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杂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杂文

杂文

月刊。1935年5月15日创刊于日本东京。由日本东京杂志社和上海群众杂志公司发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主办。内容以发表杂文为主,兼刊一些诗歌和评论。主要撰稿人有鲁迅、郭沫若、林焕平、张香山、任白戈、魏猛克等。鲁迅逝世后曾出“追悼鲁迅先生”专栏。该刊出版3期后即遭国民政府查禁。第4期起改名为《质文》,由东京质文杂志社发行。第2卷起改由上海质文社编印。1936年11月10日又被国民政府查禁,共出8期。

☚ 芒种   言林 ☛
杂文

杂文

文艺性论说文。以抒情与议论相结合,迅速反映生活事变、动向及人们思想感情。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情况等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于其类。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精悍、明快、犀利,富于思想性、战斗性和艺术感染力。历史十分久远,先秦诸子百家著述中,就有“议论而兼叙述”的杂说,唐代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的小品文中,有不少是杂文。明末清初也十分盛行,后因清代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趋于消沉。“五四”以后,鲁迅等革命作家以之为战斗的匕首和投枪,始发扬光大,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达到崭新阶段。

☚ 论说   俳谐文 ☛
杂文

杂文甲辑

何若著。1945年4月上海太平书局初版。收《忆亡友》、《读〈齐民要术〉》、《我的别笔》等杂文31篇。

☚ 心浴   女作家自传选集 ☛

杂文

杂文质文

月刊。1935年5月15日创刊于日本东京。《杂文》出至第1卷第3号被禁,第4号起改名《质文》继续出版,1936年11月10日出至第2卷第2期停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主办,杜宣、邢桐华(勃生)先后主编,第1卷由东京杂文杂志社出版发行,上海群众杂志公司经售,第2卷由东京质文社出版,上海中国图书杂志公司经售。该刊以发表杂文为主,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战斗性,对当时社会现实和文坛上的黑暗和污秽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曾发表文章参与“自由人”、“第三种人”、“论语派”的论战,参与“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该刊的经常撰人有魏猛克、孟式钧、陈辛人、任白戈、张香山、欧阳凡海、林焕平、林林、陈北鸥等,鲁迅、郭沫若、茅盾、田汉等也曾为该刊撰稿,给予支持。

☚ 芒种   宇宙风 ☛

杂文

杂文

散文体裁之一,是杂体的议论性的文学散文。杂文不论在中外都是“古已有之”的。在我国杂文一词,最早见于刘勰《文心雕龙》的《杂文》篇。刘氏认为杂文是“文章之支派,暇豫之末造也”,他把“文”、“笔”兼有,杂七杂八、无法归类的文体并归“杂文之区”。刘勰之后,范晔的《后汉书·文苑列传》,欧阳修的《苏氏文集序》,苏轼的《答谢民师书》,王安石的《上人书》,也都把杂七杂八,无法归类的文体称为“杂文”。明代吴讷在《文章辨体》论杂文中之“杂著”和“杂说”时指出: “议论而兼叙述者,谓之杂说”,杂著则是“辑先儒所著之杂文也”,“文而谓之杂者何?或评议古今,或评议政教,随所著之名,无一定之体”,认为杂文是带评论性和议论性的杂体文。我国古代杂文遗产异常丰富。古代散文中论政、论史、论学、论文的文章,古文中的“说”、“解”、“辨”、“原”、“议”、“释”,以及序跋文、赠序文、书牍文、箴铭文、杂记文等都是杂文。英语中的Miscellany(杂文)一词,含有混杂物、杂集,杂录的意思。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代就出现了杂文(见周作人: 《欧洲文学史》)。傅东华在《为小品文祝福》中认为西方的杂文有三类:Scientif-ic miscellany(科学杂文)、Rel-igion miscellany(宗教杂文)、Polit-ical miscellany (政治杂文),实际上远不止这三类。中国现代杂文“萌芽”于“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时期,是“五四”时期社会解放、思想解放、个性解放、审美观念解放和文体解放的产物,并同新闻事业的繁荣发达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议论性的杂文,有着感应、批评社会现实的直接性和广泛性,说理的生动性,作者爱写,读者爱读,有显著的社会效果,《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倡导之后,应者云集,风靡文坛。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杂文创作之风长久不衰,为中外文学史所罕见。现代人们对杂文有两种理解。一是广义的杂文概念,泛指一切散行的杂体文字,包括非文学性的议论文、学术论文和种种应用文;二是狭义的文学杂文概念,指以议论为主的文学散文,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即指这后一种。“五四”时期,杂文的概念也未加统一规范。当时有杂感,随感(想)录,杂说,短评,浪漫谈,闲话,闲谈等等,至三十年代,多数人才通称它为杂文或杂感。中国现代杂文有着鲜明的时代性。表现出的特点是:(一)以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基本内容,有着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和思想启蒙色彩;(二)追求说理的理趣化、形象化和抒情化的审美特征,发挥杂文的移情、益智作用;(三)形式上随物赋形,自由灵活,不拘一格,丰富多姿,除常见的议论和评论之外,还有随感、杂感、随笔、札记、笔记、书简、日记、闲适小品、幽默小品、讽刺小品、科学小品、历史小品,甚至还有哲理性的散文诗式的杂文,小说体、对话剧体的杂文。

☚ 诗化散文   随感录 ☛

杂文

 即直接地反映社会事变的文艺性论文。它具有短小、活泼、锋利、隽永的特点,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文体。

杂文záwén

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和抒情的文艺性议论文。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生动活泼,能迅速反映社会现实。

杂文

杂文

文艺性的社会论文。散文体裁的一种。既有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来揭示事物本质的说理性,又有运用文艺手法状物言事的文艺性。以迅速反映社会日常事变见长。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杂感、短评、随笔、札记、序跋、讲演、日记、答问、絮语等,凡是具有“杂文味”这一艺术特质的,都可归入杂文一类。
杂文渊源于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著作,荀子的《劝学篇》,《战国策》 中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等,都可称为杂文。唐末皮日休、陆龟蒙等人的小品,以至明末清初遭到“文字狱”迫害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著作,也属于这一类。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但把这种文体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使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明珠的,却是鲁迅和以他为首的“五四”运动以来的一批革命作家。特别是鲁迅,为了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他运用杂文这一武器,充分地发挥了它的战斗作用,并把这种文体的艺术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国以后,革命作家继承了杂文的战斗传统,对有害的事物给以有力地抨击,对于新生的进步事物给以热情支持和歌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现代杂文的主要特征是:(一) 战斗性。杂文的生存凭仗着战斗性,它“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 (鲁迅: 《且介亭杂文序言》) 作者不但在作品里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而且时常应以一个公民的资格站出来对社会说话,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战斗。(二) 评论性。杂文作者不但应该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而且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围绕当前社会、思想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各方面的问题,抓住本质,分析评论,从感情上打动人,从理性上说服人。(三) 幽默和讽刺。杂文好比文学中的漫画,富有幽默和风趣。用这种形式打击敌人,往往以一击致敌死命; 而对自己人,则让他们在笑声中和真理握手,增长智慧。(四) 常取类型,勾勒鲜明形象。形象是杂文的论证性和逻辑力量得以实现的桥梁。它的构成方式常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鲁迅: 《准风月谈·后记》)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作为感应神经的杂文,仍然担负着抨击腐朽、针砭时弊,特别是解除人民身上因袭的重担,荡涤同志身上的污垢的任务,但更要欢呼革新,歌颂光明。至于艺术风格,则应更加多样化。它可以是匕首和投枪,可以是轻妙的世态风俗画,也可以是陶冶性情的小夜曲; 可以是讴歌褒扬的短笛,可以是开阔人们视野的广角镜,也可以是传播信息的扩音器。

☚ 报告文学的想象   杂感 ☛
杂文

杂文

文体名。古时是各种文章的总称。《文心雕龙·杂文》将典、诰、誓、问、览、略、篇、章、曲、操、弄、引、吟、讽、谣、咏以及对问、七发、连珠、客难、解嘲、宾戏等都归入杂文类,过于宽泛。后世多将典、诰、誓、问等归入公牍文,将曲、引、吟、谣、咏等归入诗歌。五四以后,杂文成为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属于散文的一体。特点是短小、活泼、锋利,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杂文类。

☚ 移文   杂记 ☛
杂文

杂文

以短小、锋利、活泼、幽默为特点的文体。这种文体是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把说理性与文艺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直接发表评论,评论现实,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早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就已出现了这种文章体式。但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盛行文坛,则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杂文成了战斗的投枪和匕首。它在艺术上的突出表现是感情饱满、手法多样。杂文是时代的尖兵,它总是与时代的脉搏共同跳动,它针砭时弊、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对新生事物给以热情支持和歌颂,使读者及时地认识社会。

☚ 卡拉OK   自由诗 ☛
各种文体

各种文体

记叙文:记(记录;~要;游记;杂~;笔记;记载文) 传(传记;传略;记传) 谱(年~;家~) 纪(纪行;本~) 志(~书;方~;墓~)
议论文:论(~文;论议;~辩;史~;策~;社~;专~;评~) 评(史~;时~) 颂(~歌) 说(师~;~理文)
说明文:故(鲁~;韩~) 解(~嘲) 训(~诂) 注(~疏;~解;传~;小~) 序(~言;大~) 跋(~记;题 ~) 叙 绪
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论说(论说文)
应用文:书(诏~;制~;玺~;文~) 折(奏~) 典 训 谟 诰 诏 谕 奏 章(奏~) 表(陈情~)笺 启 批 剌 照 禀 移 劄命 誓 令 敕 制 教 牒(家~) 关(~文) 檄(羽~) 帖(军~;府~) 诔(~文) 函 书 信 箴
文体名,墓表的一种:灵表
散文:小品 杂文 杂感 杂记 笔记 笔谈 笔录 漫笔 速写 特写 拾零 剪影 掠影 一瞥 通讯 平文
一种灵活随便的文体或笔记:随笔
有节奏韵律的文体:韵文
韵文的几种形式:辞(楚~) 诗 骚(~体;离~;楚~) 曲(~牌;词~;元~;散~;套~)
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赋(辞~;汉~;魏~)
用于教化讽谕的赋:风赋

另见:文采 文风

☚ 文体   体裁 ☛

杂文

唐代进士科考试内容之一。是各种文体之统称,相对于时务策而言。唐初进士科只考时务策,导致应举者文化水平的下降。高宗永隆二年(681),为提高应举者的文字水平,进士加试杂文两首和帖经。杂文两首,初为箴、铭、论、表、颂、赞、议、笺、檄诸类,开元年间始以赋或诗居其一,有时二者全用诗赋。至天宝年间,则专用诗赋,作为衡量士子文学才华的主要依据。唐后期,虽多次以议、表、论、赞代替诗赋,然均属暂时性措施,试诗赋遂成为唐代进士考试的一个重要内容。

杂文

杂文zawen

反映社会事件和社会倾向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论文。它兼有文学和政论两重因素,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的一种独立文体,具有幽默、活泼、短小、犀利等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最早提出了“杂文”这个名称,包括了“典、诰、誓、问……”等。这其实是多种文体的统称,与现代杂文的含义不同。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说过:“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鲁迅在这里所指的“杂文”也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狭义“杂文”这种具体的文体,而是汇编成册的各种体裁文章的总称。
现代杂文产生于“五四”时期的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中。它是那些对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和思想等各种问题而写的文艺性短文的通称。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设立的“随感录”栏目最早提倡和发表这类作品。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倡导者陈独秀、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等人,都是这个栏目积极的撰稿人。杂文创作成就最辉煌的是鲁迅。他从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节烈观》、《随感录二十五》等文章起,直到1936年病逝,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杂文的写作,并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把这一文体推到高度成熟的境地,使得这一文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的位置。
杂文是各种文学形式中反映生活最直接、最敏锐、因而最富有战斗性的一种样式。鲁迅指出:“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
杂文的文艺性要靠形象性来表现。这个形象性指的是杂文用形象化的特殊方式阐述事理、反映生活所具有的属性。借形象以说理,是杂文区别于一般议论文和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杂文作者应尽可能让抽象的思想、哲理、观念依附于具体可感的形象之中。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可以描述现实中人物的言行;可以引用生动有趣的典故轶闻;可以恰切地进行联想和类比;也可以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如鲁迅对开历史倒车的国粹派的批判,就是把抽象事物具体化,从而启迪读者更好地洞察事物的本质。
杂文的议论性要靠逻辑论证来完成。在逻辑思维的运用上,杂文与一般的文学作品和一般的议论文章不同,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兼而用之。杂文在运用逻辑思维时,概念、判断推理不具有纯粹性,而是借助多种生动、具体的形象来展开的,使其形象化、情感化、灵活化。
杂文在选材上常常是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撷取一点,由此反映某个方面的社会本质,大题小作,小中见大,以特殊揭示一般。在写法上,杂文常常是古今中外,纵意而谈,说东道西,无拘无束。这种取材上的杂应围绕一个中心(即主题)而进行,这样,才能杂而不乱,论点鲜明。
杂文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❶精练有力、蕴含哲理;
❷生动灵活、富于形象;
❸亦庄亦谐、谈笑风生;
❹嬉笑怒骂、幽默风趣。
写杂文时,特别要注意形象的说理,如果是一本正经地讲道理,就会丧失杂文的特点,因而也就不成其为杂文了。

☚ 美文   小品文 ☛
杂文

杂文

唐代进士科考试内容之一。唐初进士只考时务策,导致应举者文化水平的下降。高宗永隆二年(681年),为了提高应举者的文字水平,进士加试杂文两首和帖经。杂文两首,初为箴、铭、论、表、颂、赞、议、笺、檄诸类; 开元年间 (713~741年) 始以赋或诗居其一,有时二者全用诗赋;到天宝年间,杂文则专用诗赋,成为衡量士子文学才华的主要依据。唐后期虽多次以议、表、论、赞代替诗赋,但都是暂时的,试诗赋成为唐代进士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 试帖诗   判 ☛
杂文

杂文Zawen

反映社会生活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论文。它是议论性散文的一种。现代杂文产生于“五四”时期的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中。它是那些对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和思想等各种问题而写的文艺性短文的通称。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对现代杂文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有过精辟的论述:“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使作家不能够从容的把他的思想和情感熔铸到创作里去,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同时,残酷的强暴的压力,又不容许作家的言论采取通常的形式。作家的幽默才能,就帮助他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对于民众斗争的同情。”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4号设立的“随感录”栏目最早提倡和发表杂文类作品。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倡导者陈独秀、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等人,都是这个栏目积极的撰稿人。其中杂文创作成就最辉煌的是鲁迅。他从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节烈观》、《随感录二十五》等文章起,直到1936年病逝,他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杂文的写作,并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把这一文体推到高度成熟的境地,使得这一文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的地位。杂文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又极灵活,因此杂文的种类众多。如杂感、短评、随笔、絮语、序跋等等,都是杂文中常见的样式。杂文的特点是:
❶富有战斗性。杂文是各种文学形式中反映生活最直接、最敏锐、且最富有战斗性的一种文学样式。鲁迅曾说:“况且现在是多么迫切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且介亭杂文·序言》)
❷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杂文的文艺性要靠形象性来表现。杂文的作者经常让抽象的思想、哲理、观念、依附于具体可感的形象之中。借形象来说理,是杂文区别于议论文和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
❸短小精悍。杂文在选材上常常从复杂的社会中撷取一点,由此反映某个方面的社会本质。篇幅短小、内容凝炼集中是杂文又一特色。
❹杂文的语言生动活泼、泼辣犀利、尖锐深刻。

☚ 应用文   散文 ☛

杂文

散文的一种。直接、迅速地对各种社会问题作出评价的文艺性论文。既讲究政论的逻辑性,也要求语言的形象性。特点是短小、活泼、犀利。包括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等。

杂文

杂文

散文的一种。是直接、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其本质是说理性与行文上艺术性相结合的文章。因此,也被称为文艺性政论或议论性散文。杂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情况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一般分歌颂性杂文、辩论性杂文、针砭性杂文、教育性杂文和讽刺性杂文等。杂文的特点是:
❶战斗性强。它文章短小、反应迅速、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又尖锐泼辣、自由洒脱。
❷趣味性强。它形象突出、情厚味浓,常幽默恢谐、亦庄亦谐,颇具艺术感染力。
❸内容丰富广博。不拘一格,灵活机动,体裁多样。

☚ 短论   游记 ☛
杂文

杂文

以议论说理为特色的文艺性短论,现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产生于 “五四” 时期。它能迅速地反映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件和社会产生的某种倾向,并直接作出评析,具有形象性与逻辑性相结合,不拘一格,短小精悍,明快锋利等特点。可用来讽刺和抨击生活中的假、丑、恶现象; 也可用来颂扬生活中的真、善、美行为。因它运用抒情、叙事、说理的手法,幽默、讽刺的笔调,把知识、道理、形象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包括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等文体。鲁迅的杂文,作为匕首和投枪,发挥过巨大的战斗作用。

☚ 散文诗   小品文 ☛
杂文

杂文

报刊文体的一种。是兼有新闻与文学特征,介乎文学与言论之间的文艺性政论。它常以社会现实生活现象为话题,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与抒情,用泼辣而隽永的笔墨、感情饱满而鲜明的艺术感染力和严密的逻辑性直接而迅速地对社会问题作出评论。杂文论政的范围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或借古讽今,或冷嘲热讽,或直陈时弊,或指桑骂槐。形式则包括杂感、杂谈、杂议、杂论、随笔等。
杂文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到了近代,报刊上已逐渐出现了有杂文的专栏,如《国文沪报》副刊《清闲录》上的“丛谈”,《时报》上的“闲评”,《申报》副刊《自由谈》上的“杂感”等。五四时期,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为了战斗的需要,以杂文为武器,针砭时弊,揭露黑暗,表现了很强的战斗力,被称为投向敌人的“匕首和投枪”,使杂文成为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的独立文体。
今天的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同鲁迅先生所处时代性质完全不同,杂文的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的时代特点主要表现在面对的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同样是“遵命文学”,却是为促进四化建设而写,是为树立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歌颂祖国和改革大业,同时兼以反对和批评违背社会主义思想的错误倾向和有害行为。

☚ 问题讨论   设问 ☛

杂文

杂文

文艺性的社会论文。是一种以短小、锋利、活泼、幽默为特点的文体。这种文体是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把说理性与文艺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直接发表评论,评论现实,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早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就已出现了这种文章体式。但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盛行文坛,则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杂文成了战斗的投枪和匕首。它在艺术上的突出表现是感情饱满、手法多样。鲁迅的创作是杂文创作的典范。杂文是时代的尖兵,它总是与时代的脉搏共同跳动,它针砭时弊、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对新生事物给以热情支持和歌颂,使读者及时地认识社会。

☚ 自然美   杂感 ☛

杂文

杂文

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兼有政论和文艺两种因素。以议论为主,即以讲道理为主,并将议论、叙事、描写、抒情融为一体。杂文取材十分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形式不拘一格。杂感、随笔、短评、编后、序跋、札记、日记、书信、讲演等,都可成为一篇好的杂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把杂文当作匕首和投枪,同中外反动派进行殊死的战斗,在思想文化战线为无产阶级建树了卓越的功勋。在形式上,杂文打破了传统的写法,成为一种文艺和政治相结合的具有犀利思想刀锋的文体。新中国成立后,杂文有了新的发展,它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对反动、腐朽的势力和思潮口诛笔伐;另一方面,它又担负起歌颂和赞扬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的任务。杂文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武器。杂文是阶级的感应神经,时代的晴雨表。在历次政治思想的交战中,杂文往往从“前哨战”开始,敏锐迅速地对反动或落后势力予以抨击,在新生事物处于萌芽状态时,则给予支持,从而在革命斗争中起到别的文体难以起到的作用。杂文评人议事常带有形象性,这种形象性除了要求语言生动形象外,主要是对讽刺、批评的对象或歌颂、赞扬的对象进行勾勒,寓“理”于形象之中,使读者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杂文只是对形象作一鼻、一嘴、一毛的勾画,显出生动的神态,而不作长篇的描写。
杂文的“杂”,体现在引用形象材料和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上。随时运用比喻方法和新闻消息、故事、典故等多种形象材料,看似谈天说地,道古论今,实则是触类旁通,开拓思路。幽默的语言,讽刺的锋芒,在谈笑风生中阐明道理,在冷潮热讽中击败强敌,这是杂文的又一显著特点。写杂文要打破平铺直叙,做到机智有力而又富有变化,幽默讽刺而富有刚劲凌厉。杂文篇幅短小,文字精炼,以精粹的语言,将深邃的哲理、独到的思想、有益的知识熔为一炉。杂文内容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容广泛,反映生活深刻,而其形式则是短评式的、杂感式的和絮语式的。杂文的语言高度凝炼而富含哲理,其中有一些警句、格言闪耀着思想火花,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杂文的写作常常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小中见大”抓住事物的核心,通过剖析事物的表面现象揭示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倾向性的具体事物的本质。
一篇杂文大致可分为事实和道理两部分,事实和论理(实和虚)的关系,应该是从“虚”入手,就“实”论“虚”。杂文中提出事实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行深入地分析,通过分析,讲明道理,以实带虚,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杂文借助必要逻辑推理,论证事实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但并不过多地进行抽象的说理,也不简单地采用概念加举例的方法来作机械说明。而是把情画意与议论说理自然融合在一起,运用多种形象化的手法,对具体事物作具体的描述,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使之形神俱活,声色并茂。杂文有讽刺性和歌颂性两种,前者侧重于揭露,后者侧重于赞扬。对一切反动、腐朽的势力,应无情的鞭挞、讽刺;对人民内部的错误和缺点,也可以讽刺,但态度应该是善意的,必须是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保护人民、教育人民的满腔热情来说话。这是写作杂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 传记   会议快报 ☛

杂文za wen

satirical essay

杂文za wen

essay; satirical essay

杂文

satirical essay

杂文

科举考试的文体之一。唐代以箴、论、表、赞几种文体考试士子,称为杂文。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