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之仪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共1首 (词)宋· 天堑休论险。尽远目、与天俱占。 山水敛。称霜晴披览。 正风静云闲、平潋滟。想见高吟名不滥。 频扣槛。杳杳落、沙鸥数点。 共1首 (一作不见/如梦令,作者:沈蔚) (词)宋· 回首芜城旧苑。 还是翠深红浅(一作还是绿深红浅)。 春意已无多,斜日满帘飞燕。 不见。 不见。 门掩落花庭院(一作花上雨来风转)。 共1首 (词)宋· 清溪咽。 霜风洗出山头月。 山头月。 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 凌歊望断音尘绝。 音尘绝。 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共1首 (词)宋· 雪初销,斗觉寒将变。 已报梅梢暖。 日边霜外,迤逦枝条自柔软。 嫩苞匀点缀,绿萼轻裁剪。 隐深心,未许清香散。 渐融和,开欲遍。 密处疑无间。 天然标韵,不与群花斗深浅。 夕阳波似动,曲水风犹懒。 最销魂,弄影无人见。 共1首 (词)宋· 霜压晓,月收阴。 斗寒深。 看尽烛花金鸭冷,捲残衾。 卯酒从谁细酌,馀香无计重寻。 空把夜来相见梦,写文琴。 共1首 (词)宋· 晚来轻拂,游云尽卷,霁色寒相射。 银潢半掩,秋毫欲数,分明不夜。 玉琯传声,羽衣催舞,此欢难借。 凛清辉,但觉圆光罩影,冰壶莹、真无价。 闻道水晶宫殿,蕙炉薰、珠帘高挂。 琼枝半倚,瑶觞更劝,莺娇燕姹。 目断魂飞,翠萦红绕,空吟小砑。 想归来醉里,鸾篦凤朵,倩何人卸。 共1首 (词)宋· 洗尽秋容天似莹。 星稀月淡人初静。 策杖萦纡寻远径。 披昏暝。 堤边犊母闲相并。 遥想去舟魂欲凝。 一番佳思从谁咏。 憔悴归来如独醒。 知何境。 沉沉但觉烟村迥。 共1首 (词)宋· 坐久灯花开尽,暗惊风叶,初报霜寒。 冉冉年华催暮,颜色非丹。 搅回肠、蛩吟似织,留恨意、月彩如摊。 惨无欢。 篆烟萦素,空转雕盘。 何难。 别来几日,信沈鱼鸟,情满关山。 耳边依约,常记巧语绵蛮。 聚愁窠、蜂房未密,倾泪眼、海水犹悭。 奄更阑,渐移银汉,低泛帘颜。 共1首 (词)宋· 梦断难寻,酒醒犹困,那堪春暮。 香阁深沈,红窗翠暗,莫羡颠狂絮。 绿满当时携手路,懒见同欢处。 何时却得,低帏昵枕,尽诉情千缕。 共1首 (词)宋·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 花径款馀红,风沼萦新皱。 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 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 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 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 天不老,人未偶。 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共1首 (词)宋· 朱唇玉羽下蓬莱。 佳时近早梅。 惜花情味久安排。 枝头开未开。 魂欲断,恨难裁。 香心休见猜。 果知何逊是仙才。 何妨入梦来。 共2首 (词)宋· 春风似有灯前约,先报佳期。 点缀相宜。 天气犹寒蝶未知。 嫩黄染就蜂须巧,香压团枝。 淡注仙衣。 方士临门未起时。 (词)宋· 相逢未几还相别,此恨难同。 细雨濛濛,一片离愁醉眼中。 明朝去路云霄外,欲见无从。 满袂仙风,空托双凫作信鸿。 共2首 (词)宋· 一到江南,三逢此夜,举头羞见婵娟。 黯然怀抱,特地遣谁宽。 分外清光泼眼,迷滉漾、无计拘拦。 天如洗,星河尽掩,全胜异时看。 佳人,还忆否,年时此际,相见方难。 谩红绫偷寄,孤被添寒。 何事佳期再睹,翻怅望、重叠关山。 归来呵,休教独自,肠断对团圆。 (词)宋· 花陌千条,珠帘十里,梦中还是扬州。 月斜河汉,曾记醉歌楼。 谁赋红绫小砑,因飞絮、天与风流。 春常在,仙源路隔,空自泛渔舟。 新秋。 初雨过,龙团细碾,雪乳浮瓯。 问殷勤何处,特地相留。 应念长门赋罢,消渴甚、无物堪酬。 情无尽,金扉玉榜,何日许重游。 共2首 (词)宋· 青梅又是花时节。粉墙闲把青梅折。 玉镫偶逢君。春情如乱云。 藕丝牵不断。谁信朱颜换。 莫厌十分斟。酒深情更深。 (词)宋· 五云深处蓬山杳。寒轻雾重银蟾小。 枕上挹馀香。春风归路长。 雁来书不到。人静重门悄。 一阵落花风。云山千万重。 共2首 (词)宋· 点缀叶间如绣。 开傍小春时候。 莫把幽兰容易比,都占尽、人间秀。 信是眼前稀有。 消得千钟美酒。 只有些儿堪恨处,管不似、人长久。 (词)宋· 休把身心撋就。 著便醉人如酒。 富贵功名虽有味,毕竟因谁守。 看取刀头切藕。 厚薄都随他手。 趁取日中归去好,□莫待、黄昏后。 共2首 (词)宋· 风清月莹,天然标韵,自是闺房之秀。 情多无那不能禁,常是为、而今时候。 绿云低拢,红潮微上,画幕梅寒初透。 一般偏更恼人深,时更把、眉儿轻皱。 (词)宋· 宿云收尽,纤尘不警,万里银河低挂。 清冥风露不胜寒,无计学、双鸾并驾。 玉徽声断,宝钗香远,空赋红绫小砑。 庾郎知有几多愁,怎奈向、月明今夜。 共3首 (词)宋· 上尽玉梯云,还见一番佳节。 惆怅旧时行处,把青青轻折。 倚阑人醉欲黄昏,飞鸟望中灭。 天面碧琉璃上,印弯弯新月。 (词)宋· 相见两无言,愁恨又还千叠。 别有恼人深处,在懵腾双睫。 七弦虽妙不须弹,惟愿醉香颊。 只恐近来情绪,似风前秋叶。 (词)宋· 春到雨初晴,正是小楼时节。 柳眼向人微笑,傍阑干堪折。 暮山浓淡锁烟霏,梅杏半明灭。 玉斝莫辞沈醉,待归时斜月。 共3首 (词)宋· 阑干拍遍等新红,酒频中,恨匆匆。 投得花开,还报夜来风。 惆怅春光留不住,又何似,莫相逢。 月窗何处想归鸿,与谁同? 意千重。 婉思柔情,一旦总成空。 彷佛么弦犹在耳,应为我,首如蓬。 (词)宋· 恼人天气雪消时。 落梅飞。 日初迟。 小阁幽窗,时节听黄鹂。 新洗头来娇困甚,才试著,夹罗衣。 棠梨花拂淡燕脂。 翠云欹。 敛双眉。 月浅星深,天淡玉绳低。 不道有人肠断也,浑不语,醉如痴。 (词)宋· 今宵莫惜醉颜红,十分中,且从容。 须信欢情,回首似旋风。 流落天涯头白也,难得是,再相逢。 十年南北感征鸿,恨应同,苦重重。 休把愁怀,容易便书空。 只有琴樽堪寄老,除此外,尽蒿蓬。 共3首 (词)宋· 昨夜十分霜重,晓来千里书传。 吴山秀处洞庭边。 不夜星垂初遍。 好事寄来禅侣,多情将送琴仙。 为怜佳果称婵娟。 一笑聊回媚眼。 (词)宋· 醉透香浓斗帐,灯深月浅回廊。 当时背面两伥伥,何况临风怀想。 舞柳经春祗瘦,游丝到地能长。 鸳鸯半调已无肠,忍把么弦再上。 (词)宋· 念念欲归未得,迢迢此去何求。 都缘一点在心头,忘了霜朝雪后。 要见有时有梦,相思无处无愁。 小窗若得再绸缪,应记如今时候。 共5首 (词)宋· 堤长春晚。冉冉浑如云外见。 欲语无门。略许莺声隔岸闻。 锦屏绣幌。犹待归来留一饷。 何事迟迟。直恐游丝惹住伊。 (词)宋· 揉花摧柳,一夜阴风几破牖。 平晓无云,依旧光明一片春。 掀衣起走,欲助喜欢须是酒。 惆怅空樽,拟就王孙借十分。 (词)宋· 序:莹中词云:结庐人境。万事醉来都不醒。鸟倦云飞。两得无心总是归。古人逝矣。旧日南窗何处是。莫负青春。即是升平寄傲人。 莫非魔境。强向中间谈独醒。 一叶才飞。便觉年华太半归。 醉云可矣。认著依前还不是。 虚过今春。有愧斜川得意人。 (词)宋· 乱魂无据,黯黯只寻来处路。 灯尽花残,不觉长更又向阑。 几回枕上,那件不曾留梦想。 变尽星星,一滴秋霖是一茎。 (词)宋· 序:莹中词云:世间拘碍。人不堪时渠不改。古有斯人。千载谁能继后尘。春风入手。乐事自应随处有。与众熙怡。何似幽居独乐时。 触涂是碍。一任浮沉何必改。 有个人人。自说居尘不染尘。 谩誇千手。千物执持都是有。 气候融怡。还取青天白日时。 共5首 (词)宋· 翰林豪放绝勾栏。 风月感雕残。 一旦荆溪仙子,笔头唤聚时间。 锦袍如在,云山顿改,宛似当年。 应笑溧阳衰尉,鲇鱼依旧悬竿。 (词)宋· 腊穷天际傍危栏。 密雪舞初残。 表里江山如画,分明不似人间。 功名何在,文章漫与,空叹流年。 独恨归来已晚,半生孤负渔竿。 (词)宋· 新开湖水浸遥天。 风叶响珊珊。 记得昔游情味,浩歌不怕朝寒。 故人一去,高名万古,长对孱颜。 惟有落霞孤鹜,晚年依旧争还。 (词)宋· 败荷枯苇夕阳天。 时节渐阑珊。 独泛扁舟归去,老来不耐霜寒。 平生志气,消磨尽也,留得苍颜。 寄语山中麋鹿,断云相次东还。 (词)宋· 暮山环翠绕层栏。 时节岁将残。 远雁不传家信,空能嘹唳云间。 客程无尽,归心易感,谁与忘年。 早晚临流凝望,饥帆催卸风竿。 共5首 (词)宋· 仙家庭院。 红日看看晚。 一朵梅花挨枕畔。 玉指几回拈看。 拥衾不比寻常。 天涯无限思量。 看了又还重嗅,分明不为清香。 (词)宋· 殷勤仙友。 劝我千年酒。 一曲履霜谁与奏。 邂逅麻姑妙手。 坐来休叹尘劳。 相逢难似今朝。 不待亲移玉指,自然痒处都消。 (词)宋· 当时命友。 曾借邻家酒。 旧曲不知何处奏。 梦断空思纤手。 却应去路非遥。 今朝还有明朝。 谩道人能化石,须知石被人消。 (词)宋· 萧萧风叶。 似与更声接。 欲寄明珰非为怯。 梦断兰舟桂楫。 学书只写鸳鸯。 却应无奈愁肠。 安得一双飞去,春风芳草池塘。 (词)宋· 西江霜后,万点暄晴昼。 璀璨寄来光欲溜。 正值文君病酒。 画屏斜倚窗纱。 睡痕犹带朝霞。 为问清香绝韵,何如解语梅花。 共5首 (词)宋· 蛾眉亭上,今日交冬至。 已报一阳生,更佳雪、因时呈瑞。 匀飞密舞,都是散天花,山不见,水如山,浑在冰壶里。 平生选胜,到此非容易。 弄月与燃犀,漫劳神、徒能惊世。 争如此际,天意巧相符,须痛饮,庆难逢,莫诉厌厌醉。 (词)宋· 青楼薄倖,已分终难偶。 寻遍绮罗间,悄无个、眼中翘秀。 江南春晓,花发乱莺飞,情渐透。 休辞瘦。 果有人相候。 醉乡路稳,常是身偏后。 谁谓正欢时,把相思、番成红豆。 千言万语,毕竟总成虚,章台柳。 青青否。 魂梦空搔首。 (词)宋· 神仙院宇,记得春归后。 蜂蝶不胜闲,惹残香、萦纡深透。 玉徽指稳,别是一般情,方永昼。 因谁瘦? 都为天然秀。 桐阴未减,独自携芳酎。 再弄想前欢,拊金樽、何时似旧。 凭谁说与,潘鬓转添霜,飞陇首。 云将皱,应念相思久。 (词)宋· 金柔火老,欲避几无地。 谁借一檐风,锁幽香、愔愔清邃。 瑶阶珠砌,如膜遇金篦,流水外,落花前,岂是人能致。 擘麟泛玉,笑语皆真类。 惆怅月边人,驾云軿,何方适意。 么弦咽处,空感旧时声,兰易歇,恨偏长,魂断成何事。 (词)宋· 晚来寒甚,密雪穿庭户。 如在广寒宫,惊满目、瑶林琼树。 佳人乘兴,应是得欢多,泛新声,催金盏,别有留心处。 争知这里,没个人言语。 拨尽火边灰,搅愁肠、飞花舞絮。 凭谁子细,说与此时情,欢暂歇,酒微醺,还解相思否。 共6首 (词)宋· 知有阆风花解语,从来祗许传闻。 光明休咏汉宫新。 拥身疑有月,衬步恨无云。 莫把金樽容易劝,坐来几度销魂。 不知仙骨在何人。 好将千岁日,占断四时春。 (词)宋· 九十日春都过了,寻常偶到江皋。 水容山态两相饶。 草平天一色,风暖燕双高。 酒病厌厌何计那,飞红更送无聊。 莺声犹似耳边娇。 难回巫峡梦,空恨武陵桃。 (词)宋·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词)宋· 初破晓寒无限思,融融腊意全迷。 春工从此被人知。 不随蜂蝶,长伴玉蟾低。 缥缈云间应好在,盈盈泪湿征衣。 背人偷拗向东枝。 清香满袖,犹记画堂西。 (词)宋· 病里不知春早晚,惊心绿暗红稀。 起来初试薄罗衣。 多情海燕,还傍旧梁飞。 瘦损休文谁记得,空将销臂频围。 眼前都是去年时。 不堪追想,魂断画楼西。 (词)宋· 难得今朝风日好,春光佳思平分。 虽然公子暗招魂。 其如抬眼看,都是旧时痕。 酒到强寻欢日路,坐来谁为温存。 落花流水不堪论。 何时弦上意,重为拂桐孙。 共6首 (词)宋· 休嗟磨折,看取罗巾血。 殷勤且话经年别。 庭花番怅望,檐雨同呜咽。 明半灭,灯情夜夜多如月。 无复伤离缺,共保冰霜洁。 不断梦,从今歇。 收回书上絮,解尽眉头结。 犹未绝,金徽泛处应能雪。 (词)宋· 深秋庭院,残暑全消退。 天幕迥,云容碎。 地偏人罕到,风惨寒微带。 初睡起,翩翩戏蝶飞成对。 叹息谁能会。 犹记逢倾盖。 情暂遣,心常在。 沈沈音信断,冉冉光阴改。 红日晚,仙山路隔空云海。 (词)宋· 深帘静昼。 绰约闺房秀。 鲜衣楚制非文绣。 凝脂肤理腻,削玉腰围瘦。 闲舞袖。 回身昵语凭肩久。 眉压横波皱。 歌断青青柳。 钗遽擘,壶频叩。 鬓栖清镜雪,泪涨芳樽酒。 难再偶。 沉沉梦峡云归后。 (词)宋· 万红暄昼,占尽人间秀。 怎生图画如何绣。 宜推萧史伴,消得东阳瘦。 垂窄袖,花前镇忆相携久。 泪裛回纹皱,好在章台柳。 洞户隔,凭谁叩。 寄声虽有雁,会面难同酒。 无计偶,萧萧暮雨黄昏后。 (词)宋· 中秋才过,又是重阳到。 露乍冷,寒将报。 绿香摧渚芰,黄密攒庭草。 人未老,蓝桥谩促霜砧捣。 照影兰缸晕,破户银蟾小。 樽在眼,从谁倒。 强铺同处被,愁卸欢时帽。 须信道,狂心未歇情难老。 (词)宋· 柔肠寸折。 解袂留清血。 蓝桥动是经年别。 掩门春絮乱,欹枕秋蛩咽。 檀篆灭。 鸳衾半拥空床月。 妆镜分来缺。 尘污菱花洁。 嘶骑远,鸣机歇。 密封书锦字,巧绾香囊结。 芳信绝。 东风半落梅梢雪。 共6首 (词)宋· 绿水满池塘。 点水蜻蜓避燕忙。 杏子压枝黄半熟,邻墙。 风送荷花几阵香。 角簟衬牙床。 汗透鲛绡昼影长。 点滴芭蕉疏雨过,微凉。 画角悠悠送夕阳。 (词)宋· 春后雨馀天。 娅姹黄鹂胜品弦。 榴叶千灯初报暑,阶前。 祗有茶瓯味最便。 身世几蹁跹。 自觉年来更可怜。 欲问此情何所似,缘延。 看取窗间坠柳绵。 (词)宋· 泪眼转天昏。 去路迢迢隔九门。 角黍满盘无意举,凝魂。 不为当时泽畔痕。 肠断武陵村。 骨冷难同月下樽。 强泛菖蒲酬令节,空勤。 风叶萧萧不忍闻。 (词)宋· 小雨湿黄昏。 重午佳辰独掩门。 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 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 好事无人载一樽。 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 恰似当时枕上闻。 (词)宋· 夜雨滴空阶。 想见尊前赋咏才。 更觉鸣蛙如鼓吹,安排。 惆怅流光去不回。 万事已成灰。 只这些儿尚满怀。 刚被北风吹晓角,相催。 不许时间入梦来。 (词)宋· 睡起绕回塘。 不见衔泥燕子忙。 前日花梢都绿遍,西墙。 犹有轻风递暗香。 步懒恰寻床。 卧看游丝到地长。 自恨无聊常病酒,凄凉。 岂有才情似沈阳。 共7首 (词)宋· 玉室金堂不动尘。 林梢绿遍已无春。 清和佳思一番新。 道骨仙风云外侣,烟鬟雾鬓月边人。 何妨沈醉到黄昏。 (词)宋· 声名自昔犹时鸟,日月何尝避覆盆。 是非都付鬓边蚊。 邂逅风雷终有用,低回囊槛要深蹲。 酒中聊复比乾坤。 (词)宋· 雨暗轩窗昼易昏。 强攲纤手浴金盆。 却因凉思谢飞蚊。 酒量羡君如鹄举,寒乡怜我似鸱蹲。 由来同是一乾坤。 (词)宋· 龟坼沟塍草压堤。 三农终日望云霓。 一番甘雨报佳时。 闻道醉乡新占断,更开诗社互排巇。 此时空恨隔云泥。 (词)宋· 昨日霜风入绛帷,曲房深院绣帘垂。 屏风几曲画生枝。 酒韵渐浓欢渐密,罗衣初试漏初迟。 已凉天气未寒时。 (词)宋· 剪水开头碧玉条。 能令江汉客魂销。 只应香信是春潮。 戴了又羞缘我老,折来同嗅许谁招。 凭将此意问妖娆。 (词)宋· 依旧琅玕不染尘。 霜风吹断笑时春。 一簪华发为谁新。 白雪幽兰犹有韵,鹊桥星渚可无人。 金莲移处任尘昏。 李之仪/圆砚铭 ☚ 广心斋铭 李之仪 ☛ 李之仪 李之仪李之仪,字端叔,号姑溪居士,乐寿(今河北献县西南)人。北宋元丰年间中进士,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符中监内香药库。曾入苏轼定州幕府。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因写范纯仁遗表过于鲠直,忤蔡京意,编管太平。其文章与张耒、秦观相上下,其诗亦轩豁磊落,尤工尺牍。有《姑溪居士集》。 ☚ 李之仪 圆砚铭 ☛ 李之仪 李之仪1048—?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后徙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治平进士,为万全县令。曾从军西北,出使高丽。元祐中,除枢密院编修官,从苏轼于定州幕府,通判原州。元符二年(1099),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言其尝从苏轼辟,不可任京官,诏勒停。徽宗立,提举河东常平,坐为范纯仁代草《遗表》及作《行状》,编管太平州。卒年八十馀。《东都事略》有传,《宋史》附《李之纯传》。著有《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词存集中,单行称《姑溪词》,凡九十四首。冯煦谓其词“长调近柳,短调近秦”(《蒿庵论词》)。《四库总目提要》谓其“小令尤清婉峭蒨”。毛晋《姑溪词跋》谓之仪“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以为《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直是古乐府俊语矣”。其论词宗《花间》,强调长短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跋吴思道小词》),实下启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 ☚ 李元膺 赵顼 ☛ 李之仪 李之仪1047—1117字端叔,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后徙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少时居楚州。约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官四明,为河中府万全县令。神宗元丰(1078—1085)中,入鄜延幕府,尝使高丽。哲宗元祐(1086—1094)中,为枢密院编修官。元祐末,苏轼守定,之仪入其幕掌机宜文字,仅半载。绍圣(1094—1098)间,通判原州。绍圣四年(1097),罢。元符(1098—1100)中,监内香药库,旋勒停。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为京西北路转运使(或副使)。崇宁元年(1102),坐为范纯仁草遗表,编管太平州。遂居当涂,自号姑溪居士,或姑溪老农。有《姑溪居士集》传世,存诗五百九十二首。之仪富于才华,释道潜赞为“俊逸千里驹”(《参寥子诗集》卷四《晓发桃源渡寄端叔》)。其诗如《次韵东坡所和滕希靖雪浪石诗》、《唐公兄惠顾海上既行辄有诗奉送》,俊逸可喜。苏轼读之仪诗书后有“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之句(《苏轼诗集》卷三○),范温《诗眼》、葛立方《韵语阳秋》谓此盖儆其用意太过,以致僻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以为其诗魄力雄厚不敌轼,“然大抵轩豁磊落”,无钩棘艰苦之状,范等解释非是。自今观之,轼之意盖谓之仪诗有禅宗影响。王士禛《池北偶谈》则谓其“全集殊下秦、晁、张、陈远甚,然其题跋自是胜场”。《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 吕南公 华镇 ☛ 李之仪?—?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县)人。北宋词人。神宗元丰中举进士。后从苏轼于定州慕府。历枢密院编修,监内香药库等。徽宗初提举河东常平。后以文章获罪,编管太平州。久之,徙唐州,终朝请大夫。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姑溪词》一卷。 李之仪 北宋词人。字端叔。沦州无棣(今属山东)人。李之纯从弟。元丰进士。苏轼知定州,辟管勾机宜文字。历枢密院编修官、通判泉州。元符二年(1099)监内香药库,以尝从苏轼辟,勒停。徽宗时,提举河东常平。坐草范纯仁遗表及行状,编管太平州,居姑熟溪,自号姑溪居士。政和七年(1117)终朝请大夫,年八十余。能为文,尤工尺牍,苏轼谓入刀笔三昧。著作有《姑溪居士全集》。 李之仪 李之仪1047-1123宋代人。李之仪词论,以《跋吴思道小词》为最著名。其论词推崇《花间集》,与苏门持论颇异;而强调词“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下开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之说。 ☚ 黄庭坚 晁补之 ☛ 李之仪 李之仪之仪以尺牍擅名,而其词亦工,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姑溪词提要》) ☚ 陈师道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 李之仪 李之仪1038—1117字端叔,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第进士,后从苏轼于定州幕府,辟掌机宜文字,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言其尝从苏轼辟,不可任京官,诏勒停;徽宗初提举河东常平,坐草范纯仁遗表,编管太平州,遂居姑熟,终朝请大夫。能诗文,亦工词,今存《姑溪词》,毛晋跋云“中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即置之片玉、漱玉集中,莫能仲伯。至若‘我住长江头’云云,真是古乐府俊语矣。”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云:“姑溪词长调近柳,短调近秦,而均有未至。” ☚ 苏轼 苏辙 ☛ 李之仪 李之仪?—1117Li Zhiyi宋代词人。字端叔。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元祐时曾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崇宁时提举河东常平。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他论词主张象晏殊、欧阳修那样“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其佳作如《卜算子》“我住长江水”,言情深婉动人。前人评其词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而均有未至。李之仪亦能诗,并以尺牍擅名。有《姑溪居士集》、《姑溪词》。 ☚ 朱淑真 陈师道 ☛ 李之仪 李之仪生卒年不详北宋词人,散文家。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在今山东省)人。神宗元丰进士。作过苏轼定州知州任上的幕僚,又曾任枢密院编修官、提举河东常平等职。死于徽宗政和年间。有《姑溪居士文集》。李之仪从古文家重文的一面出发,完全着眼于创作主体的研究,但舍弃了创作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又超越古文家而独树一帜。其主要观点是:(一)才性说。他认为创作主体的才华和气质是第一位的,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不是可以勉强达到的。他举例说,“司马相如、扬雄之于词赋,司马迁、刘向之于叙事,李陵、苏武之于诗,是以其所长自得,而因其所自得者发之于言耳”(《折渭州文集序》)。换言之,这些作家创作成就的取得,是发挥各自的才性,扬其所长的结果;由于各人才性的不同,在创作领域内又各有偏胜。这种说法来源于曹丕的文气说以及“文非一体,鲜能备善”的观点,但李之仪所论更为详明与深刻。(二)方法说。他主张“先凌厉而后收敛”(《跋吴思道诗》),与欧阳修所说的“作文之体,初欲奔驰,久当收节”(《与渑池徐宰》)颇为相近;他所阐明的由模仿、继承到创新的创作阶段性,更是自成一家之说:“作字为文,初必谨严,相时造语须有所出,行笔须有所自,往往涉前人辙迹,则为可喜。久之,语以不蹈袭为工,字则纵横皆中程度,故能名家传世,自成标准。”(《跋荆公所书药方后》)正因为如此,李之仪成了“纯粹的辞章家”(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 ☚ 苏辙 朱熹 ☛ 李之仪 李之仪生卒年不详字端叔,号姑溪居士。宋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西北)人。元丰进士。历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后坐草范纯仁遗表及行状,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居姑孰溪,因以自号。政和七年(1117)终朝请大夫,年80余。有《姑溪居士全集》。 ☚ 李格非 黄庭坚 ☛ 李之仪 李之仪约1073年前后北宋词人。字端叔。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登元丰进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历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徽宗初、提举河东常平。坐为纯仁遗表,作行状,编管太平,久之,徙唐州,终朝请大夫。之仪著有《姑溪居士前集》50卷、后集20卷,《姑溪词》1卷(均见《四库总目》)传于世。 ☚ 李邕 李文藻 ☛ 李之仪1048~1127Li Zhiyiman of letters of the Song Dynasty,called Hermit Guxi by himself.Works: A Collection of Hermit Guxi,etc. 李之仪北宋词人。字端叔。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登进士。苏轼帅中山,辟掌机宜文字。后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徽宗朝,提举河东常平。坐草范纯仁遗表,编管太平州。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 终朝请大夫。年八十余。著有《姑溪居士文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