越中之行。就在越中之行的前夕,李白写了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告别东鲁友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蜀道难》一样,也是比兴言志。它表面上写的是梦游天姥山,实际上是借此象征他二入长安的经历,并抒发他心中的愤懑。正如清代评论家陈沆《诗比兴笺》所云:“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恍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 开头四句,除了它们的表面意思外,实际上象征着摆在李白面前的两条人生道路:一条是出世求仙,一条是入朝从政。究竟此生是出世求仙呢?还是入朝从政呢?比较之下,他觉得前者毕竟虚无飘渺,难以实现;后者比较现实,或可成功。 接着,他因越人之语而幻想天姥。天姥本来是越中的一座小山,其高不及天台。诗中用高度夸张描写天姥山,正因为它是朝廷的象征。天姥山只能在这种象征意义上才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才是“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特别是“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连用了三个天字,不是李白不知避复,而是有意重复。在封建社会中,谁都知道“天”是指什么。 再接着,他就因越人之语和自己的幻想而入梦。入梦显然是象征入朝。李白二入长安,确是象“一夜飞度”,“身登青云”,至于“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显然就是召见金銮,待诏翰林的景象了。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这里,在梦游过程中是一转折,它恰好反映了李白在待诏翰林中期思想情绪上的转折:入朝以后不久,李白就发现朝中的某些阴暗面而感到迷惑,感到失望。从“熊咆龙吟”到“丘峦崩摧”诸句,虽然很难说确指何事,但它们反映的是朝廷中某些可惊可怖的景象则是显然可见的。 天姥山中的神仙洞府显然是象征皇宫内院,那一大群自空而降的神仙,显然是写贵族出游。场面十分富丽堂皇,而这富丽堂皇,却使人感到可怕,竟至使梦中人“魂悸”、“魄动”,其揭露、讽刺之意自在言外。 范传正《李白新墓碑序》有这样几句话:“既而上疏请还旧山,玄宗甚爱其才,或虑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恐掇后患;惜而遂之。”这意思是说,玄宗担心李白发现他们见不得人的内幕,因此打发了他。诗中这些怳恍迷离的笔墨写的正是宫廷内幕。身为唐王朝臣民的李白要揭露宫廷内幕也只能出之以这样怳恍迷离的笔墨。 既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借天姥象征朝廷,借梦游象征二入长安,则梦醒就是象征李白对朝廷幻想的破灭。所以醒来以后嗟叹不已,否则一梦之失何须大发感慨?入朝从政毕竟是他一生的梦想,所以既感慨惋惜,又觉无可奈何,只好自我排遣。在这里,诗人特地点醒:“世间行乐亦如此”,这等于说,我奉诏入朝的经历也是象这样啊! 经过一番矛盾以后,李白终于下定决心要走了,他不仅是将要出发去漫游,而且此行是象征着他和朝廷在思想感情上实行决裂。所以在诗的最后出现了全诗的最强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们读到这里,好象看到荆轲刺秦王,“图穷而匕首见”。李白此诗正是用的这种手法。这样一来,这脍炙人口的名句就和全诗血肉相连,而且起着画龙点晴的作用。 总而言之,《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山水诗,不是游仙诗,不是留别诗,而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政治抒情诗。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適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像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炫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像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注〕《秋下荆门》。据《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