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珣·南乡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珣·南乡子李珣 归路近,扣舷歌,采真珠处水风多。曲岸小桥山月过,烟深锁,豆蔻花垂千万朵。 此篇为《南乡子》第三首。词中“真珠”,即珍珠,生于水中蚌或珠母的贝壳内,可作贵重的装饰品,也可入药。广东、海南一带海边多产珍珠,老百姓有以采珠为业者。珍珠是美丽而宝贵的,采珠劳动是艰苦也是美好的,李珣《南乡子》组词中反复表现了这一题材。其十七云:“新月上,远烟开,惯随潮水采珠来。棹穿花过归溪口,沽春酒,小艇缆牵垂岸柳。”就是描写当地采珠者沿溪入海,逐退潮、乘月色去采集珍珠,临近拂晓摇船归来,缆系岸柳,沽酒解乏的劳动生活。此篇“归路近”云云,则是集中摹写采珠者“掉穿花过归溪口”的一个片断,虽没有直接描绘采珍珠的劳动场面,但字里行间饱含着对采珠劳动的赞美。词三句一转,前三句写人,后三句写景,前者畅快奔放,后者沉静蕴藉,两者有机地统一于一首之中,很好地反映了采珠者劳动归来时的愉快心境。 小船“咯吱、咯吱”地摇进,离家越来越近了,采珠者情不自禁地扣敲着船舷,有板有眼地放开喉咙唱起来,悠静的水面上,歌声分外响亮。“归路近”,是人物的内心判断,暗示船已驰过漫长的路程,句中含有劳动后的疲乏,更溢现近家时的喜悦。“扣舷歌”,是人物的行为,因喜而歌,抒发心意,快畅胸怀,得意而轻松。采珠者欢歌之余,又沉入方才劳动的回忆:“采真珠处水风多”。“水风多”指风势大,呼呼猛扑人面。突出“风多”乃暗示采珠处水面开阔。至于劳动的艰苦、收获的多少,回忆中没有明言,但从人物前面的心情中可以体会到。“水风多”的回忆,是由归程中拂面的微风触生的。前三句中,词人写歌声、写风声、写船行、写人物变化着的心情,用动态的、热闹的笔法,写出采珠者归来时的欢快、兴奋和悠然自得。接着三句,词人一反前文,脱开人物,换以静态的笔调写景物:夜,静悄悄,小船摇入溪口,歌声已止,只见曲曲的溪岸,小小的木桥,弯弯的山月,缓缓地从眼前移过;夜深雾浓,水烟深锁,烟雾中,时而看见岸上悬垂至水面的千万朵豆蔻花。除了一个“过”字可以看出船在行进外,画面简直是寂静无声。其实这还是继续写人物的愉快心情,因为这些景物是人物眼中的景物,是“有我之景”。人物兴奋过后沉静下来,随着船行默默地注视两岸夜景,虽寂无人声,但心情还是沉浸于喜悦之中。山迎日照,岸移桥近,烟抚花拂,似乎无一不是在欢迎采珠者的胜利归来。眼前的静态景物充满了感情,显得分外殷勤,美好而富有生机。在月色朦胧、花香幽浮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采珠者斜倚舟侧,闲览景色的惬意恬静神态。以景写人,以动衬静,暄闹之后回归于一片寂静,然而采珠者的喜悦之意不因无声而消失,反而显得愈来愈浓。王 李珣·南乡子李珣 兰棹举,水纹开,竞携藤笼采莲来。回塘深处遥相见,邀同宴,渌酒一卮红上面。 在软香媚语的花间词人中,李珣是位别具一格的作家。他的一些词清疏洒然,感情颇沈挚,内容也较开阔,前人推许“在《花间》可成一派而介立温、韦之间也。”不过,最为人们注目的,是他的十七首《南乡子》,写南方风物人情,“荔子轻红,恍榔深碧,猩啼暮雨,象渡瘴溪,更萦以艳情,为词家特开新采”(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陈廷焯以为:“语极本色,于唐人《竹枝》外,另辟一境矣。”(《闲情集》卷一) 此阕序列《南乡子》之二,写采莲姑娘的劳动生活,节奏轻松明快。“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水乡多植莲藕,采莲是水国女儿们劳动的主要内容。夏秋日子里,湖港深塘,枝叶茂盛的绿荷无边无际,姑娘们三五成群,荡桨泛舟乱入芙蓉浦,喜采莲子。荷叶绿,莲花红,姑娘们如勤快的蜜蜂出没其间,池塘深处不时飞出欢歌笑语。李似到过江南,江南水乡新奇而美好的生活,给这位蜀客印象深刻。此阕截取的就是他所见到的采莲女劳动生活的两个片断。词先以动态闯入视线:“兰棹举,水纹开”。一句写精巧的船桨高高挥起,一句写平静的水面荡开了波纹。一先一后,桨落水开,轻快利索,可以看到猛溅起的晶莹水珠、利箭似飞窜出的小船和小船犁开的水面浪花,未见人影而已感触到其手臂的力度和娴熟的船技。清汪汪的水面、兰桨、划船,一系列形象都散发着南国水乡的特有气息。随后,人物跃现眼帘:“竞携藤笼采莲来”,原来这是一群活泼好胜的采莲女,携带藤筐,正各划小船,你追我赶地采莲来。“竞”字引入众多的欢快女子的形象,传递出劳动场面的活泼热闹。三句词,节奏短促明快,人物形象充满生命活力,富有一种清新健康的劳动之美,是一般浅斟低唱的花间词中不易读到的。词写劳动,到“采莲来”便戛然收住,下面转入闲适的小憩片断,至于舟入莲丛之后的一系列场面:“登画船,泛清波,采莲时唱采莲歌”(《南乡子》之十三)、“沙月静,水烟轻,芰荷香里夜船行”(《南乡子》之七)等“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的情形,词人略去了。然而前三句飞动的笔势,和词句中留下的间歇,给读者创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启人神思飞扬。此阕转折甚妙,两个片断之间空白处,咫尺之幅,藏万里长江。接下“回塘”三句,写采莲女劳动之余的交往、休息。曲幽的莲塘深处,两舟遥遥相见,主人取酒热情相邀,被邀者也爽朗答允,划船而近,欢快碰杯。“渌酒一卮红上面”,采莲后的这一杯水酒,化解了劳动后的疲乏,增进了采莲姐妹的和睦情谊。“红上面”三字,此时无声胜有声,既表现了酒量浅浅的女儿娇态,又使我们仿佛身临其间,闻见她们戏谑的笑语和红扑而健康的憨容。后三句注重色彩,画面感很强:红面、绿酒,映衬鲜明,背后远景是:曲深的莲塘、碧清的水波、无边的绿荷、摇曳的红莲花,把采莲女的健康美丽烘托得格外动人。汤显祖赞叹:“这般染法,亦画家七十二色之景,上乘也。墨子当此,定无素丝之悲”(汤显祖评本《花间集》卷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