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李商隐

其一

暂凭樽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诗人的咏物诗数量多,题材广,其中仅咏柳诗就有15首。虽均为咏柳,然主旨各不同。此为长亭送别而写。清冯浩曰: “为艳体伤别之作。” (《玉溪生诗集笺注》)

首句,写离人在长亭内饯别。“暂凭”二字下得好,言明离别之际愁苦难耐,要全消之决不可能,只能是“暂”时忘却而已。

次句,是双关语,一方面以“愁眉”、“细腰”指柳,呼应诗题。“莫损”二字,反扣诗题“折”字,表达了不要折柳之意,这在行文上是一个反跌,使情思稍松,为下联正面叙写题意起了跌宕的作用。另一方面,“愁眉细腰”喻女子伤别柔弱之态,“莫损”是行者对女子的劝慰。

第三句,在文意上与上句是一大转折,直言别的愁苦:人世间除死之外,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伤别。此直抒胸臆,然言之真切深刻,有强烈的美感效果。

结句,讲人生之苦惟有离别,故春风怎会吝惜柳条不让人攀折送给离人呢?既紧扣题意“折杨柳”三字,与“莫损”反其意而言之,在跌宕中完成题旨。

传统咏物诗多托物言志,或寓理于物,而诗人此咏物诗多感情的兴发,极饶情韵,故清人张采田曰: “惊心动魄,真千古之名篇。” (《李义山诗辨正》)

其二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这首诗题旨是“休尽折”,与第一首情调之悲大异,而是高亢起来。首联,对杨柳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杨柳枝条婀娜多姿,万绪千条在晨曦中迎着朝霞晓雾,傍晚时送走夕阳暮烟,她含情脉脉,依依不舍,此将杨柳拟人化了,“含”、“惹”极写杨柳多情,后面又加上“依依”二字,在“依依”叠词前又加上一个“每”字,如此细密精致的用词,就将杨柳的多情写尽写足。“拂”字亦下得好,将杨柳枝叶的妩媚、多情形象地描绘出来。这两句都落在“依依”多情的意象上,是诗眼。故而引出尾联,“尽折”二字,从词面上无法看到依依之姿;从内涵上看,正因其依依多情,不仅能送走行人,而且可以迎来归客。正如清人屈复所说: “送迎俱是有情,故休尽折。” (《玉溪生诗意》)此首情致缠绵而乐观,与第一首多情而悲观不同。第一首在几次转折之后,落在一个“折”字上;第二首在细致描摹之后,落在一个“留”字上,故清人纪昀说此首: “情致自深,翻题殊妙。” (《玉溪生诗说》)

此二首在章法、情思上均奇妙。章法上,是联章体,均从“折”字生息,但落点不同,一首是“折”,二首落在“留”上。从文来看针锋相对,腾挪变化;从情来看绝处逢生,曲折深刻。在情思上,第一首是传统的“折柳送别”,第二首突破传统构思,将“柳”的多情更深一层表现。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 诗词绝句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李商隐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折柳赠别,是相沿已久的习俗。《三辅黄图·桥》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两首内容联贯的联章体七绝,就是借歌咏“折杨柳”来抒写深挚的别情的。诗中的杨柳,既是送行的女子依依惜别之情的象征,又是这位多情女子的化身。详审诗题与两诗口吻,诗人自己未必属于离别的一方,可能是在离亭上看到情侣依依惜别、折柳相送的情景有感而作。

第一首前两句写离亭饯别情景,从反面切题。说暂且凭借杯酒来排遣愁绪吧,且莫因为伤别而折损了杨柳。无憀,是形容精神上无所依托之状,写离席黯然魂销、嘿然相对情景相当真切;说“暂凭”,便含有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苦闷情调。第二句的“损”字和“愁眉细腰”都是含义双关的。柳叶细长如美人修眉,柳枝袅娜如美人细腰,“愁眉细腰”既切杨柳枝叶,又巧妙关合送行的女子。全句既是对柳的爱惜,又是对伤别女子的深情体贴,劝慰她不要因为离别而憔悴,瘦损了长眉与细腰。

第三句突作转折。“人世死前唯有别”,是饱含深刻而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抒情性议论,评家誉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指的正是这一高度概括而又强烈抒情的诗句所具有的悲剧力量,以及它给读者所带来的心灵震撼。第四句就势翻转作结。柳丝在春风中摇曳荡漾,似乎春风对它特别怜爱。但别离既如此可悲,春风又怎能因为爱惜柳枝而不让离人攀折它的长条呢?前面说“莫损”,是出于对柳的爱惜;这里说“争(怎)惜”,则是出于对别离之苦的深刻体验。由于把别离上升到人生悲剧的高度,结论自然与前面相反了。在这种“死前”最痛苦的人生悲剧面前,“柳”又何辞眉愁腰瘦不为此奉献出美好的一切呢?体验的深化带来了诗意的升华、境界的提高和结构的转折,诗的抒情气氛也在转折翻进中更浓烈了。

第二首前两句又转笔写离亭杨柳在烟霭落晖中随风丝丝飘拂的情景。不说杨柳为烟笼雾罩,而说“含”烟“惹”雾,不仅生动地展示出它的美好意态风姿,而且渲染了它的缱绻多情;“拂落晖”的“拂”字更传神地表现了它的轻柔亲切的情态。这是写柳,又是暗写女子依依惜别的深情。“万绪千条”,正不妨看作她万千思绪的象征。两句景、情、柳、人交融无间,浑为一体。

三、四句从“依依”生出,是诗人对行人的叮嘱。柳既如此缱绻多情,依依惜别,那么何不告诉伤离的行人,只用一半来依依相送,留下另一半迎接异日归来呢。从来折柳,都是用来送行赠别,这里忽发奇想,以为既可相送,亦自可迎归。由于诗人摄取了柳的魂魄——多情,故虽奇思妙想,却自然合理。这一结,突破了折柳伤离的传统,创造了具有明朗清新气息的新意境。离别的泪水还来不及拭去,心就在憧憬着重逢的欢愉,展望着折柳迎归的情景。诗人在大中三年(849)冬赴徐州幕前告别妻子,写了《对雪二首》。诗中将雪比作多情纯洁的爱人,篇末说:“龙山万里无多远,留待行人二月归。”与本篇同一机杼。可以看出“半留相送半迎归”的美好愿望是在深切的生活体验基础上产生的。

作为联章体七绝,这两首诗从纵的抒情线索上,都紧紧围绕题内“折”字生意,翻腾转折,新境迭现。先是因同情柳的眉愁腰瘦而希望不要折损;然后又因对别离之苦的深刻体验而翻出不得不折;第二首又因柳的缱绻多情,由不得不折转出“休尽折”。通过层层转折,感情由爱怜体贴转向沉痛感伤,又由沉痛感伤转向明朗乐观,不但写足了别离的痛苦,也写足了“柳”的缱绻多情。两章宛转相生,缠绵有致。从横的方面,以咏柳为主体,而将离亭送别之景、之情、之人全部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人物不分的浑融之境。在纵、横两个方面构思如此精妙而富于变化的联章绝句,是不多见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