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好古《江城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好古《江城子》

李好古《江城子》李好古

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释 ①洗岸:波涛拍击堤岸。骨如霜:形容岸边岩石被江水冲洗得发白,色似秋霜。②底事:何事。③谩:徒然。④伏中行:降服中行。伏,使屈服。中行:汉文帝时宦官中行说,降于匈奴,为汉患。⑤馘(guó):古代战争割取所杀敌人或俘虏的左耳,用以计数(报功)。这里有杀戮的意思。名王:古代少数民族声名显赫的王,这里指金朝统治者。⑥沙场:战场。⑦击楫中流:《晋书《祖逖传》载,祖逖统兵北伐时,渡江至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这里表示抗金的决心。⑧治安:指汉贾谊的《治安策》,内容是评议时政。双阙: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这里代指朝廷。⑨维扬:扬州的别称。《书《禹贡》:“淮海惟扬州。”“惟”,通“维”,后截取二字以为名。

幽居乐事图(之一) 【明】 陆治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宋室南渡后,扬州成为宋金对垒前线,多次交火于此,致使这座繁华商都残破不堪,此词便是作者过扬州的感慨之作。上阕起笔写景,由景生情,抒发兴亡之叹;下阕追忆少年豪情壮志,意欲击楫中流,恢复中原,然而不过空留惆怅。

将写景与抒情、伤今与怀古结合起来,本是南宋词人过扬州作感慨之词常用的方法。然而,李好古的这首词并不着力渲染扬州残破的败景,而重在表现自己保家卫国的责任,立意高人一等。词中写景,只有寥寥数句,“沙”“草”“天”“路”这些原本常见又单调的景物,用“平”“浅”“长”“茫茫”加以修饰,勾画了一幅凄清又荒凉的图景,扬州战败后的残破景象,立即跃然眼前。“茫茫”是景语也是心语,词人空空惆怅的心情宛然可见。接下来的两句写“涛声”,看似激壮且和词人“茫茫”心绪不相干,实则暗示了词人度过的不眠之夜,听涛动情,正是词人寓情于景的真意所在。有了前面恰如其分的景语铺垫,词人后面的抒情就显得充沛而真切。可是,词人并不是在这里空发“千古兴亡”的感慨,而是回想起少年时自己的豪情壮志——想要降服奸逆、杀掉金兵首领,词人誓意抗金的决心至老不渝,仅仅是因为自己不能“馘名王。扫沙场”吗?这里,词人在阐发个人保家卫国的责任心时,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把扬州破败的原因归结于“欲上治安双阙远”,借用汉贾谊的《治安策》之意,隐喻正是朝廷统治者闭目塞听,不纳忠言,才导致接连的失败。此中的尖锐批判精神,把本词的立意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更加显出了词人脱世骇俗的思想。

寓情于景,情非同一般;古今结合,借古意在讽今,是本词的最大特色。词尾点明是过扬州所作,照应开篇五句写景,中间则集中包蕴了作者的感慨,结构上与众不同,自是词人的精当安置。(龚远会)

集评 清《丁丙:“《八声甘州》《江城子》等阕,雄声状态仿佛稼轩,所逊者生辣耳。”(《善本书室藏书志》卷四〇)

链接 宋为辽夏发哀。宋时,辽国、夏国国君、国母死,即遣使告哀于宋。使至,有司择日设幕殿于禁中,俟太常卿奏请,皇帝即素服向其国而哭,五举音而止。皇帝未释素服,告哀使朝见,礼毕,朝廷或赠赐茶药及传旨慰问。辍朝数日,京师及沿边州郡又禁乐数日。命近臣赴驿厅慰问使者,皆公服、黑带。另派遣专使赴其国祭奠吊慰。


唐宋词之李好古《江城子》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李好古《江城子》

《江城子》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释】 ①伏中行:即降服中行说。中行说乃汉文帝时宦者,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馘(guo):古代战争中杀敌后割取敌人的左耳用以计功。②击楫中流:典出《晋书·祖逖传》:祖逖北伐,于中流击揖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③治安:汉代贾谊曾上《治安策》以评议时政。双阙:指代朝廷。维扬:即扬州。

【译文】 平沙荡荡,浅草茸茸,无限伸展与天齐长。历史前进的道路一片迷茫,充满了更替与兴亡。昨夜江涛澎湃响,淘沙洗岸露出枯骨如白霜。千古英雄今何在?令人徒自感伤,无限悲凉。

曾记少年时光,有志降服敌国,斩杀名王,扫荡沙场。曾记中流击楫,誓欲恢复,慷慨激昂,泪洒衣裳。欲献《治安策》,可叹庙堂高难上,杳杳无路空怅望,看取离舟过维扬。

【总案】 此词写词人“过维扬”之所见所感。宋室南渡后,金兵曾多次攻入扬州,破坏惨重,触目惊心,正如姜夔所描绘的那样:“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所以南宋词人过其地者无不留下感怀之作。与这些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李氏此词不去着力渲染敌兵劫后的残破,亦未发出哀怨无奈的叹惜,而把重心放在自己保家卫国的责任上,其立意之高,已超出同类作品。此外,词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扫沙场”的原因,归结为“欲上治安双阙远”即统治者不纳忠言,这种尖锐的态度与批判精神,也是同类作品中少有的。在写法上,写景与抒情结合,寥寥数句景语,便铺展出维扬劫后的荒凉,以映衬词人的惆怅悲伤之情,而伤今与怀旧的对比,则将词人因国事而生的忧愁推向了极其深广的境界。


唐宋词之李好古《江城子》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李好古《江城子》

《江城子》

从来难剪是离愁。这些愁,几时休?才趁风樯,千里到扬州。见说苍茫云海外,天杳杳,水悠悠。男儿三十敝貂裘。强追游,梦魂羞。可解筹边,谈笑觅封侯。休傍塞垣酾酒去,伤望眼,怕层楼。

【注释】 ①“从来”句:化用李煜《相见欢》词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②风樯(qiang):乘风扬帆的船。③敝貂裘:即貂裘破烂。用战国时苏秦游说诸侯,用尽黄金,穿破貂裘而无人赏识的典故。暗寓功名无就,怀才不遇之感慨。④强(qiang) :勉强。追游:指古代文人为求取功名而追随达官贵人并参与游宴一类的活动。⑤筹边:指谋划边塞军事事宜。⑥酾(shi又读shai):滤酒;斟酒。

【译文】 自古至今,剪不断的是离愁。愁悠悠,天长地久何时 才趁风帆疾驰,一日千里到扬州。又听说,苍茫云海之外,长天无际杳杳,江水东去悠悠。

男儿三十无成就,已尽黄金敝貂裘。强颜事追游,黯然梦魂羞。何以不解从军谋划边关事,谈笑声中觅封侯?且去斟美酒,莫上边塞楼,为怕楼上抬望眼,伤心双泪流。

【总案】 此词抒愁苦感伤之情。这“愁”词人名之曰“离愁”,感叹它剪不断,寻问它何时休,并把自己的一颗“愁心”载之风樯,千里迢迢地去游访扬州,去探想苍茫云海之外的去处,可见这“离愁”绝非一般的男女相思离别之愁,而是一种很深广的去国怀乡之愁。至于词人的感伤,不仅是为而立之年功业无成青春虚度而生,而且是为山河破碎有心恢复却无路请缨而发。全词直抒胸臆,感情哀婉沉郁。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6: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