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渔《芙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渔《芙蕖》

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它美丽芬芳,姿质超群,在大自然千姿百态的花木中可谓得天独厚,因此不仅为人们所喜爱,而且博得无数骚人墨客的赞美。在传世的名篇佳作中,最为人传诵的散文要推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和李渔的这篇《芙蕖》。二者相隔数百年之久,却一脉相承,前后辉映;同时又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如果要在它们之间强分轩轾,那么可以说,在《爱莲说》独领风骚、后人难乎为继的情况下,李渔仍不惮以“芙蕖”为题写出传世妙文,其胆识和才力尤可钦佩,显示了作者的大家本色。

《爱莲说》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别具慧心地称莲花为“花之君子”。这一比喻以其形象贴切、寓意精深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莲花从此成为高洁品格和美好情操的象征。同为礼赞莲花,李渔的《芙蕖》不满足于因袭模仿,而是另辟蹊径,对芙蕖美的内涵和价值作了新的开拓。全篇以“可人”为线索,备述了芙蕖的可目、可鼻、可口、可用。

芙蕖最引人注目也最有价值的当属它美丽的外形,所以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先写它的“可目”。同花开只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的“群葩”相比,芙蕖具有生长期长的特点。作者详尽而有层次地描绘了芙蕖由初生到结实的不同形态,既准确再现了芙蕖各生长期的特征,又将《爱莲说》所勾勒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化为更加具体可感的形象,使芙蕖的外形美展现得更为充分。在作者笔下,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成花”,更是“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如此芙蕖,真可谓自夏徂秋,无时不美;叶、茎、花、蓬,无物不美了。

接下来,作者依次叙述了芙蕖的可鼻——“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可口——“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可用——连“霜中败叶”亦可“备经年裹物之用”。拥有这许多好处,芙蕖之“可人”自不言而喻。

本文与《爱莲说》不同的,还不止于对芙蕖穷形尽相的描绘和对其可人之处的详备说明,更有立意的不同。如果说《爱莲说》着意赞美的是莲花清高纯洁的品格,那么这篇《芙蕖》则着力歌颂了芙蕖的奉献精神。有益于人,便是作者所谓“可人”的主要内涵。从这一主旨出发,文中处处突出了芙蕖的为人之利。如说它“于花之未开”已使人“先享无穷逸致”;花开,“在人为应得之资”;花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其清香异馥,可使“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其果实,又有“可人之口”、“互芬齿颊”之妙。正因为如此,作者称其“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赞其“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言其“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诚非夸人或虚美,芙蕖的确当得此誉。

作者对芙蕖观察极细,相知极深,皆源于对芙蕖的热爱。文中屡称:“予夏季倚此为命者”;“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酷好一生”。强烈的真情实感既是他写作本文的动机,也是本文独具一格个性鲜明的重要原因。然而爱荷如此情深的作者,“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只能“凿斗大一池”,聊植数茎,“草菅其命”,这不能不使人在感叹他的一片痴心无所寄托的同时,也为他蹇塞困顿的身世遭遇而深深感叹。若说本文有什么言外之意的话,或许就在于此。

作品还显示出精湛的艺术技巧。文中,形神兼备的描写,详略有致的叙事,画龙点睛的议论,恰到好处的抒情,四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完全打破了说明文的一般格局和写法。再加上谨严的结构,精妙的语言,灵活的修辞,更使得文章生动活泼,文采斐然,焕发出隽永的艺术魅力。本篇之所以能在难以数计的同题作品中脱颖而出,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注〕倚此为命者:李渔《笠翁偶集·种植部》:“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蜡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下文“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亦本此。茂叔:宋周敦颐,字茂叔。菡萏(hàndàn憾旦):荷花的别称。病其漏:以池水渗漏为苦。


李渔《芙蕖》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李渔《芙蕖》

李渔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芙蕖》是明末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的小品文,收在《李笠翁一家言·闲情偶寄》的“种植部”。全文原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交代芙蕖属草本科植物,表达了自己对芙蕖的酷爱之情;第三部分抒写自己因家贫而不能大量种植的慨叹;此处所节选的是第二部分,具体说明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

李渔曾说:“渔自解觅梨枣以来,谬以作者自许。鸿文大篇非吾敢道,若诗歌词曲及稗官野史实有微长,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当世耳目为我一新。”(《与陈学山少宰书》)李渔的主要成就并不在小品文上,但从这篇弃头舍尾俨然成了说明文的《芙蕖》,我们的确可以感到其意新,语新,构思新,领略到作者状物写意的高超技艺。

芙蕖又称荷花、莲花、芙蓉、菡萏。荷花第一次在文学中出现是《诗·陈风》:“彼泽之陂,有蒲菡萏。”后来屈原把它当作纯洁脱俗的象征加以讴歌;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于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抓住芙蕖的特征托物寄情,立意深远,文字也精悍隽永,读之使人回味无尽。可惜的是以后的文人墨客一直囿于此说,而且过份把芙蕖抽象化、神秘化,成了士大夫文人们孤傲超凡的偶像,具体可感的芙蕖渐渐被人们遗忘了。深受“公安三袁”文艺思想影响的李渔力求反传统而独行,脱出窠臼,将芙蕖还俗,写出了具体的可赏可用的世俗的芙蕖。文中以芙蕖的“可人”为中心,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进行分述,而又尤以可目为重。作者用笔轻捷,行文如流水,道尽芙蕖体态之美,说尽芙蕖适用之处。在这里,芙蕖的美不再是孤芳自赏,遗世超尘,而恰恰在于“可人”,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美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可感、可知的,这不能不说是李渔美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规定自己的写作宗旨是“规正风俗”,认为“能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他一反传统的呆板的古文,写出了《芙蕖》这样清新、活泼、平朴自然的小品。

文章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起,开门见山,立即导入描写和议论中心,笔法简洁而明快。

接下来“群葩当令时”直至“又备经年裹物之用”,四个小节,分述芙蕖之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又以“可人”一而贯之,有如一根红线串起四枚闪烁的珍珠。因其清香可以感受,莲实与藕可触可食,而形态之美最难把握,所以作者于“可目”之处用墨最浓,刻镂最细,文章因而显得有重有轻,有密有疏,虚实相间,匀称协调。

文末作者写道:“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总结全文,点明了题旨。

这样,全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层次清晰明了。而在这严谨匀称之中,作者又展水兴波、峰回路转,使得文章既富于变化又清新有味。

在仅仅三段六小节的短文中,第一段作者用了说明的方法,第二段用了叙述和描写的方法,第三段则用了议论的方法。就第二段的四个小节进行分析,作者写芙蕖之“可目”,主要是在同群葩对照中说明,是通过描写芙蕖自身各个时期不同姿态的美显现出来的;而写芙蕖之“可鼻”、“可口”及“裹物之用”则直接叙述。在直叙中又跌宕起伏,如说“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忽又一转“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别开一境,令人击几喝采。在说明“可目”时,作者先叙事实后加以总括:“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而在谈“可鼻”、“可口”时,则先提出观点后条分缕析,笔法多变,鲜明动人。如果我们将观照的镜头缩小到只对准芙蕖之“可目”一节,我们很快会发现在这极其短程的水流上也激涌着无数的波纹与浪花。作者先将芙蕖与鲜葩的可观期进行对比,突出群葩花开前后“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而“芙蕖则不然”。为了说明芙蕖的优越,作者从荷钱之“点缀绿波”,“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写到“菡萏成花,娇姿欲滴”,“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又勾画出芙蕖“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的神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有稚嫩无瑕之美,成年娇姿之美,老残犹有风韵之美,动态的美,静态的美,真可谓尽其情致,美不胜收。

《芙蕖》在语言上也与正统古文相殊,显得平朴自然,“自成一家”。李渔主意吸取前人之长,有所承继,亦有所创造。文中骈散结合,使用了不少对偶句。如“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等。这些对偶句明白通俗,铿锵和韵,富有整齐美。另一方面作者使用了一些通俗的口语,如“避暑”、“纳凉”等,尽管平朴通俗,却因用在佳处使文章语言显得亲切自然。

《芙蕖》一文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结构谨严而富于变化,语言生动活泼,全文清新而有韵味,可谓开了说明文的新生面。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