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公朴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李公朴1902—1946原籍江苏常州,生于江苏镇江。 李公朴1902—1946爱国民主人士。江苏常州人。1924年进上海沪江大学读书,1926年到广东参加北伐。1928年留学美国。1932年参与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1934年与艾思奇等创办《读书生活》半月刊。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1936年5月,被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11月,同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是为“七君子”之狱。“七七”事变后获释。抗战期间,曾任山西民族革命战争战地动员委员会宣传部长。和沈钧儒在武汉创办《全民》周刊。1938年11月访问延安,率领抗战建国教学团到晋察冀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工作。1940年写成《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出版。同年底由解放区到重庆,后迁居昆明,创办北门书屋和北门出版社,开展争民主、反独裁运动。1944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45年被选为中央委员。1946年2月,在重庆较场口召开庆祝政协会议成功的大会上被国民党特务殴伤。同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李公朴
李公朴
李公朴 李公朴1900—1946原籍江苏扬州,生于镇江。九一八事变后,致力于抗日救亡运动和群众文化教育工作。1936年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即“救国会”),被推为负责人之一。同年十一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位著名爱国领袖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抗战开始时获释。1938年秋,赴延安进行考察,深入华北敌后。写成了长篇报告《华北敌后——晋察冀》(1940年9月,山西太行文化出版社)一书,介绍了这一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运等各方面的情况。他把这一革命根据地作为新中国的“雏型”,寄托着他的希望。作品“务求存真存实”(《后记》),材料丰富、具体,在当时起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1945年在昆明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积极参加争民主、反独裁的爱国斗争。1946年7月11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 李广田 李长之 ☛ 李公朴 李公朴1900—1946Li Gongpu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省民盟支部负责人之一。原名李永祥,号晋祥,后改名为公朴,意即“大众的仆人”。江苏常州人。幼年因家境贫寒,在商店当过学徒。后由其兄帮助,就读于光华大学附中及沪江大学。五四运动时,参加过抵制日货运动。北伐时期,他投笔从戎,由上海到广东参加北伐军。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愤然离开军队。1928年出国赴美留学。回国后,创办《读书生活》刊物。因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从事抗日救亡宣传,与沈钧儒、邹韬奋等于1936年11月同时被捕。抗日战争爆发后才被释放出狱。出狱后,在上海创办《全民周刊》,后到武汉与邹韬奋合办《全民抗战》三日刊, 宣传动员全民进行抗战, 并根据周恩来的意见组织民众动员委员会, 任宣传部长、全民通讯社社长。不久, 应阎锡山的邀请,到山西主办民族革命大学。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去延安。在共产党的支持下, 组织抗战教学团到晋察冀边区考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由北方抗日前线转到西南大后方的昆明。1942年夏,在昆明创办北门书屋、北门出版社, 出版进步书籍。1944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云南支部, 为该支部执行委员。抗战期间著有:《怎样争取胜利》、《抗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走上胜利之路的山西》、《华北敌后——晋、察、冀》等等。抗战胜利后,积极从事反内战、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 张澜 闻一多 ☛ 李公朴1902—1946爱国民主人士,原籍江苏武进,生于常州。1945年任民盟中央委员兼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李公朴 李公朴1902—1946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原籍江苏扬州,生于镇江。1924年进入上海沪江大学学习。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参加了“五卅”爱国运动,在上海学联任工人科长。1926年在广东参加北伐军政治工作。1927年创办“全球通讯社”。1928年赴美国留学,在雷德大学政治系学习,为上海《生活》周刊撰稿。1930年回国后,在上海与史量才合作,推广大众文化普及工作,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业余补习学校。1935年5月与他人合作,组织读书生活社,出版《读书生活》杂志,次年又成立读书生活出版社。在此期间,积极参加组织上海的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5月,被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负责人之一。此年11月23日,与沈钧儒等六人被国民党当局逮捕,为著名救国会七君子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经中国共产党及全国人民的营救,于1937年7月获释。此年12月,在武汉与沈钧儒等人一起创办《全民》周刊,建立全民通讯社总社,进行抗日救国宣传。1938年冬赴延安,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此后又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考察,写了通讯集《华北敌后——晋察冀》,向国统区人民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斗争。1944年,在昆明创办北门出版社,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次后并被选为民盟中央执委,积极参加组织大后方的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政策。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 ☚ 劳工周刊 李次山 ☛ 李公朴1902—1946原名永祥,号晋祥;后改名公朴,号仆如。江苏常州人。早年当学徒、店员。1924年入沪江大学。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北伐开始后,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愤然离开军队。1928年8月赴美留学。1930年夏毕业后在美和欧洲考察,同年冬回国到上海。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致力于抗日救亡工作。先后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 《读书生活》半月刊。曾任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执行委员、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常委务员。是1936年11月“七君子事件”的“七君子”之一。1937年7月底出狱后,继续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曾和沈钧儒创办《全民》周刊,后和邹韬奋主编的《抗战》三日刊合并为《全民抗战》周刊。还曾任民族革命大学副校长。1939年曾率抗战建国教学团考察晋察冀边区,写出《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1941年在昆明出版《青年周刊》,创办北门书屋。1944年11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和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任副校长兼教务长。1946年2月10日主持召开了庆祝政协会议成功大会。在国民党制造“较场口事件”中受伤住院。1946年5月回到昆明,不顾国民党特务恐吓威胁,坚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7月11日在昆明街上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