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伯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伯黍

李伯黍(1914— ) 张德龙主编 上海高等教育系统教授录第69页

李伯黍

李伯黍1914—Liboshu

中国现代心理学家, 专长德育心理学和西方现代心理学史论。家境贫寒, 自幼在家耕作。1929年考入无锡师范,毕业后当小学教师多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内地考入国立师范学院教育系,毕业后留任助教。后辗转至复旦大学教育系、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任教。上海解放后,在上海师专任职,现兼任上海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心理研究会理事等多种职务。李伯黍于60年代首先在我国从事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工作,曾在《心理学报》发表了研究报告。70年代, 同助手一起围绕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在国内15~18个地区开展了全国性的协作研究。研究范围已经涉及的有:
❶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其中包括儿童对行为原因和后果的道德判断,对动机意向和财物损坏、财物损坏和人身伤害的道德判断,对成人惩罚和行为性质的道德判断等研究;
❷儿童的道德观念,其中包括儿童的公有观念、公正观念、集体观念、惩罚观念等的发展研究;
❸影响儿童道德判断的外部因素, 其中包括短期道德训练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等研究。与此同时,还发表了一系列论述和评价西方道德认识发展学派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近年来,他还从事心理学教材的编写工作。曾与伍棠棣主编了高师公共课《心理学》,为我国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学提供了第一本教材。1978年起参加了高觉敷主编的《西方近代心理学史》教材的编写工作。此书编成后,他又担任高觉敷于1983年开始主编的《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 的第一副主编。
主要论文有:《少年儿童道德行为动机特征的心理分析》(《心理学报》1964)、《国内18个地区5—11岁儿童道德发展调查》(《心理科学通讯》,1984)、《道德发展认知研究的几个问题》(《上海师院学报》,1984)、《小学儿童集体观念发展研究》 (《心理科学通讯》,1985)等。

☚ 丁祖荫   英海尔德 ☛
李伯黍

李伯黍1914—2010

中国心理学家。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毕业于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育系。曾在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任教。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心理科学通讯》及其后更名为《心理科学》的副主编。长于心理学史、德育心理领域的研究。主要编著有《心理学》(与伍棠棣、吴福元合编,1982年)、《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副主编,1987年)、《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1999年)、《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与燕国材合编,2001年),译著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著,与陈欣银合译,1989年)、《心理学词典》(美国雷伯(Authur S. Reber, 1940— )编,与杨尔衢、孙名之等合译,1996年)。

☚ 吴江霖   杨清 ☛
0000161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7: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