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白1910—1949

湖南浏阳人
中共党员。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反围剿斗争中,负责电台通讯联络。1939年被派往上海从事地下电台工作。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即根据李白等的事迹编写拍摄。
化名:李朴、李静安
别名:李华初、李霞

李白701—762

李白


唐代大诗人。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生于唐安西大都护府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出蜀,远游到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对社会生活体验甚多。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为翰林院供奉。在长安时饮酒赋诗,蔑视权贵,由此受到宦官权贵的谗毁,被排斥出京,重新浪迹江湖,终日沉饮。安史乱中,他忧国忧民,参加永王李璘幕,被辟为从事。永王失败受牵连,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归。后病死于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其诗充满爱国热情,斥责叛乱,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对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予以深切同情;又多讽刺时政、揭露权贵之作,表现了愤世疾俗的精神;一部分描绘壮丽山川的作品,表达了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其诗想象丰富,风格雄豪夸张,大胆新奇,语言生动活泼,情调高昂,善于从民歌和神话中吸取素材和营养,达到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其《蜀道难》、《梁甫吟》、《梦游天姥吟留别》、《早发白帝城》等诗,历来为人们传诵不已。唐初至玄宗时佛教、道教盛行,他颇受影响,部分诗歌提倡纵酒求仙,及时行乐,追求虚无缥渺的境界。

李白

李白烈士光辉的一生——电影“永不消逝的电
波”的主人公真实故事
裘慧英工人日报1959年7月28日
永不消逝的印象——忆长征途中的李白同志
英勇的共产党人——李白
革命的伴侣 英勇的战士——记李白烈士
电波永远不会消逝——忆李白烈士
永不消逝的怀念——忆李白同志
黄良成
王谨
王绮梅
裘慧英
王一知讲 北辰
辽宁日报1961年7月2日
人民日报1981年8月27日
长江日报1981年8月27日
党的生活(上海)1980年5辑
人物1981年2期
艰难的岁月 特殊的战斗
李白
裘慧英上海工运史料1985年3—4期
上海烈士小传第209页
李白同志被捕前后
李白烈士遗书
李白(1909—1949)
郭佛宜
陆米强等
张敏孝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36辑第78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39辑第57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158页

李白

忆李白烈士
李 白
李 白
李 白(1910—1949)
郭 怡
凌 明
王正玲
王正玲
解放日报1957年5月11日
上海英烈传第四卷第83页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4卷第146页
革命烈士传(九)第213页

5

(一名忆萝月)
(词)唐·李白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祗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

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词)唐·李白

禁闱秋夜,月探金窗罅。

玉帐鸳鸯喷兰麝,时落银灯香灺。

女伴莫话孤眠,六宫罗绮三千。

一笑皆生百媚,宸衷教在谁边。

(词)唐·李白

烟深水阔,音信无由达。

惟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

尽日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

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

(词)唐·李白

鸾衾凤褥,夜夜常孤宿。

更被银台红蜡烛,学妾泪珠相续。

花貌些子时光,抛人远泛潇湘。

欹枕悔听寒漏,声声滴断愁肠。

(词)唐·李白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

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

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3

(词)唐·李白

① 唐《礼乐志》曰:“清调、平调,房中乐遗声。开元中,禁中重木芍药,会花方繁开,帝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帝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为?’遂命白作《清平调》词三章,令梨园弟子略抚丝竹以促歌,帝自调玉笛以倚曲。”

引用典故: 云雨巫山飞燕

一枝红(集作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词)唐·李白

① 唐《礼乐志》曰:“清调、平调,房中乐遗声。开元中,禁中重木芍药,会花方繁开,帝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帝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为?’遂命白作《清平调》词三章,令梨园弟子略抚丝竹以促歌,帝自调玉笛以倚曲。”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词)唐·李白

① 唐《礼乐志》曰:“清调、平调,房中乐遗声。开元中,禁中重木芍药,会花方繁开,帝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帝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为?’遂命白作《清平调》词三章,令梨园弟子略抚丝竹以促歌,帝自调玉笛以倚曲。”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1

(词)唐·李白

雪盖宫楼闭,罗幕昏金翠。

斗压阑干,香心澹薄,梅梢轻倚。

喷宝猊香烬麝烟浓,馥红绡翠被。

浅画云垂帔,点滴昭阳泪。

咫尺宸居,君恩断绝,似遥千里。

望水晶帘外竹枝寒,守羊车未至。


1

(词)唐·李白

① 一名秦楼月,一名碧云深,一名双荷叶。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1

(词)唐·李白

① (一作三五七言体诗)。(一作高迈诗)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乌(一作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2

(词)唐·李白

河汉女,玉鍊颜,云軿往往在人间。

九霄有路去无迹,袅袅香风生佩环。

(词)唐·李白

仙女下,董双成,汉殿夜凉吹玉笙。

曲终却从仙官去,万户千门惟月明。


2

(词)唐·李白

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

叵耐薄情夫,一行书也无。

泣归香阁恨,和泪淹红粉。

待雁却回时,也无书寄伊。

(词)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今甘肃天水附近),出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开元十四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送安州裴长史书》)开元十六年,于安陆成家定居,继续漫游各地,并广泛结交,以造声势。天宝初年,因道士吴筠推荐,入宫供奉翰林,初颇受宠遇,后因不得施展抱负,又受权贵谗毁,不到两年就上表请归,被赐金放还。天宝三年,遇杜甫于洛阳,共游齐鲁,结下深厚友谊。安史乱起,应邀入永王璘幕府,因璘败牵累,长流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顿,卒于当涂。他兼受儒、道思想影响,既执著现实、抱负远大,欲“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又喜爱隐逸,向往出世,遂以“功成身退”自期。其诗表现了诗人身处盛唐、奋发昂扬的精神气概,揭露了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现象,抒发了对封建制度压抑人才、压抑个性的强烈不满,表达出对封建权贵高度的憎恨与蔑视和对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真挚的同情,还热情讴歌了雄伟壮丽的祖国河山,内容十分丰富。他继承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优秀传统,并把它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其诗主观色彩强烈,自我形象鲜明,炽热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境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以及拟人、夸张手法和神话题材的运用构成了雄奇豪放的艺术风格,使之成为我国诗歌史上堪与杜甫媲美的伟大诗人,并对后世的许多诗人如韩愈、李贺、苏轼、陆游、辛弃疾、高启、龚自珍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篇甚多,如《古风》、《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梦游天姥吟留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蜀道难》等。有《李太白集》。

☚ 王维   刘眘虚 ☛
李白

李白

闻一多的叙事诗《李白之死》中的主人公。这是借李白醉酒后赴水中捉月而死的民间故事,塑造的一个蔑视功名利禄、不畏权势、鄙弃丑陋尘世的叛逆者的形象;一个为追求象月亮那样晶莹、琼宫那样绮丽的美好境界,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具有浪漫主义特色和唯美的倾向。

☚ 人物形象   羸疾者 ☛
李白

李白

李白 (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今甘肃秦安县)。他出生于碎叶镇 (前苏联吉尔吉斯境内),约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李白崇拜道教,纵酒求仙,狂放飘逸,时号 “谪仙”。曾入宫任供奉翰林,不久去职。晚年参加永王李璘兵幕,被牵累而流放夜郎,途中遇赦,病逝于当涂。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 “李杜”。有 《李太白集》 30卷。

☚ 过香积寺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其一) ☛
李白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人。《旧唐书》、《新唐书》、《唐才子传》有传。《唐诗纪事》卷一八亦有关于他的记载。清李调元、邓在珩合编有《李太白年谱》。另清王琦、黄锡珪,今人安旗、薛天纬等亦编有李白年谱多种。李白为唐代大诗人,相传也是早期词人。《尊前集》著录李白词十二首。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著录七首,除《忆秦娥》一首外,其馀六首均见于《尊前集》。《全唐诗》除上述诸首外,又增录《桂殿秋》二首;《历代诗馀》再增《秋风清》一首;张璋《全唐五代词》据《全唐诗·乐府》又补《白鼻䯄》一首,《结袜子》一首。 相传为李白所作词共十八首,以《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首最著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云:“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清刘熙载《艺概》卷四:“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阕,足抵少陵《秋兴八首》。想其情境,殆作于明皇西幸后乎。”近人杨宪益《零墨新笺》亦以二词为李白所作。然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一、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一三已疑为后人伪托。近人俞平伯《今传李太白词的真伪问题》认为:《菩萨蛮》、《忆秦娥》及《清平乐》、《桂殿秋》、《连理枝》都是伪作。施蛰存《读李白词札记》则认为:《清平乐》是李白词,《桂殿秋》乃李德裕所撰《步虚词》,误属李白。《连理枝》、《菩萨蛮》、《忆秦娥》皆北宋人所撰,托名李白。这一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

☚ 唐五代   张志和 ☛
李白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先代于隋末流徙西域,白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唐中宗神龙(705—707)初,随父潜回广汉,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清廉乡。一说白生于蜀中。少年时博览经史百家,喜观奇书,好击剑任侠。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白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之大志,出蜀漫游,曾至江汉、洞庭、金陵、扬州等地。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遂留湖北安陆多年。开元十八年夏,西入长安求仕,从张垍、崔宗之等游,并出入玉真公主别馆。贺知章见其《蜀道难》诗,誉为“谪仙人”,后人因称“李谪仙”。开元二十四年后,白移居山东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惟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时号“竹溪六逸”。天宝元年(742),由玉真公主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人称“李翰林”。天宝三载春,因权贵谗毁,被玄宗“赐金放还”。出京后,与杜甫、高適相会于梁、宋,同登吹台,慷慨怀古。后即漫游东鲁、吴越,天宝十一载,北上塞垣,游幽蓟,浪迹各地,以诗酒自适。安史乱时,白隐居庐山,永王璘东巡,召至幕府。肃宗至德二载(757),永王兵败,白系浔阳狱,坐从逆罪长流夜郎。乾元二年(759),于白帝城遇赦,东还江夏,重游洞庭、皖南等地。代宗宝应元年(762),往依族叔当涂令李阳冰,不久病卒,享年六十二。白与杜甫在盛唐诗坛上双峰并峙,世称“李、杜”,韩愈赞之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杜甫称其诗:“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殷璠《河岳英灵集》评曰:“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李白诗想象奇特,清丽自然,俊逸高畅,长于歌行,乐府、绝句尤为杰出,胡震亨云:“太白于乐府最深,占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唐音癸签》)其绝句“气体高妙”,乃为神品,李攀龙《唐诗选序》赞之为“唐三百年一人”。李白生前曾嘱魏万、李阳冰编集其诗文(见魏万《李翰林集序》、李阳冰《草堂集序》),今已不存。《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艺文志》四均著录《草堂集》二十卷,今传之《李太白集》三十卷,乃北宋宋敏求裒集诸书编成。《全唐诗》存诗二十五卷,《全唐诗外编》和《全唐诗续拾》补诗三十六首,断句十。生平见《旧唐书》卷一九○、《新唐书》卷二○二本传,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唐才子传校笺》卷二。有年谱多种,宋薛仲邕《翰林李太白年谱》、清王琦《李太白年谱》较为著名。

☚ 江采蘋   殷遥 ☛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安西都护府所属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的楚河流域),五岁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清廉乡。唐代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与中唐诗人李贺并称“二李”。与孔巢父、韩准等均为“竹溪六逸”之一。少时博览百家、任侠求仙。二十五岁出川,漫游天下。天宝元年应诏入京。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诋毁,天宝三年被“赐金放还”,再度漫游。安史乱起,加入永王李璘幕府,后李璘在与肃宗李亨争权斗争中失败,李白以“附逆作乱”罪名被捕下狱,长流夜郎,中途遇赦放还。晚年漂泊于长江中下游。上元二年李光弼征讨史朝义叛军,李白往投之,中途因病折回,住在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家中,不久病卒。著有《李太白集》三十卷。《全唐诗》存其诗一千余首,编为二十五卷。其文今存六十余篇。
索引:李白,太白,青莲居士,谪仙,供奉、翰林,酒仙翁、海上钓鳌客、诗仙。

李白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人。少有大志。42岁应诏入长安,供奉翰林。安史之乱时,因入永王璘幕,长流夜郎,途中遇赦。后病卒于当涂。诗风豪放飘逸,为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论散见于《古风》等诗中。
李白继承陈子昂以复古为革新的诗歌理论,推崇《诗经》所开创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古风》中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竞谁陈?”高度评价屈原诗歌的价值,认为“屈平词赋悬日月。”(《江上吟》)对于建安以来的诗歌,他也象陈子昂一样,高度肯定建安诗人发扬现实主义传统,鄙弃六朝形式主义诗风逆流。《古风》其一云:“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认为“梁陈以来,艳薄斯极,将复古道,非我而谁?”(孟綮《本事诗》)但并不笼统否定六朝诗歌,而是批判地继承其优秀成份。李白尤其推崇大小谢的清新自然诗风,在诗中一再表示对大小谢的倾心仰慕:“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梦得春草句,将非惠连谁?”(《感时留别从兄徐五延年从弟延陵》)、“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 陈子昂   杜甫 ☛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大诗人。是巴蜀地区成长起来的著名诗人。

 

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今苏联吉尔吉斯境内)。大约在他5岁的时候,随父亲迁入 巴蜀的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李白在巴蜀地区渡过了他的少年儿童时期,大约 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后再也没有回过故里。至德二年(757年),因受牵 连而被“长流夜郎”,途经三峡西端的奉节时,获悉已被大赦,又立即重返湖北岳阳。这 是他最后一次到巴蜀。李白的主要生涯都是在巴蜀地区之外度过的,大量的作品也写 于外地,特别是在长安的著作量更大。但李白毕竟是在巴蜀长大的,20年的生活给了 他深刻的影响。无论是思想,还是个人性格,都留下了巴蜀文化的痕迹,在其作品中不 时地流露出来。

李白少年时期就勤奋好学。铁杵磨针的故事已经广为人们所知。传说李白幼时 不好学,在玩耍之中见一老妪磨铁杵,李白不理解,问老妪为什么要磨铁杵。老妪说要 把铁杵磨成针。李白认为这不可能,老妪说,“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李白悟 出其中的道理,发愤读书,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也许实际上并无此事,只 是假借李白之名而教育后人晓喻刻苦学习的道理。但这也能反映李白少年时期的刻 苦好学。李白自己也说:“五岁诵六早,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还说:“十五 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由于李白少年时期勤奋学习,知识面广阔,从而为以后的艺术 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白20岁到25岁几年间,遍游了巴蜀地区的名山胜迹。巴蜀的壮丽景色给李白 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个时期留下的诗作较少,但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登锦 城散花楼》、《白头吟》等诗中,也能体会到李白触景生情的心情。就是李白离开巴蜀之 后,也还有众多的诗篇描叙巴蜀风貌。

最为著名而又具代表性的就是《蜀道难》。这是李白离开巴蜀大约20年之后写的 描叙巴蜀地理的诗,也是李白的重要作品之一。而且《蜀道难》本是乐府曲名,以曲名 兼作诗名,直接叙说蜀道的艰难险峻,反映了作者独具匠心。李白的《蜀道难》说:

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 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 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 峦。扪参历井仰协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 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 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峰 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 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诗从巴蜀古国的历史开始,到巴蜀山川险峻,都作了充分的描叙。也体现诗 人对巴蜀政治局面潜在危机的忧虑。读完这首诗就能体会到李白对故乡的思念、关切 之情。与此同时,李白还写了《送友人入蜀》一诗,诗中写道: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这些简练的语句同样表达了蜀道艰辛的意境。从这些诗句中,不难了解到巴蜀山 川给李白留下的印象是何等深刻。

随着年龄的增大,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李白晚年旅居安徽宣城,见到盛开的杜 鹃花就联想到巴蜀故乡,写下了《宣城见杜鹃花》诗。对故乡的怀念跃于纸上:

蜀国曾闻子规啼,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事过两年,李白因卷入政治斗争而被长流夜郎。在前往夜郎途中,经巴东三峡时, 李白面对雄伟险恶的地势,写了《上三峡》: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当李白行至白帝城时,大赦的命令也传到了。李白即刻又从白帝城重返江陵,写 下了名诗《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同是三峡景色,只因诗人当时的心境不同,就作了不同的描叙。这也是李白关于 巴蜀山川描叙中的一个特色。尽管李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但对巴蜀故乡的思念、 记忆,却无时无刻不反映出来。

唐代道教盛行,修炼成仙已是一种社会思潮。少年时期的李白就深受这种思潮的 影响。峨嵋山险奇、秀丽的山峦,更是激发了李白的成仙思想,写下了《登峨嵋山》一 诗:

蜀国多仙山,峨嵋貌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冷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呤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李白此时尚不满25岁。到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已经44岁,在诗中还写道: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下来。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梦想成仙而不能,从梦中惊起而叹息,正是少年时期修道成仙思想的反映。第二年李 白又写道:

明皇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

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五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

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这说明,李白求道成仙的思想并非偶然感触,而是有一定的思想根源,即青少年 时期就已形成的观念。

唐代诗人都有饮酒风尚,尤以李白饮酒为最甚。杜甫曾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 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但李白醉酒之后,思路依然清晰, 并不糊涂,他的许多作品都是酒醉之后的作品。一次唐玄宗与宫人行乐,召李白上殿 赋诗助兴。这时李白已大醉,站立不稳,只好由内侍扶着,将醮了墨的笔递到手上。李 白略加思索,挥笔写下作品10篇。这就是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另外,在李白的诗句 中也常见:“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劝酒唤客尝。”“且将换酒与君醉,醉归托宿吴专 诸。”等饮酒描写。把饮酒与侠客专诸联系,也反映了李白的豪饮侠士风度。李白这种 豪饮又不拘小节的风格,也与他的巴蜀生活有关。李白在青少年时期就喜剑术,重侠 义,而且经常与赵蕤来往。当时,赵蕤就是颇有名气的任侠风度之人。在李白诗中,经 常可见侠士风度的描写,这正是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性格。

虽然李白仅在巴蜀地区生活了20年,但对李白以后的创作生涯却有巨大的影 响。李白的许多作品都带有巴蜀文化的色彩,所以说李白是巴蜀文学家并不为过。


李白 - 可可诗词网

李白

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

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所为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凤。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李阳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

(白) 性倜傥,好纵横术,善赋诗,才调超迈,往往兴会属辞,恐古人之善诗者亦不逮,尤工古歌。(刘全白 《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

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白居易 《与元九书》)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皮日休《刘枣强碑》)

国朝能为歌诗者不少,独李太白为称首,盖气骨高举,不失颂咏风刺之道。(吴融 《禅月集序》)

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 (孟棨《本事诗·高逸》)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丽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荐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远,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曾巩《元丰类稿》卷一二 《李白诗集后序》)

子之文章,杰立人上。地辟天开,云蒸雨降。播产万物,玮丽瑰奇。大巧自然,人力何施? 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犹壮。大骋厥辞,至于如此。意气飘然,发扬俦伟。(曾巩 《代人祭李白文》)

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也。语用兵,则先登陷阵,不以为难; 语游侠,则白昼杀人,不以为非。此岂其诚能也哉? 白始以诗酒奉事明皇,遇谗而去,所至不改其旧。永王将窃踞江淮,白起而从之不疑,遂以放死。今观其诗,固然。唐诗人李、杜称首,今其诗皆在,杜甫有好义之心,白所不及也。(苏辙《栾城集》三集卷八《诗病五事》)

余评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黄庭坚《题李白诗草后》)

李太白天付俊才,豪侠吾道,观其乐府,得非专变于文欤? (田锡 《咸平集》卷二 《贻陈季和书》)

白天才英丽,其辞逸荡隽伟,飘然有超世之心,非常人所及。(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卷一七)

李太白诗逸态凌云,映照千载,然时作齐梁间人体段,略不近浑厚。(蔡絛《西清诗话》)

予尝评诸家之作,李太白最高。而微短于韵。(周紫芝 《古今诸家乐府序》)

李唐群英,惟韩文公之文,李太白之诗,务去陈言,多出新意。至于卢仝、贯休辈效其颦,张籍、皇甫湜辈学其步,则怪且丑,僵且仆矣。(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一)

世俗夸太白赐床调羹为荣,力士脱靴为勇。愚观唐宗渠渠于白,岂真乐道下贤者哉! 其意急得艳词媟语,以悦妇人耳。白之论撰,亦不过为玉楼、金殿、莺鸯、翡翠等语,社稷苍生何赖? 就使滑稽傲世,然东方生不忘纳谏,况黄屋既为之屈乎?说者以谋谟潜密,历考全集,爱国忧民之心如子美语,一何鲜也! 力士闺闼腐庸,惟恐不当人主意,挟主势驱之,何所不可,脱靴乃其职也。自退之为“蚍蜉撼大木”之喻,遂使后学吞声。余窃谓如论其文章豪逸,真一代伟人,如论其心术事业, 可施廊庙, 李杜齐名, 真忝窃也。 (黄彻《䂬溪诗话》卷二)

太白岂无意于世者? 忧思愤郁,假以自适,其屈原《远游》之意欤! (崔敦礼《宫教集》卷三)

余读《李翰林集》,见其乐府诗百余篇,其意尊国家、正人伦,卓然有周诗之风,非徒吟咏情性咄呕苟自适而已。白当唐有天下第五世时,天子意甚声色,庶政稍解,奸邪辈得入窃弄大柄。会禄山贼兵犯阙而明皇幸蜀,白闵天子失守,轻弃庙,故作《远别离》以刺之。至于作《蜀道难》以刺诸侯之强横,作《梁甫吟》伤怀忠而不见用,作《天马歌》哀弃贤才而不录其功,作 《行路难》 恶谗而不得尽其臣节,作《猛虎行》愤胡虏乱夏而思安王室,作《阳春歌》 以诫淫乐不节,作《乌栖曲》以刺好色不好德,作《战城南》 以刺穷兵不休,如此者不可悉说。乃放去,犹作《秋浦吟》冀悟人主意。不果望,终弃于江湖间,遂纡余轻世,剧饮大醉,寓意于道士法,故其游览、赠送诸诗杂以神仙之说。夫性之所作,志之所之,小人则以言,君子则以诗。由言、诗以求其志,则君子小人可以尽之。若白之诗也如是,而其性之与志岂小贤哉! 脱当时始终其人,尽其才而用之,使立功业,安知其果不能也?迩世说李白清才逸气,但谪仙人耳,此岂必然耶?观其诗,体势才思,如山耸海振,巍巍浩浩,不可穷极。苟当时得预圣人之删,可参二《雅》,宜与《国风》传之于无穷,而《离骚》、《子虚》不足相比。(释契嵩 《镡津集》卷一六《书李翰林集后》)

《雪浪斋日记》云: 或云: 太白诗,其源流出于鲍明远,如乐府多用 《白》, 故子美云“俊逸鲍参军”, 盖有讥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前集卷五)

《钟山语录》云: 荆公次第四家诗,以李白最下。俗人多疑之,公曰:“白诗近俗,人易悦故也。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然其才豪俊,亦可取也。” (同上书卷六)

李太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底,如首篇“大雅久不作”多少和缓。(朱熹 《晦庵说诗》)

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也。(同上)

李太白终始学《选》诗,所以好。(同上)

李太白如刘安鸡犬,遗响白云,核其归存,恍无定处。(敖陶孙 《臞翁诗评》)

太白七言近体如 《凤凰台》,五言如 《忆贺监》、《哭纪叟》之作,皆高妙。未尝细考而轻为议论,学者之通患。(刘克庄 《后村诗话》 后集卷二)

太白天材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学者于每篇中,要识其安身立命处可也。(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同上)

太白豪放,人中凤凰麒麟,譬如生富贵人,虽醉著暝暗啽艺中作无义语,终不作寒乞声。(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四引黄庭坚语)

李白歌诗,度越六代,与汉魏乐府争衡。(同上)

李太白天才绝出,尤长于诗,而赋不能及魏晋。独《鸣皋歌》一篇近楚词。然归来子犹以为白才自逸荡,故或离而去之者,亦为知言云。(同上书卷一四)

太白词胜于理。(赵秉文 《答李天英书》)

人言太白豪,其诗丽以富。乐府信皆尔,一扫梁隋腐。余编细读之,要自有朴处。最于赠答篇,肺腑露情愫。何至昌谷生,一一雕丽句? 亦焉用玉溪,纂组失天趣! (方回 《桐江集·秋晚杂诗》)

李白诗祖风骚,宗汉魏,下至鲍照、徐、庾亦时用之。善掉弄造出奇怪,惊动心目,忽然撇出,妙入无声,其诗家之仙者乎? 格高于杜,变化不及。(陈绎曾 《诗谱》)

李翰林仙风道骨,神游八极,其诗清新俊逸,继拾遗而勃兴。未能或之先者,非以其清故。(吴澄《吴文正集》卷一九 《萧独清诗序》)

诗至开元、天宝间,神秀、声律,粲然大备。李翰林天才纵逸,轶荡人群,上薄曹、刘,下凌沈、鲍,其乐府古调,若使储光羲、王昌龄失步,高适、岑参绝倒,况其下乎?朱子尝谓: 太白诗如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高棅 《唐诗品汇·五言古诗叙目》)

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辞咸善。(同上书 《七言古诗叙目》)

庄周之著书,李白之歌诗,放荡纵恣,惟其所欲,而无不如意,彼岂学而为之哉?其心默会乎神,故无所用其智巧,而举天下之智巧莫能加焉。使二子者有意而为之,则不能皆如其意,而于智巧也狭矣。庄周、李白,神于文者也,非工于文者所及也。文非至工,则不可以为神,然神非工之所至也。当二子之为文也,不自知其出于心而应于手,况自知其神乎? 二子且不自知,况可得而效之乎? (方孝孺 《逊志斋集》卷一二 《苏太史文集序》)

今观李诗 《古风》五十九首及 《远别离》、《蜀道难》 诸作,大抵得于“变风”之体居多。以譬而言,殆犹泰山出云,顷刻之间弥布寰宇, 随以雷车电炮, 欻霍砰𥔀, 及其飚轮一停,则泯乎无迹。此诚神于诗者也。(《明文海》卷二六一童轩 《杨学士诗序》)

考太白元本风骚,含嚼汉魏,其生平爱君忠国愍时病俗之志,方诸少陵,无毫发惭负,特以其才高气雄,故精意深识反为所掩,读者徒得其横被六合、飘飘凌云之致而已。今夫朱颜娭光, 极美人之形容, 清香冻㱃, 备醴齐之妙理, 而后世卒不闻以酒色病骚人者,知其为寓言也。希圣有立,绝笔获麟,太白之所挟待何如,而可以“轻俊”目之哉! (黄淳耀《陶庵全集》 卷二 《小山集序》)

人谓李诗出自乐府、古《选》,信矣。(杨慎《丹铅总录》 卷一八)

李太白论诗云:“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故其赠杜甫诗有“饭颗”之句,盖讥其拘束也。余观李太白七言律绝少,以此言之,未窥六甲,先制七言者,视此可省矣。(杨慎《升庵诗话》卷五)

文至庄,诗至太白,草书至怀素,皆兵法所谓奇也。正有法可循,奇则非神解不能及。(顾璘《息园存稿》)

朱子云: 太白 《古风》 自子昂 《感遇》 中来。然陈以精深,李以鸿朗。而陈有意乎古,李近自然。(梅鼎祚《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江淹有《古离别》,梁简文、刘孝威皆有《蜀道难》,及太白作《古离别》、《蜀道难》乃讽时事,虽用古题,体格变化,若疾雷破山,颠风簸海,非神于诗者不能道也。(谢榛《四溟诗话》 卷一)

太白古乐府,窈冥惝恍,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然自是太白乐府。(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

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雄欺人耳。至如五七言绝句,实唐三百年一人,盖以不用意得之,即太白亦不自知其所至,而工者顾失焉。(李攀龙 《唐诗选序》)

诗之所以病者,在过求之也,过求则真隐而伪行矣。……太白之不真也为材使。(陆时雍《诗镜总论》)

李白 《古风》八十二首,发源于汉魏,而托体于阮公。然寄托犹苦不深,而作用间尚未尽委蛇盘礴之妙。要之雅道时存。(同上)

太白七言乐府,接西汉之体制,掩六代之材华,自傅玄以下,未睹其偶。至赠答歌行,如风卷云舒,唯意所向,气韵风华,种种振绝。五言乐府,摹古绝佳。诸诗率意而成,苦无深趣,苏子由谓之浮花浪蕊,此言非无谓也。读太白诗,当得其气韵之美,不求其字句之奇。五言佳处,得力于《国风》居多。(陆时雍 《唐诗镜》卷一七)

青莲疏逸,其诗流畅。(屠隆《唐诗类苑序》)

太白云:“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束之以声调俳优哉!”唐人能为此论,自是太白。然李集四言甚稀,如《百忧》、《雪谗》、《来日大难》等篇,以较汉魏远甚。要之,李五言不能脱齐梁,则所称四言,亦非《雅》《颂》之谓也。(胡应麟《诗薮》 内编卷一)

李之《送魏万》等篇,自是齐梁,但才力加雄,辞藻增富耳。(同上书内编卷二)

备诸体于建安者,陈王也; 集大成于开元者,工部也。青莲才之逸,并驾陈王,气之雄,齐驱工部,可谓撮胜二家。第古风既乏温淳,律体微乖整栗,故令评者不无轩轾。(同上)

太白 《捣衣篇》等,亦是初唐格调。《蜀道难》、《梦游天姥吟》、《远别离》、《鸣皋歌》,皆学骚者。《白头吟》、《登高丘》、《公无渡河》、《独漉》诸篇,出自乐府。《乌夜啼》、《杨叛儿》、 《白辞》、 《长相思》诸篇, 出自齐梁。 至《尧祠》、《单父》、“忆昔洛阳”之类,则太白己调耳。(同上书内编卷三)

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同上书内编卷六)

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尝谓读太白乐府者有三难: 不先明古题辞义源委,不知夺换所自; 不参按白身世遘遇之概,不知其因事傅题、借题抒情之本指; 不读尽古人书,精熟《离骚》、《选》赋及历代诸家诗集,无由得其所伐之材与巧铸灵运之作略。今人第谓李白天才,不知其留意乐府,自有如许功力在,非草草任笔性悬合者,不可不为拈出。(胡震亨 《唐音癸签》卷九)

太白集亦大有伪诗搀入。……坡云:“太白豪俊,语不甚择,往往有临时卒然之句,故使妄庸敢尔。虽然,白卒就语,亦自有不衫不履意在。床头捉刀人故自有真,假托者终不似也。(同上书卷三二)

太白 《古风》,其篇富于子昂之《感遇》,俭于嗣宗之《咏怀》,其抒发性灵,寄托规讽,实相源流也。但嗣宗诗旨渊放,而文多隐避,归趣未易测求。子昂淘洗过洁,韵不及阮,而浑穆之象,尚多包含。太白六十篇中,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循径而窥,又觉易尽。此则役于风气之递盛,不得不以才情相胜,宣泄见长。律之往制,未免言表系外,尚有可议;亦时会使然,非后贤果不及前哲也。(胡震亨 《李杜诗通》)

太白诗宗《风》《骚》,薄声律,开口成文,挥翰雾散,似天仙之词。而乐府诗连类引义,尤多讽兴,为近古所未有。(同上)

太白五言古,轶荡处多似明远,而矫逸过之。(许学夷 《诗源辩体》卷一八)

太白五言古多转韵体,其声调仿于刘孝绰、薛道衡诸子,盖太白往往乘兴一扫而就,转韵甚便耳。(同上)

太白歌行虽大小短长错综无定,然自是正中之奇。元和诸公虽或通篇七言,而快心露骨,自是大变。(同上)

太白五七言律,以才力兴趣求之,当知非诸家所及。若必于句格法律求之,殆不能与诸家争衡矣。(同上)

太白七言绝多一气贯成者,最得歌行之体。(同上)

屈原《离骚》本千古辞赋之宗,而后人摹仿盗袭,不胜餍饫。太白 《鸣皋歌》虽本乎骚,而精采绝出,自是太白手笔。至《远别离》、《蜀道难》、《天姥吟》,则变幻恍惚,尽脱蹊径,实与屈子互相照映。(同上)

或问:“太白五七言律较盛唐诸公何如? 曰: 盛唐诸公本在兴趣,故体多浑圆,语多活泼。太白才大兴豪,于五七言律太不经意,故每失之于放,盖过而非不及也。……世谓太白短于律,故表明之。(同上)

田子艺云: 太白宁放弃而不作眷恋之态,宁狂荡而不作规矩之语,子美不能不让此两着。斯足以知太白矣。(同上)

王荆公次第四家诗,以子美为第一,欧阳永叔次之,韩退之又次之,以太白为下,曰:“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愚按: 以李、杜与韩、欧并言,固不识正变之体; 谓李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此尤俗儒之见耳。严沧浪云: 观太白诗要识其安身立命处可也。又曰:“白诗近俗,人易悦”,此言益谬。马郡督云: 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木; 太白之文,光明洞彻,句句动人。故“俗”之一字,正不当指太白,太白人品与诗惟东坡识之。(同上)

夫李白古诗颇有晋宋风流,而无其蕴藉,故亦谓之唐音。(任源祥《鸣鹤堂文集·与侯朝宗论诗书》)

太白胸中浩渺之致,汉人皆有之,特以微言点出,包举自宏。太白乐府歌行,则倾囊而出耳。如射者引弓极满。或即发矢,或迟审久之; 能忍不能忍,其力之大小可知已。要至于太白止矣。(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

太白天纵逸才,落笔惊挺。其歌行跌宕自喜,不闲整栗,唐初规制,扫地欲尽矣。(毛先舒《诗辩坻》)

青莲五言律,自流水法外,颇近正始,不似子美、达夫诸公创体,迥异昔观。(同上)

长卿赋手,非人间来; 太白诗才,从九天落。碧雾骖鸾,高秋唳鹤。恍兮惚兮,拂纸无著。白云欲飞,明月谁托? 山有烟霞,春有草树。古人目君,得此佳句。饭颗山头瘦杀人,总不得君潇洒之趣。(毛先舒 《潠书》卷七)

李太白之歌行,祖述《骚》《雅》,下迄梁陈七言,无所不包,奇中又奇,而字字有本,讽刺沉切,自古未有也。后之拟古乐府,如是焉可矣。(冯班《钝吟杂录》)

太白多效三祖及鲍明远,其语尤近古耳。(同上)

太白五律,平易天真,大手笔也。(吴乔 《围炉诗话》卷二)

苏子由云:“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而不知义之所在也。言用兵则先登陷阵,不以为难; 言游侠则白昼杀人,不以为非。此岂其诚能也哉! 唐人李、杜首称,甫有好义之心,白不及也。” (苏辙 《栾城集·诗病五事》) 予谓宋人不知比兴,不独 《三百篇》,即说唐诗亦不得实。太白胸怀有高出六合之气,诗则寄兴为之,非促促然诗人之作也。饮酒学仙,用兵游侠,又其诗之寄兴也。子由以为赋而讥之,不知诗,何以知太白之为人乎?宋人惟知有赋,子美“纨袴不饿死”篇是赋义诗,山谷说之尽善矣。其余比兴之诗蒙蒙耳。(同上书卷四)

青莲善用古乐府,昔人曾言之。如“鸟啼白门柳”、“三朝见黄牛”,又“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皆自古乐府来。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旌旗改色; 又如禅僧拈佛祖语,信口无非妙谛。(田雯 《古欢堂集杂著》)

青莲作近体如作古风,一气呵成,无对待之迹,有流行之乐,境地高绝。(同上)

太白五言,纯学《选》体,觉词多意少,读之易厌。(庞垲 《诗义固说》卷上)

太白心地高朗,有置身云霄,下视寰宇境界。律诗皆屈意为之。其长在乐府歌行耳。知章读其《乌夜啼》,曰“子真谪仙人也”。又读其《乌栖曲》,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后人竟以知章二语作泛看,不知此二诗实有谪仙人及泣鬼神之处也。(顾安 《唐律消夏录》卷三)

太白七言近体不多见。五言如《宫中行乐》等篇,犹有陈隋习气,然用律严矣。音节亦稍稍振顿。七言长短句则纵横排奡,独往独来,如活虎生龙,未易捉摸,少陵固尝首肯心醉矣。(郭兆麟《梅崖诗话》)

太白 《蜀道难》、《乌栖曲》等作,昔人谓可以泣鬼神。诗中如此种境界,煞是难到。惟情至然后文至; 以文生情,乃如隔壁听琵琶耳。(同上)

李白天才自然,出类拔萃,然千古与杜甫齐名,则犹有间。盖白之得此者,非以才得之,乃以气得之也。从来节义、勋业、文章,皆得于天而足于己,然其间亦岂能无分剂? 虽所得或未至十分,苟有气以鼓之,如弓之括,力至引满,自可无坚不摧,此在彀率之外者也。如白 《清平调》三首,亦平平宫艳体耳; 然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无论懦夫于此战慄趦趄万状,秦舞阳壮士不能不色变于秦皇殿上,则气未有不先馁者,宁暇见其才乎?观白挥洒万乘之前,无异长安市上醉眠时,此何如气也?大之即舜、禹之巍巍不与,立勋业可以鹰扬牧野,尽节义能为逢、比碎首,立言而为文章,韩愈所言“光焰万丈”,此正言文章之气也。气之所用不同,用于一事则一事立极,推之万事,无不可以立极。故白得与甫齐名者,非才为之,而气为之也。历观千古诗人有大名者,舍白之外,孰能有是气者乎? (叶燮 《原诗》外篇下)

太白诗纵横驰骤,独《古风》二卷,不矜才,不使气,原本阮公,风格俊上,伯玉《感遇》诗后,有嗣音矣。(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二)

太白七言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集中如“笑矣乎”、“悲来乎”、《怀素草书歌》等作,皆五代凡庸子所拟,后人无识,将此种入选,嗷訾者指太白为粗浅人作俑矣。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同上书卷六)

太白乐府五言,约六百十余篇,体势多端,要不失《风》《骚》指趣; 间涉径露,固属不经意之作,亦摆去拘束。(乔亿 《剑溪说诗》 上)

太白诗有似《国风》、《小雅》 者,有似《楚骚》者,似汉、魏乐府及古歌谣杂曲者,有似曹子建、阮嗣宗者,有似鲍明远者,似谢玄晖者,又有似阴铿、庾信者,独无一篇似陶。(同上)

太白五言,神明于《选》体之外。(同上书又编)

太白古诗往往音调似律,盖体源齐梁,兴酣落笔而不自觉,然逸气横生,高出齐梁万万也。至于今体,反入古调,“老子犹龙”,吾于太白诗亦云。(同上)

太白妙处全在逸气横出,其五言古从曹、阮二家变出,并不规小谢, 亦非踵武伯玉。 (李重华《贞一斋诗话》)

(白)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若论其沉刻,则不如杜; 雄鸷,亦不如韩。然以杜、韩与之比较,一则用力而不免痕迹,一则不用力而触手生春:此仙与人之别也。(赵翼 《瓯北诗话》卷一)

青莲一生本领,即在五十九首《古风》之第一首,开口便说《大雅》不作,骚人斯起,然词多哀怨,已非正声,至扬、马益流宕,建安以后,更绮丽不足为法; 迨有唐文运肇兴,而已适当其时,将以删述继获麟之后。是其眼光所注,早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直欲于千载后上接《风》《雅》,盖自信其才分之高,趋向之正,足以起八代之衰,而以身任之,非徒大言欺人也。(同上)

青莲集中古诗多,律诗少。五律尚有七十余首,七律只十首而已。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仍自工丽; 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如“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战城南)“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胡无人)“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塞上曲)“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宫中行乐词) 何尝不研炼,何尝不精采耶?惟七律究未完善。内有《送贺监归四明》及《题崔明府丹灶》二首,尚整练合格; 其他殊不足观,且有六句为一首者。盖开元、天宝之间,七律尚未盛行; 至德以后,贾至等《早朝大明宫》诸作,互相琢磨,始觉尽善、而青莲久已出都,故所作不多也。(同上)

诗家好作奇句警语,必千锤百炼而后能成。如李长吉“石破天惊逗秋雨”,虽险而无意义,只觉无理取闹。至少陵之“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昌黎之“巨刃摩天扬”、“乾坤摆礌硠”等句,实足惊心动魄,然全力搏兔之状,人皆见之。青莲则不然。如“抚顶弄盘古,推车转天轮。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间,濛濛如沙尘。”(《上云乐》)“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游泰山》)“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 皆奇警极矣,而以挥洒出之,全不见其锤炼之迹。其他刻露处,如“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新平少年》)“客士植危根,逢春犹不死。”(《树中草》)“蟪蛄啼青松,安见此树老。”(《拟古》)“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白头吟》) 皆人所百思不到,而入青莲手,一若未经构思者,后人从此等处悟入,可得其真矣。(同上)

李阳冰序谓: 唐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青莲而大变,扫尽无余。然细观之,宫掖之风,究未扫尽也。盖古乐府本多托于闺情女思,青莲深于乐府,故亦多征夫怨妇、惜别伤离之作,然皆含蓄有古意,如《黄葛篇》之“苍梧大火流,暑服莫轻掷。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劳劳亭》之“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春思》之“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皆酝藉吞吐,言短意长,直接《国风》之遗。少陵已无此风味矣。(同上)

盛唐人禅也,太白则仙也。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此独成一境者。(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序目》)

渔洋先生云:“李诗有古调,有唐调,当分别观之。”所录止《古风》二十八首,盖以为此皆古调也。然此内如“秦皇扫六合”、“天津三月时”、“郑客西入关”诸篇,皆出没纵横,非斤斤于践迹者。即此可悟古调不在规摹字句,如后人之貌为《选》体,拘拘如临帖者。所谓古者,乃不古耳。(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

太白五律之妙,总是一气不断,自然入化,所以为难能。(同上)

大,可为也; 化,不可为也。其李诗之谓乎? 太白之论曰:“寄兴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若斯以谈,将类于襄阳孟公以简远为旨乎?而又不然。盖太白在唐人中,别有举头天外之意,至于七言,则更迷离浑化,不可思议。以此为“寄兴深微”,非大而化者,其乌乎能之! 所谓七言之靡,殆专指七律言耳,故其七律不工。(同上)

凡诗赋,一代有一代之雄。……李太白,唐之雄也,而论者必并少陵而称之,曰“李杜”,意非子美不足以并李白。而吾谓太白不借子美而后尊也。太白诗根柢风骚,驰驱汉魏,以遗世独立之才,汗漫自适,志气宏放,故其言纵恣傲岸,飘飘然有凌云驭风之意。以视乎循规蹈矩、含宫咀商者,真尘饭土羹矣。盖其仙风道骨,实能不食人间烟火,故世之负尸载肉而行者,望之张目咋舌,譬如天马行空,不施鞚勒,其能绝尘而追者几人哉! 且太白亦非徒阔落浩荡而无涯涘也。今之人半以子美沉酣六籍,集古今大成,为风雅正宗,使追步者有径可寻,有门可窥,故谭艺家迄今奉为矩矱,遂视太白为登天然不可几及者,此大谬也。以太白之仙才,文质炳焕,发为诗歌,无体不备,无体不精。当其时,使无子美,则后之人寻思玩绎,于摆脱骈俪轶荡不群之外,求其声律,固自有轨辙之可遵,亦何至怖如河汉也。太白诗云:“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又曰:“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又尝言:“将复古道,非我而谁?”则欲括风雅之源流,明著作之意旨,舍太白其将何师乎?世之言诗者,不问津于太白,而先以子美为宝筏,是犹所谓断港绝航而望至于海也。其视蓬岛十二楼,何啻三千弱水之隔乎? 又安望溯而两汉之源,以驾扬、马而上哉! (李调元 《童山文集》卷五 《重刻太白全集序》)

唐诗首推李、杜,前人论之详矣。顾多以杜律为师,而于李则云仙才不能学,何其自画之甚也?大约太白工于乐府,读之奇才绝艳,飘飘如列子御风,使人目眩心惊; 而细按之,无不有段落脉理可寻,所以能被之管弦也。若以天马行空,不可控勒,岂五音六律亦可杂以不中度之乐章乎? 故余以为学诗者,必从太白入手,方能长人才识,发人心思。王渔洋曾有《声调谱》,而李诗居其半,可谓知音矣。(李调元 《雨村诗话》)

李诗本陶渊明,杜诗本庾子山,余尝持此论,而人多疑之。杜本庾信矣,李与陶似绝不相近。不知善读古人书,在观其神与气之间,不在区区形迹也。如“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岂非《桃源记》拓本乎? (同上)

供奉 《古风》 本于太冲 《咏史》。《经乱离后赠江夏韦太守》计八百三十字,太白生平略具,纵横恣肆,激宕淋漓,真少陵 《北征》劲敌。后人舍此而举昌黎 《南山》,失其伦矣。太白五言有极经意,有极不经意。乐府咏古诸题,合节应弦,极经意之作也。寻常酬应,乱头粗服,不经意之作也。于经意处得其深奇,于不经意处得其洒脱。(管世铭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供奉歌行长句,纵横开阖,不可端倪,高下短长,唯变所适。“昂昂若千里之驹,泛泛若水中之凫”,太白斯近之矣。(同 上)

太白七古,体兼乐府,变化无方。然古今学杜者多成就,学李者少成就; 圣人有矩矱可循,仙人无踪迹可蹑也。(施补华 《岘佣说诗》)

太白七古不易学,然一种清灵秀逸之气,不可不学,得其一二,俗骨渐轻。(同上)

太白才逸,笔在刚柔之间,故亦能作五、七绝。(同上)

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 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同上)

诵供奉诗,如合大部乐,无论滞懑幽鄙之怀,为之冲旷;如焚百和香,无论邪僻秽败之气,为之消歇。随举一韵一篇,势如转丸,灭绝斧痕凿迹。至其电之而为天笑,波之而为海立,岂凡才可拟,尘步可跂哉!“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白云遥相望,待我苍梧间。”“处世若大梦,何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朝见裴叔则,朗如行玉山。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供奉诗略举平淡者言之,已是天机在手,妙不关心,如麻姑之衣,非锦非绣,自成文章者也。(阙名 《静居绪言》)

太白诗起句缥缈,其以“我”字起者,亦突兀而来。如“我随秋风来”,“我携一尊酒”,“我家敬亭下”,“我觉秋兴逸”,“我昔钓白龙”,“我有万古宅”,“我行至商洛”,“我有紫霞想”,“我今浔阳去”,“我昔东海上”,“我本楚狂人”,“我来竞何事”,“我宿五松下”,“我浮黄河去京阙”,“我吟谢眺诗上语”之类是也。(余成教 《石园诗话》 卷一)

庄、屈实二,不可以并; 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 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其斯以为白之真原也已。(龚自珍《最录李白集》)

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而于嗣宗之渊放,景纯之㑺上, 明远之驱迈, 玄晖之奇秀, 亦各有所取, 无遗美焉。(刘熙载 《艺概·诗概》)

李诗凿空而道,妆趣难穷,由 《风》多于《雅》,兴多于赋也。(同上)

“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即此四语,想见太白诗境。(同上)

白常以复古自任,而多集诸家之长而运用之。风骚是其所宗,不仅建安一体已也; 而齐梁初唐亦时有之。七言歌行,源出庾、鲍,特其天才豪放,吐气如虹,意之所至,莫可羁勒,开阖奇变,而一归于正。声调激越,音节浏亮,动合宫商,是乃歌行之极则。魏武以后,一人而已。或者不察,谓其鄙弃齐梁,凌铄初唐,岂穷源之论哉! 后人模拟太白,不失之粗,则失之怪; 刻划子美,不失之鄙,则失之拙。人但知其词气豪放,不知其造语精切,调匀音逸,寄托遥深,如 《独漉篇》,谁复能到? 魏武所谓以气为主,以词为卫者也。试读白诗,曾有艰涩鄙语与僻奥典故否耶? 有一于此,即谬以千里。李贺效白,全集中只 《金人歌》 篇略相似耳,“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句非不奇,但恨无清远之致,转不若“渭城”句为传神也。而 《高轩过》 失之熟,《十二月乐词》 失之涩,齐梁尚逊,何望于白? 如东坡使事未化,每涉轻率,遂失之粗。山谷矜才务博,去取无方,因失之怪。王介甫杂揉李、杜,唐突甚矣。明人中时有似白者,顾虽气韵流动,而造语精切终不可及。绝句则更人无似之矣。(丁仪 《诗学渊源》卷八)

古风运阴、何之俊响,结曹、王之深秀,第才多累质,振采未沉。七言雄放,多用典籍成语,正如乱头粗服,益见其佳。(宋育仁《三唐诗品》)


李白 - 可可诗词网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先祖在隋末获罪流放西域。李白出生于安西大都督府的碎叶(今吉尔吉斯北部托可马克附近)。5岁时随父迁居绵阳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25岁离川,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到京城长安,任翰林院供奉,不久遭谗离职。安史之乱时,抱着平乱的愿望,参加唐肃宗之弟永王的军队,任幕僚。后永王以叛逆之罪被肃宗讨伐击溃,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在巫山途中遇赦东归。晚年困苦漂泊,卒于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李白博学善诗赋,才华横溢。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疾苦,对权贵疾恶如仇。其诗想象奇丽,豪放飘逸,汪洋恣肆,瑰丽多姿,音律和谐,流转自然,清新俊逸,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诗特有的瑰伟绚丽的色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谪仙人”之称。他与杜甫并称“李杜”,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其文名为诗名所掩。文风奔放豪逸,气势夺人,与诗风相近。有《李太白集》传世。


李白 - 可可诗词网

李白

 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原籍陇西成纪 (今甘肃秦安)。据《新唐书·李白传》,其九世祖为西晋末年在今甘肃西部建立西凉的李暠。隋末,李氏后裔以罪徙西域。据郭沫若考证,李白就出生在碎叶 (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传说李白生时,其母梦长庚星 (太白) 入怀,遂以为名。李白自幼聪慧过人,十岁即通《诗》《书》,被当地长官叹为 “天才奇特”。然喜纵横术,学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放浪不羁,曾自谓 “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后出蜀漫游名山大川,广交天下名士,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在江陵一见李白,便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当时,李白还不满三十岁,但已颇有诗名。唐朝以科举取士,唐太宗曾得意地说: “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但李白却从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至少从新旧 《唐书》中,我们没有看到这样的记载。很难想象,像李白这样具有 “仙风道骨” 的诗歌天才,跟着一群利禄之士,正襟危坐在考场中推敲试题,是一种什么滑稽景象。李白并非没有从政的愿望,但他不想走科举这条路,而是希望得到帝王赏识,破格擢用。他在三十岁左右曾经到过一次长安,寻求王公大人的荐引,但失意而归,继续他的漫游。唐玄宗开元末年,李白来到江南,结识了著名道士吴筠。天宝元年 (742) 秋天,吴筠应召入京,李白也随其来到长安。他往见前辈诗人贺知章,取出所作 《蜀道难》,这位秘书省长官还没读完,就惊叹其为 “谪仙人”。经过贺知章的推荐,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并待以隆重的礼遇: “降辇步迎,如见绮皓(古代高士); 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命他供奉翰林,即在宫中作文学侍从。今人多以李白为怀才不遇,其实,李白的最佳位置就是宫廷文学侍从,如果真让他做宰相或部长,那才是难为他。李白素有狂饮之名,到长安后,结交了 “草圣” 张旭等一群意气相投的朋友,更是经常醉饮。杜甫作 《饮中八仙歌》,道是: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召李白作新词,李白尚宿酒未醒,左右以水浇面,稍稍清醒,接过金花笺,援笔立成 《清平调》 三章,宫廷歌手李龟年歌之: “云想衣裳花想容……” 一时传为佳话。当时宦官高力士炙手可热,满朝文武都争相巴结他,李白却不将他放在眼里。据 《旧唐书·李白传》: “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 高力士奈何不得,便在杨贵妃面前播弄是非,说李白所作 《清平调》第二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红妆”,以贵妃比赵飞燕,暗讽她好景不长。李白自知宫廷诗人难当,便请求辞职。天宝三年春天,李白得到唐玄宗恩准,“赐金还山”,又开始浪游天下。在洛阳,四十五岁的李白与比他小十岁的杜甫相识,结为知交,同游山水,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次年,两位大诗人分手,从此再没有会面。天宝十四年 (755),安史之乱爆发,当时李白正隐居庐山。唐玄宗之子永王李磷率师由江陵东下,抗击叛军,召李白为僚佐。不料李磷别有企图,想趁机与太子李亨争夺帝位,结果兵败被杀。李白因此获罪下狱,当诛,幸得兵马大元帅郭子仪力救,愿以官爵代为赎罪,才改为长流夜郎 (今贵州桐梓一带)。路上遇赦,得以东归。后以饮酒过度,醉死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后人有传说,说他在采石矶,酒醉之中,扑进长江捞月,传奇式地结束了他潇洒浪漫的一生。李白有 “诗仙”之称,与被称为 “诗圣” 的杜甫、被称为“诗佛” 的王维,分别是儒、释、道三家在诗坛上的化身,同为盛唐气象的代表。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乐府和绝句,风格变化多端,但以 “豪放飘逸”著称,今人多将其比作俄国的普希金、英国的拜伦。尽管如此,后代诗人学李白的却很少,大家都承认: 李白是 “天纵之才”,不能学。

古典小说《李白 》全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李白

 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月夜召太真妃以步辇从。诏特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晓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龟年遽以词进,上命梨园弟子约略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太真妃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蒲萄酒,笑领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饮罢,饰绣巾重拜上意。龟年常话于五王,独忆以歌得自胜者无出于此,抑亦一时之极致耳。
 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士。会高力士终以脱乌皮六缝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词,力士戏曰:“始谓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拳拳如是?”太真妃因惊曰:“何翰林学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太真颇深然之,上尝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

 《李白》选自中唐李濬所著的笔记小说《松窗杂录》,是记李白应诏写《清平乐》三章的故事。故事情节很简单:玄宗、杨贵妃在沉香亭夜赏牡丹,玄宗觉得赏名花,对妃子须用新词歌唱,于是诏李白进《清平乐》三章,当时李白虽醉酒未醒,但提起笔来一挥而就,玄宗、贵妃都很满意。后来高力士诬陷歌词有讽刺贵妃之意,玄宗就没有重用李白。
 小说情节虽然简单,全文不过几百字,但选材却很典型,集名诗人、名歌手、名妃、名花于一炉,这在小说中确实少见。而且主题也异常鲜明,表达了对李白才华的钦仰,揭露了宫庭生活的腐朽和朝政的败坏。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受到历代人民的喜爱,有关他的传闻和轶事自然很多,如“高力士脱靴”、“醉草吓蛮书”、“铁杵磨针”等等,都广为流传,历久不衰。人民之所以喜欢李白,是因为他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也因为在人民心目中,他才华横溢,是民族智慧的化身。李白醉写《清平乐》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才华和性格。
 小说里关于李白的描写着墨不多,只有三句话三首诗。“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这三句话中突出的语言是“欣”、“宿酲未解”、“援”。“欣”指他欣然从命,毫不感到为难,作为斗酒诗百篇的大手笔,区区三首词又何足道哉!但他还长醉未醒,能否援笔立就?且看他提笔就写,“援”真乃点睛之笔。前人解释这三首词,仅以名花与贵妃相比,通过奇瑰的想象形容贵妃之美,这恐怕还未尽人意。细加品味,“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也正是诗人超然出世、拔圣绝俗的自我写照。
 小说中的高力士,在作者笔下被描写成伺机邀宠、信口雌黄、诬陷贤才的奸佞形象,而杨贵妃在作者笔下也只不过是以色媚上的女人。试看最后一段的描写:“异日太真重吟前词,力士戏曰:‘始谓妃子怨李白入骨髓,何拳拳如是?’”贵妃不解,力士乘机告诉她:“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这里也是几笔就把力士的性格勾画出来。“妒贤忌能”,高力士真是个阴谋家。
 小说中对唐玄宗的描写有两件突出的事:一是写他亲自吹玉笛,迟其声以媚贵妃;二是后来听信谗言,对李白竟搁置不用。两件事就足以表现玄宗不过是一个昏庸的君主。
 其实李白不被使用,是由于政治腐败。玄宗耽于逸乐,权奸当道,怎么谈得上人尽其才?也由于以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不受羁勒的性格,他是决不会去当一名宫庭诗人的!这篇小说的结尾虽不一定确有其事,但对朝政含沙射影的批判,却是显而易见的。
李白

李白701—762

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生于安西大都护府碎叶城(今中亚伊塞克湖西北),五岁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二十五岁出川漫游,贺知章奇其才,荐于玄宗,诏供奉翰林,不为亲近所容,白乃求还山,复浮游四方。及安禄山乱,永王璘举兵,辟为僚佐,璘兵败,坐长流夜郎,遇赦还,依从叔当涂令李阳冰,传说酒醉捕水中月,因溺死。李白以诗著大名于世。今存词多首,其〔菩萨蛮〕、〔忆秦娥〕二词黄升《花庵词选》卷一云“为百代词曲之祖”,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也说“神在个中,音流弦外,可以是为词中鼻祖。寻词之祖,断自太白可也,不必高语六朝”。

☚ 李隆基   李康成 ☛

李白

李白继承陈子昂复古革新的理论,批判“梁陈以来,艳薄已极”的浮靡诗风,提出既要继承《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应继承《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在《古风·其一》中云:“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充分肯定陈子昂以来的诗歌创作,大力提倡“天真”,反对雕琢的诗风。在赞美其友江夏韦太守的诗中写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古风·三十五》中,辛辣地嘲笑那些雕章琢句之徒是丑女效颦、寿陵学步。其杰出的诗歌创作,彻底扫荡了梁陈以来的浮艳诗风,为盛唐诗坛树立了光辉的典型。李阳冰《草堂集序》指出:“卢黄门(藏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以尽。”高度评价了李白对扭转唐代诗风的巨大作用。


李白701—762

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安西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楚河流域),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绵州青莲乡(今属四川江油县)。父李客,生平不详,学界推论白生长于富商家庭。白少有逸才,观百家之书,好剑术,志气宏放。约在二十五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家出蜀,在长江、黄河中下游一带漫游,并在安陆(今属湖北)与前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后南泛洞庭,旋入吴越,北游太原,东至齐鲁,广结英杰。天宝元年(742)受玉真公主及吴筠推荐,奉诏入京。初至长安,贺知章一见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玄宗命李白供奉翰林,但不加重用。二年后李白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名篇叠出,有《蜀道难》、《行路难》等。
此后十一年里,李白“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永王李璘起兵江陵,李白出于爱国热情,参加其幕府,后永王兵败,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东归,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卒于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
李白诗歌今存一千余首。这些作品或歌咏高远的政治理想,表现出积极用世的精神和充满坚定信心的人生态度;或大胆地揭露和抨击现实中腐朽黑暗的事物;或揭示痛苦的内心世界,表现出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或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或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出对祖国土地的无限爱恋。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是其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其显著的美学追求。
李白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全唐诗》共编其诗二十五卷。

李白

李白701—762

唐代著名诗人、辞赋家。新、旧《唐书》有传。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705—706)初,遁还,客巴西。李白10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谓其天才英特,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天宝(742—755)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诏供奉翰林。因得罪权幸,天宝三载(744)赐金放还。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会赦,还岳阳、江夏,复如寻阳、金陵。叔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宝应元年卒,年64。李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张旭草书为三绝。诗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现存赋8篇:《明堂赋》、《大猎赋》、《大鹏赋》、《拟恨赋》、《惜余春赋》、《愁阳春赋》、《剑阁赋》、《悲清秋赋》。《明堂赋》、《大猎赋》、《大鹏赋》为大赋,清新豪迈,想象丰富,与其诗风一致。其余为抒情小赋。这些赋陶铸古今,自成新格局。既有骚体、骈赋的情韵,又有散文的气势,句式亦不拘一格,挥洒自如,其中《剑阁赋》最出色,《悲清秋赋》也别有风致。在狭小的篇幅里,展开了阔大的境界,充满着浪漫的幻想,充分显现其天才飘逸的本色。有《李太白全集》。

☚ 李为   李观 ☛

李白【同义】总目录


诗仙青莲居士白也醉圣李十二李白
李白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清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安西都护府所属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五岁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喜好剑术,志气宏放。20岁左右,周游四川。25岁起,“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希望施展“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抱负,结识了不少名人。天宝初年(742)因吴筠推荐,应诏入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叹为“天上谪仙人”,玄宗命其供奉翰林。由于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深感政治抱负无由施展,遂上书请还。天宝三年离京,再度开始他的漫游生活,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携手探胜,把酒论文,亲密无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永王李璘起兵江陵,率师东下,诗人出于爱国热情,参加李璘幕府。后李璘谋乱,兵败,李白也受连累,流放夜郎,至巫山,遇赦东还,往来于金陵、宣城间。晚年贫病交加,卒于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
李白的思想比较复杂,既有儒家积极用世的一面,又有道家自由放浪的一面,还有游侠思想的影响,而“功成身退”则是这三者结合的集中表现,这些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他的理想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为祖国建功立业。然其进步的政治思想、傲岸不羁的性格和日益腐败的统治阶级之间的深刻矛盾,使他深感壮志难酬,唯有诉诸诗歌。
李白的诗歌内容丰富多采。既表现了他一生的思想和经历,也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社会面貌。他还写下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诗篇。李白诗歌的主要倾向是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著名的《蜀道难》是其代表作之一,描写蜀道的奇险壮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叹和对封建军阀恃险割据的忧虑,并把神话传说与自然景物熔为一炉,激情充沛,气势雄浑,变化多姿。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才气纵横,善于凭借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运用大胆幻想和奇特的夸张,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抒发自己的强烈感情。语言清新俊逸,深入浅出。风格豪迈奔放,气势磅礴。他不愧为继屈原之后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在文学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
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多对偶句,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骈文风尚。李白的赋,今存《大鹏赋》、《明堂赋》、《惜余春赋》、《愁阳春赋》、《悲清秋赋》、《拟恨赋》、《剑阁赋》等。《大鹏赋》以大鹏自况,吐露自己的广阔胸襟,取材于庄子《逍遥游》而又加以发挥,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从而使作品的风格于豪迈壮阔之中见飘逸,与他的诗歌一样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 王维   杜甫 ☛

李白lǐ bái

〖名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泷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代伟大诗人。世称“诗仙”(1)。《送孟东野序》: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都用他们所擅长的来鸣。

李白701~762

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 (今江油) 人。少时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20岁出游成都,然后游川内各地,饱览山河,开阔胸襟,形成自然豪放的诗歌风格。25岁辞亲顺长江东下,欲创一番事业。唐天宝元年 (742年) 供奉翰林,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言,一年后离职,漫游各地。天宝三年 (744年) 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平乱之志愿为永王李璘幕僚。李璘败,受牵连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其诗歌风格飘逸豪放,境界离奇,感情真切,语言流畅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著作宏富,有《李太白集》流传。

李白

唐朝诗人。701年生。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人,后其一支谪居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李白即生于此。后随父逃归绵州昌明(今四川江油)。二十五六岁离蜀东游至59岁,其间先后两次为官受挫,大部分时间“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61岁(762)病逝。一生写诗很多,散失也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全唐诗》编录其诗25卷。以古体诗和绝句数量最多,其中绝句168首。《古风》59首为代表作。此外还有少量词作(《尊前集》编录12首,《花庵绝妙词选》编录7首)和散文(今存60多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强烈的抒情,清新的语言,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李太白文集》传世。

李白701—762

唐朝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中亚碎叶。自幼好学,善作诗赋。从二十岁起“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元天宝年间两次到达长安,曾任翰林供奉之职。因蔑视权贵而被逐出京师。安史之乱以后充当永王幕僚,被肃宗流放。后遇赦东归,死于安徽当涂。一生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但在创作上硕果累累,写出了大量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诗篇。艺术造诣极高,被誉为“诗仙”。有《李太白全集》行世。

李白

李白701—762

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即昌明,今四川江油县南)人。从开元十三年(725)起,经巴渝,出三峡,游洞庭湖和襄汉、庐山、金陵、扬州、汝海等地。十五年,娶许圉师孙女为妻,遂留居安陆。数年后又在长江、黄河中下游一带漫游。十八年到达长安,谒张说等,游邠州(今陕西彬县)、坊州(今陕西黄陵县)。受到冷遇,次年离长安,到宋城。此后,时返安陆,时出漫游。天宝元年(742),应玄宗征召入长安,经贺知章称誉,命供奉翰林。后遭谗毁而被疏。天宝三载,玄宗赐金放还,被迫离京。此后,漫游洛阳、开封、济南、鲁郡、扬州、金陵、越中、浔阳、幽州、宣城、南陵等地,并曾与杜甫同游。至德元年(765)入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败,他被流放夜郞,乾元二年(759)在白帝城遇赦。晚年漂泊武昌、浔阳、宣城等地。宝应元年(762)病逝于当涂。李白是富于浪漫气质的大诗人,创作成就卓异。今存诗900多首,尤以古诗和绝句为长。李白诗歌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丰富的,有对政治黑暗腐败的揭露批判,有对于劳动人民生活的反映; 有对权贵的蔑视,有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有对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的表现,也有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感情的抒发。也有大量描绘自然风光的篇章,为祖国锦绣山河增色不少。他的诗歌想象丰富,手法夸张,风格雄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他的词和散文,也不乏名篇。其著作版本较多,以宋版《李太白文集》为最早。清王琦《李太白全集》为前人最完备的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以王琦辑注本为底本,而青出于蓝。另有安旗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由巴蜀书社出版。两《唐书》均有《李白传》。今人詹锳有《李白诗文系年》,安旗、薛天纬有《李白年谱》,王运熙、李宝均有《李白》。

☚ 杨谏   王维 ☛
李白

李白701—762

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即昌明,今四川江油县南)人。从开元十三年(725)起,经巴渝,出三峡,游洞庭湖和襄汉、庐山、金陵、扬州、汝海等地。十五年,娶许圉师孙女为妻,遂留居安陆。数年后又在长江、黄河中下游一带漫游。十八年到达长安,谒张说等,游邠州(今陕西彬县)、坊州(今陕西黄陵县)。受到冷遇,次年离长安,到宋城。此后,时返安陆,时出漫游。天宝元年(742),应玄宗征召入长安,经贺知章称誉,命供奉翰林。后遭谗毁而被疏。天宝三载,玄宗赐金放还,被迫离京。此后,漫游洛阳、开封、济南、鲁郡、扬州、金陵、越中、浔阳、幽州、宣城、南陵等地,并曾与杜甫同游。至德元年(765)入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败,他被流放夜郞,乾元二年(759)在白帝城遇赦。晚年漂泊武昌、浔阳、宣城等地。宝应元年(762)病逝于当涂。李白是富于浪漫气质的大诗人,创作成就卓异。今存诗900多首,尤以古诗和绝句为长。李白诗歌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丰富的,有对政治黑暗腐败的揭露批判,有对于劳动人民生活的反映; 有对权贵的蔑视,有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有对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的表现,也有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感情的抒发。也有大量描绘自然风光的篇章,为祖国锦绣山河增色不少。他的诗歌想象丰富,手法夸张,风格雄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他的词和散文,也不乏名篇。其著作版本较多,以宋版《李太白文集》为最早。清王琦《李太白全集》为前人最完备的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以王琦辑注本为底本,而青出于蓝。另有安旗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由巴蜀书社出版。两《唐书》均有《李白传》。今人詹锳有《李白诗文系年》,安旗、薛天纬有《李白年谱》,王运熙、李宝均有《李白》。

☚ 杨谏   王维 ☛
李白

062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今四川江油)人。少年博学多览,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20岁左右游历成都、峨眉山,并在青城山隐居。25岁沿江出川,近20年时间,漫游了大半个中国,饱览了祖国的壮丽山川,写下了许多驰名千古的诗篇。天宝元年(742)受唐玄宗征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谗去职,离开长安,开始了十年漫游,足迹遍布汴梁、齐鲁、江浙、燕赵,并在此期间结识了杜甫。这段时间他思想消沉,求仙访道,寻药炼丹。安史之乱中,他参加了永王李璘幕府,后受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依当涂令李阳冰,后死于当涂。世称李青莲或李翰林。李白的思想比较复杂,既热衷功名,又粪土王侯,这样就形成了他功成身退的处世态度。他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十分丰富。其基调是浓厚的浪漫主义精神,善于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狂放不羁的个性显露和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其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还具有奇特大胆的夸张和丰富新颖的想象。诗作的语言豪放、清新,不拘格律,不事雕琢,且常以散文语句入诗,与其飘逸之风相吻合。李白诗歌是继屈原之后中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他的诗名在当时便已广泛传扬,更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李白现存诗900多首,词10余首,散文60余篇,有清人王琦汇注的《李太白文集》,今人有 《李白集校注》。

☚ 王维   高适 ☛
李白

李白701—762Li Bai

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少有逸才,观百家之书,喜好剑术,志气宏放。25岁起,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希望施展“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抱负。天宝初年,应诏入长安,被贺知章叹为“天上谪仙人”,玄宗命其供奉翰林,为文学侍从,当时朝政腐败,李白生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逢迎,遭到谗言诋毁,两年后被迫辞官离京,再度开始漫游生活,在洛阳遇见杜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怀着救国热忱,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后李璘谋乱,兵败,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狱,不久流放夜郎。幸而中途遇赦,得以东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贫病交加,卒于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的思想比较复杂,既有儒家积极用世的一面,又有道家自由放浪的一面,还有游侠思想的影响。他希望“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但性格傲岸不羁,与腐败的统治集团难以合作,所以一生失意,壮志难酬,只有痛饮酒,遍游山川,狂歌放浪,来排遣内心积郁。李白的诗,今尚存九百多首,内容丰富多彩,既表现了他一生的思想和经历,也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社会面貌。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另一方面,他又绝不艳羡荣华富贵,而要保持高贵的人格,象战国时期的鲁仲连那样,功成身退。他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李白身上既有屈原式的忧国忧民的气质,又有庄子式的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精神。这两方面,构成了李白诗歌中最有思想价值的内容,特别是后者,那种对自由的渴望,对独立的追求,那种叛逆的精神,是黑暗的封建社会中富于近代意义的人格闪光,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李白还写了很多描绘自然风景、歌颂爱情和友谊以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李白诗歌的《蜀道难》是其代表作之一,它描绘蜀道的奇险壮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叹。全篇采用夸张手法,把神话传说与自然景物熔为一炉,激情充沛,气势雄浑,变化多姿。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行路难》、《梁甫吟》、《北风行》、《将进酒》等,都是千古绝唱。李白特别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写形式比较灵活自由的古诗,尤以七言古诗最富于创造性,象《远别离》、《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庐山谣寄卢御虚舟》等名篇,都是用七言古体写成的。它们写景则形象宏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奔放激荡,直抒胸臆,变化多端,代表古代诗歌的最高水平。李白的绝句也写得十分出色,他继承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传统,精工锤炼,生动传神,如《静夜思》、《玉阶怨》等五绝,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等,写得明朗精炼,和谐优美,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李白还存有六十多篇散文,其中《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二文,是传诵较广的名篇。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达到了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有《李太白集》。

☚ 李颀   杜甫 ☛
李白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出生在中亚的碎叶(今独联体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的昌隆县(今四川江油)。李白少有逸才,观百家之书,喜好剑术,志气宏放。二十五岁时,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后来寓居安陆。以后的十年间,北上太原,西入长安,东至鲁郡。天宝元年(742年),因玉真公主的荐举,被召入京,供奉翰林,两年后被迫辞官离京,再度开始漫游生活。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后李璘谋乱兵败,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狱,不久流放夜郎,幸中途遇赦,得以东归,时已五十九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贫病交加,卒于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的诗现存九百多首,反映了他一生的思想和经历,也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社会面貌。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另一方面,他又绝不艳羡荣华富贵,而要保持高贵的人格,他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还写了很多描绘自然风景、歌颂爱情和友谊以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蜀道难》是其代表作之一,它描绘蜀道的奇险壮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叹。《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将进酒》、《北风行》等,都是千古绝唱。李白善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像、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写形式比较灵活自由的古诗,尤以七言古诗最富于创造性。李白的绝句继承了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传统,精工锤炼,生动传神。李白还存有六十多篇散文,其中《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二文,是传诵较广的名篇。李白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王维   高適 ☛
李白

李白701—762Libai

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碎叶(巴尔喀什湖以南),幼年随父迁居四川。少年时就显露出才华,青年时代游历了很多地方,充满理想和抱负。天宝初,应唐玄宗征召到长安为供奉翰林。李白目睹唐玄宗等人追求享乐,朝政腐败,仅一年多,因朝廷中争权夺利,受排斥,愤然离开长安。安史之乱时,李白应邀为永王李璘的幕僚,后永王璘获罪被杀,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西北),中途遇赦。晚年生活困苦,死于当涂(今安徽当涂)。李白的诗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在汲取魏晋以来优秀诗人的艺术技巧和民歌语言的基础上,多有创新,达到浪漫主义诗歌的高峰。感情奔放、气势豪迈、语言生动、流畅、轻快,想象丰富、奇丽,手法夸张、新奇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色。他写了很多游历名山大川的诗,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和对自由光明的追求,他的古风50首和大量乐府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疾苦,斥责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王侯权贵的极度蔑视。李白生活的时代正值唐王朝由极盛而衰的时期,无法解决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倾向于道家思想,只能借求仙、纵酒来排遣郁闷,其消极情绪在诗作中时有流露。李白的诗保存至今的有近千首,很多名篇,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脍炙人口。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大贡献,历史上享有“诗仙”的称誉,著有《李太白集》30卷。

☚ 鉴真   杜甫 ☛

李白

李白701—762Libai,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五岁时随其父由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迁至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李白聪颖过人,少年时代即广泛阅读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及诸子百家之书,受儒、道、游侠思想影响。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后又出川漫游全国各地。他早年即有大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他又不愿像一般士人那样通过科举入仕,而希望通过隐居漫游,扩大名声,然后受皇帝征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在天宝元年(741)唐玄宗召见了李白。李白入长安,供奉翰林,作文学侍从之臣。因其狂放和傲岸,不断遭人谗毁,后被玄宗“赐金放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救国靖乱的热忱参加了永王李璘幕府。后李璘因叛逆,兵败被杀,李白也因“附逆”罪被长流夜郎,后遇赦。晚年往来于金陵和宣城间,最后病死于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处。李白现存诗900余首,内容十分丰富。他以豪迈奔放的感情,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和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政治上失意的不平和愤慨;他关心国事,以无比愤慨的情绪,多方面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昏庸荒淫,表现了他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叛逆性格和傲岸不屈的精神;他写了一些反映下层人们生活的作品,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许多描绘祖国名山大川和自然风光的作品,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当然,他的诗中也有宣扬及时行乐、纵酒狂放的消极思想,求仙访道的封建迷信以及封建文人的某些庸俗情调。李白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非常鲜明、突出,其作品极富个性特征,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精妙的比喻,并善于运用神话传说来增加作品的神奇色彩,造成奇伟瑰丽的艺术境界。他能够自如地驾驭各种诗体,而七古和七绝成就尤高。他的诗歌语言形象、精炼、朴素、自然,一洗六朝浮艳诗风,真可谓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他又能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体裁,选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李白的诗风是多样的, 但豪放飘逸为其基本风格特征。杜甫评其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把唐代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主将,为扫除六朝诗风和唐诗风格的形成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诗歌对当世和后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李白有文60余篇,虽未完全摆脱骈文影响,然而比较清新流畅, 多有名篇。有 《李太白集》传世。

☚ 王维   杜甫 ☛
李白

李白701~762

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唐代杰出诗人,出生于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附近的青莲乡。少年时饱览群书,博学众家,“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能诗善赋。还学习剑术,负气任侠。李白还喜欢交结道士隐者。开元十三年李白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川漫游天下。经江陵,泛洞庭,登庐山,下金陵、扬州,然后西返,在安陆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其后便以安陆为中心,北上太原,东至齐鲁,足迹至半个中国。公元742年,因吴钧等推荐,受诏入长安,授为翰林,但因遭谗受毁,三年后被迫上疏求去,离开了长安。此后李白再次漫游南北,在洛阳与杜甫相识,结为至交,随后来往于河北、齐鲁 一带。公元755年,“安史之乱” 爆发,李白参加永王李璘军。后因李璘图谋割据,兵败被杀,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得还。公元761年,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李白以61岁高龄北上,欲投军报国,但中途因病而返。第二年,李白病逝于当涂。
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像奇特雄美,感情恣肆奔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千古盛传的佳句。李白的诗结构跌宕开合而又前后神思贯通,语言任情真率,清新自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 《蜀道难》、《行路难》、《长干行》 等。
李白不仅是伟大的诗人,还是我国最早的词人之一。现有传为李白所作的词有 《菩萨蛮》、《忆秦娥》,其中 《菩萨蛮》被称为 “百代词曲之祖”。
李白的诗歌成就卓绝超俗。他的诗是屈原之后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又一高峰。不仅如此,李白的诗对后世诗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唐代韩愈、杜牧,宋代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黄景仁都从李白的诗歌中汲取诗艺,受过启迪。

☚ 杜牧   李贺 ☛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人。少有逸才,观百家之书,又喜好剑术,志气宏放。25、26岁时出蜀,漫游各地。天宝初因玉真公主推荐,应诏入长安,供奉翰林。后感朝政腐败,抱负难施,遂上书请还,再度浮游四方。安史之乱时,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受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困顿飘泊,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思想既有儒家的积极用世精神,又有道家的自由放浪情致,并杂以游侠意念。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对后世影响极大。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有《李太白集》。

李白

李白701—762

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其先世在隋末流寓西域,诞生于碎叶(今中亚巴尔喀什湖南),5岁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少有逸才,10岁观百家之书,20岁左右周游蜀中,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后10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结识了不少名人,并在湖北安陆成家。天宝元年(742),由吴筠道士推荐,应诏入长安,供奉翰林。因秉性刚直,得罪了权贵,深感政治抱负无法施展,遂上书请还,于天宝三年,被“赐金还山”。同年,在洛阳与杜甫相识,二人把酒论文,同游齐鲁,结下了深厚友谊。次年与杜甫分手,继续漫游。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正隐居宣城,为国心怀疑虑,被征聘参与王李璘幕府,后李璘兵败,李白为此获罪下狱,流放夜郎,幸而途中遇救,才得以东归。李白一生诗作千余首,文60余篇。其诗各体均佳,尤长于古诗和绝句。他以丰富的想象,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对理想的积极追求以及傲视权贵、不肯屈从的个性,揭露了唐朝的腐败昏庸,人民的苦难不幸等。代表作有《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早发白帝》、《静夜思》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 岑参   杜甫 ☛

李太白文集/李太白全集/李白集校注

☚ 王右丞集笺注   李太白文集 ☛

李白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他生活在一个富商家庭,少有逸才,遍读诸书,性格豪放,喜纵横术,好击剑,为任侠,重义轻财。他喜爱山水,漫游各地,常与隐士、道教徒交往,嗜酒求仙,有出世思想,同时又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25岁左右出蜀东游,游踪几遍于全国,亦结交了许多名人。42岁时奉诏入长安,玄宗殊礼接见,命为供奉翰林,名动京师。但他傲岸狂放,不肯低眉事人,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璘幕,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流落江南一带。享年62岁,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文善把议论、叙事、写景、抒情结合起来,奔放豪逸,自然流畅,风格近于他的诗歌,但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骈文风尚,其《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与韩荆州书》两文,传诵很广。今有《李太白全集》。

☚ 王维   高适 ☛

梦笔生花/粲花之论/“醉圣”之号/美人呵笔/自比大鹏

☚ 挥涕制诰   梦笔生花 ☛

李白701-762lǐ bái

《本草纲目》谷部第25卷酒(2)。人名。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幼时随父迁居锦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时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其诗表现出藐视封建权贵的傲岸精神,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的批评,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讴歌维护国家统一,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但有些作品中也存在着纵酒、求仙的消极情绪,有《李太白集》。

李白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大诗人,祖籍陇西成纪 (今甘肃天水附近),汉飞将军李广之后。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 (今苏联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少年时即才华显露。二十五岁前游读蜀中,后“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在湖北安陆成家,继而漫游黄河上下。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受权贵谗毁,不及三年,被“赐金还山”。先与诗人杜甫共游齐鲁,然后独去吴越一带。安史乱起,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僚,璘败牵累,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虽暮年受挫,而壮心不已,欲入大将李光弼幕为国效力,途中病返。次年,即宝应元年,病逝于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处。他的思想相当复杂,以儒道为主,兼有纵横侠义之气,蔑视礼教,傲岸权贵,热爱河山,关注国事。但也不时流露出遁世求仙之想。这些都融会在诗意形象中。诗风雄奇奔放,汪洋恣肆,或飘逸出尘,或壮丽辉煌,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或“落想天外”、“横渡六合”,或真挚明朗,或遐想烂漫,摆脱前人拘束而推陈出新,有独到的意境和风格,是战国时屈原以后最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而与现实主义评论大师杜甫,同为中国古代诗坛的巨星。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城谢眺楼饯别》、《塞下曲》、《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等。有《李太白集》。

☚ 观念文化   李贽 ☛
李白

李白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甘肃省泰安县附近),先世于隋末因罪迁徙中亚。他生于碎叶城 (当时属唐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在我国文学史上,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大师。据说,李白初进京城长安时,去拜访当时文坛名人贺知章。贺知章读了他的作品,惊赏他是 “谪仙”,后人沿用而称他是 “诗仙”,意思是说,李白是天上下凡的仙人,他的诗清新俊逸,超凡绝世。
李白出身于富商兼地主的家庭,从小却能勤奋努力,“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赠张相镐二首》),“十五好剑术” (《与韩荆州书》)。他广泛接触中国的古代文化,除受到儒家经典教育外,也得到道家、纵横家的思想陶冶,自少即表现出多方面的志趣和才能。为了实现自己 “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理想,李白26岁开始出蜀远游,历时十四、五年,足迹遍及几乎半个中国。祖国的奇山异水、古今名胜和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境,增长了他的知识,扩大了他的交友范围,为他后来的成就准备了条件。
经过长期的泛游和广泛的社交活动,李白终于名功于时,蜚声天下。42岁那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征召入京。到长安之后,又由于太子宾客贺知章和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进一步称誉,他受到玄宗非常优厚的礼遇。据说接见之日,玄宗亲自 “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 非素蓄道义,何以至此!’” (李阳冰《草堂集序》)于是,李白顿时成为长安的大名人,王公贵族,达官显宦,争相过从。但是好景不长。唐玄宗之所以征召李白,不过是觉得他有此名望,希望用他做一个点缀 “太平盛世” 的驯服工具和歌功颂德的御用文人,而不是作一名真正的辅弼之臣。因为李白喜进谏言,要求干预国政,豪放难羁,又不肯阿附权贵,所以唐玄宗对他日益疏远,以至失去信任。李白发现唐玄宗并非理想中的开明君主,做一个无聊的宫廷诗人无助自己的建功立业,因此上书请还。唐玄宗认为 “其非廊庙器”,便 “优诏罢遣”。
李白带着沉痛的心情离开长安,结束了不到三年的帝京生活,走上了他生平的第二次长期漫游的道路。由于从政的失败、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漂泊,这次漫游虽然其豪迈自信的精神没有多大改变,但思想感情比上一次深沉。李白东游洛阳时,同结束齐赵之游的杜甫相遇,两人一见如故,饮酒论诗,“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杜甫(《与李十二自同寻苑十隐居》)情谊深厚,亲如兄弟,一扫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的积习,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安史之乱” 爆发后,肃宗李亨的弟弟永王李璘,以平乱为号召,挚意请李白做幕僚。李璘因率大军北上平乱,被肃宗猜忌消灭,李白因此而受牵连下浔阳狱,判处流放夜郎 (今贵州桐梓一带),中途遇赦得还。61岁时,前往李光弼军中请缨北上讨伐史朝义,到金陵因病折回。次年 (762),客死族叔安徽当涂令李阳冰家。终年62岁。
李白的一生主要是在漫游和流浪中度过的。他在政治上虽然没有什么建树,但在文学上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对社会现实和李家王朝腐败没落的认识,通过诗歌反映了出来。他的诗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有新的重要突破。李白死后,其诗“十丧其九”,(李阳冰《草堂集序》)现存940多首,从多方面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历史过程,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气质和精神。他在诗中尽情抒写自己 “济苍生”、“安黎元” 的远大抱负和拯物治世的美好理想。他亟望施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邕》)的才能。他在诗中大胆抨击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蔑视权贵的骄横,而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则表示真挚的同情。李白在诗中还极力维护祖国的统一,反对分裂割据和穷兵黩武。直到晚年,仍洋溢着崇高的爱国热情;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的诗作在恢复和发展我国古代诗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他主要的是继承和发扬屈原以来的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把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推向新的高峰。他的诗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和浓厚的主观色彩。不论表现何种生活,描绘何种事物,都使人感到作者的自我形象、活跃在其中。如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写得意若狂的神态; 以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行路难》之二)写失意难遣的悲怀; 以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金乡送韦入之西京》)写眷恋长安的一片深情。即使写山光水色,也多是雄奇壮美,如 “黄河之水天上来”,(《将进酒》)“黄河落天走东海”,(《送裴十四》)都与他自己冲决束缚、豪阔傲岸的性格相契合。他的诗为了充分表达奔突而出的感情波涛,往往借助于巨大的夸张,或利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奇丽惊人的幻境。如以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形容无尽的愁思; 以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北风行》)比喻生离死别的悲哀。在李白诗中,大胆奇特的夸张,想落天外的神话,常常结合运用,从而展现充满奇情异彩的幻想境界和形象领域,如 《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等名作即是明显的例子。
李白一生在理想和现实的激烈冲突中挣扎徘徊,思想感情极其矛盾复杂,因此他的作品大多发兴无端,起落无迹,诗的意境跳跃激荡,瞬息万变,如 《古风》 之十九,写诗人由天上俯视叛军横行人世,突然幻想破灭,感情急转直下,展露出欲超脱现实而不能忘怀祖国的心境。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与他豪放自由的个性,自觉反对绮丽华靡的词藻和极力学习汉魏六朝乐府民歌,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 迦梨陀娑   杜甫 ☛
李白

李白1901—1949

原名华初。浏阳县人。1925年加入共产党。1930年参加红军。历任红十三军无线电队政委、红五军团无线电队政委、红四军电台台长等职。随军长征。1938年以后,奉命在上海从事秘密电讯工作。与夫人裘慧英冒着生命危险,克服无数艰难,及时传递军政情报,保证上海地下党与延安的联系。曾数度入狱。1942年因电台被日本宪兵队侦破而被捕,强忍日军酷刑坚持电台是私人商业电台,迫使日军释放。1948年冬,又被国民党侦缉队逮捕,遭受几十种刑讯,坚不吐实。1949年5月,在上海英勇就义。

☚ 张西曼   瞿伯阶 ☛
李白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楚河流域),长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出身于客商之家,自幼即博览百家,好剑术,任侠求仙。20岁左右,漫游蜀中。25岁时,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后寓居安陆。又北上太原,西入长安,东至齐鲁,南游天台,与不少名士交游往来。天宝元年42岁时,受召入京,任翰林供奉,虽受玄宗礼遇,然位同倡优。因傲岸不羁,受权奸谗毁,被赐金放还。离长安后,再度漫游各地。安史之乱中,应聘入永王璘幕府。永王谋乱兵败,李白遂以附逆之罪,被流放夜郎,行至巫山时,遇赦得归。上元二年61岁时,闻李光弼率兵征讨史朝义,便前往请缨杀敌,途中因病折回。次年病卒于当涂。有《李太白集》30卷。他的思想颇为复杂,儒家的积极用世、道家的游仙归隐与游侠的轻财尚义等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入世与出世、崇儒与非儒、积极与消极等诸种矛盾。其诗既是唐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又是其本身精神面貌的生动写照。其中抒写了建功立业的宏伟理想与远大抱负,表现了坚定执著的自信心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抒写了对权贵奸邪的极端轻蔑和鄙视,表现了鲜明的反抗性格和怀才不遇的无比愤慨; 揭露了当时腐朽黑暗的政局,表现了对民间疾苦的关切与同情; 描绘了大自然雄伟奇丽的风光,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歌颂。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大胆的夸张,通过奇幻的神话传说,展示了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画卷。他善于学习前代各家诗风,尤善于学习乐府民歌,并且能够推陈出新,使自己的歌行形成飘逸雄奇、纵横变幻的艺术风格。他长于绝句,五绝写得含蓄深远,七绝率真淳美,都足为唐人绝句的典范。他的诗歌语言自然清新,流转和谐《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将进酒》等,都是千古佳作。李白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浪漫主义伟大诗人,他的辉煌作品丰富了中国的诗歌艺术宝库,对后世许多著名诗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王维   崔颢 ☛
李白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唐代伟大诗人。先世以罪徙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今中亚托克马克附近), 白生于碎叶。5岁时, 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有俊逸之才,博览群书,10岁即通诗书。任侠好剑,立志济世安民。豪放不羁,不屑科举仕途。20岁后, 在蜀中漫游。开元十四年(726年),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广交名士隐者,纵酒狂歌。天宝元年 (742年), 征召入京, 为供奉翰林。与贺知章、张旭等号为 “酒八仙人”。尝沉醉殿上, 引足令高力士脱靴。旋被 “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再度漫游,足迹遍齐鲁、江浙、燕赵。在洛阳,与杜甫相遇,情意笃深。“安史之乱”爆发,参加永王李璘幕府。璘与肃宗争帝位失败,株连入狱浔阳。次年, 流放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上元二年 (761年), 投靠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宝应元年 (762年),诏命白为左拾遗,但他已病重垂危。是年冬,病卒于当涂。改葬当涂东南30里的青山。白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瑰丽清新,题材丰富多彩。杜甫称其“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今存诗作990余首, 收入《李太白全集》。

☚ 牛仙客   辛云京 ☛
李白

李白701—762

唐著名诗人。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10岁通诗书。客任城(今济宁市),与孔巢父诸人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至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白亦至长安。贺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玄宗召之,供奉翰林,甚见爱重。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帝数欲用白,为力士所谗而止。后恳还山,浮游四方。安禄山反,永王李璘辟为府僚佐。璘败,白连坐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诏长流夜郎。遇赦还浔阳,又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辟为参谋,未几辞去,依从叔当塗令李阳冰,相传他醉欲捕水中月,因溺死。白著有《草堂集》20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李白35岁之后,寓居任城,此后10几年间,虽其长期外游,但家一直在此。山东成为他第二故乡。他写有“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答汶上翁》)以及“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等诗句。以及《东鲁门泛舟》《游泰山》等诗篇。表达他对山东的深厚感情。

☚ 杏花庄   李邴 ☛

李白701~762Li Bai

famous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one of the most eminent poets,also called the fairy of poetry and Master of Green Lotus. Works: Bring on the Drink,The Hall of the Light,The Way to Shu Is Hard,In Heaven,Distantly Parting,etc.

李白701—762

唐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隋末其先代因罪徙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青莲乡(今属四川江油)。少时爱好剑术,轻财任侠,善作诗赋。二十岁起,满怀壮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天宝初,贺知章和道士吴筠推荐,召赴长安,供奉翰林,玄宗甚见爱重。因蔑视权贵,遭谗去职。后在洛阳与杜甫相识,结成友谊。安史之乱至江州,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暮年生活,飘泊穷苦,卒于当涂。所作诗抒发感慨,寄托深远。诗篇中同情人民疾苦,蔑视权贵, 又描绘山河,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刊行有《李太白集》。

李白701—762

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甘肃秦安西北)人。出生于中亚碎叶城(苏联吉尔吉斯境内,唐属安西都护府)。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二十五岁时辞亲出蜀,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一带。天宝初,因道士吴筠推荐,玄宗召其到长安,供奉翰林。傲视权贵,侮弄高力士,得罪杨贵妃,遂被排斥、离开长安,再度漫游。在洛阳,与杜甫相识,后隐居庐山屏风叠。安史乱时,入永王李璘幕。永王叛乱失败,李白牵连入狱。先囚于浔阳(江西九江),后流放夜郎(贵州桐梓县)。乾元二年(759)至夜郎途中遇赦,东还浔阳。后来往于洞庭、金陵间。宝应元年(762)病死于族叔当涂县(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处。李白胸怀大志,欲“济苍生”、“安黎元”,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但一生却流离失意,贫困交迫。他个性豪放, “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他的作品敢于揭露和批判唐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腐朽和黑暗,对人民的疾苦也有所反映。他还充满激情地讴歌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沉热爱。他才华横溢,想象丰富,语言生动,诗风雄奇豪放,大多数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但有一些作品也有颓废放荡的消极因素。有《李太白全集》。 (参考图343、344)

李白

(唐·嗣聖十八年——寳應元年 701~762) 蜀之昌明(今四川江油縣)人,生于青蓮鄉。或曰山東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别號海上釣鰲客,又署酒仙翁。天才英特,志氣豪放,飄然有出塵之姿。頗喜縱横術,擊劍為任俠。放浪諸國,足迹遍天下。天寳 (724—755)初入長安,賀知章見其文,嘆為 “謫仙”,言于玄宗 (李隆基),供奉翰林院,甚見愛重,以詩、酒博名。後以坐 “永王 (李璘)之亂,”繫于潯陽獄,詔長流夜郎,會赦還江南。代宗(李豫)寳應元年(762),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于當涂。白為盛唐詩壇之大宗,所作詩高妙清逸,與杜甫并稱“李杜”。書法亦受稱譽,人謂其書法得張旭傳授。宋黄庭堅《山谷題跋》曰:“李白


李白書 (局部)


在開元、天寳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蓋所謂不煩繩削而自合者歟。”玄宗命白為宫中行樂詩,二人張朱絲闌于前,白取筆抒思,十篇立就,筆迹遒利,鳳跱龍拏,律度對屬,無不精絶。嘗作行書,有“乘興踏月西入酒家,不覺人物兩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畫尤飄逸,行筆不讓古人。趙德麟跋太白帖曰: “雖自九天分派,不與萬李同林。步處雷驚電繞,空余翰墨窺尋。”宣和御府藏有其行書:<太華峰>及 <乘興帖>;草書: <歲時文>、<咏酒詩>、<醉中帖>。傳稱書迹有<上陽臺書卷>等。其作品後人多有所輯,《分類補注李太白詩》二十五卷較詳。著有 《李太白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