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杂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杂感 杂感清诗篇名。七律。黄景仁作。见《两当轩集》卷一。本篇为作者代表作之一。诗中描写一个萧瑟的夜晚,作者听窗外的风声、虫鸣声,感到人世的艰辛,心中充溢愤愤不平之气。全诗为:“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这首诗写出了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下层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以及他们愤世嫉俗的人生态度。“百无一用是书生”句,是自嘲、愤激之语,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 ☚ 题元遗山集 都门秋思 ☛ 杂感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白居易 ←上一篇:竹枝词四首 下一篇: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 诗词简介: 这首诗是告诫人立身行事的箴言。诗人教导人要敏思慎行,一要慎于初,要“防悔尤”。
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祇知独夜不平鸣。〔2〕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3〕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4〕,春鸟秋虫自作声〔5〕。 〔1〕本诗是作者抒愤之作。 黄景仁(公元1749~1783),字汉镛,一字仲则,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他才高气傲,一生为贫病所缠,穷困潦倒,三十五岁便死于肺病。他的诗作多反映自己愁苦哀怨的心声,作品基调凄苦伤感。有《两当轩集》。 〔2〕“仙佛”二句:是说身既不能成仙成佛,深夜独处便赋诗抒愤。 〔3〕“风蓬”二句:慷慨悲歌的豪气已因飘泊、落魄而消磨殆尽。未有情遇,却被视为薄幸。风蓬,比喻飘泊的身世。泥絮,即沾泥絮。宋代参寥赠妓诗中有:“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 〔4〕谶(chen),将来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5〕“春鸟”句:韩愈《送孟东野序》中有:“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诗人漂泊无依而壮志消磨;怀才不遇,还要遭别人的白眼,出路难寻,前途渺茫,种种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于是,不平则鸣,诗人道出了压抑深久的满腔愁苦,有痛苦,有抗议,也有激愤。乾隆年间,拟古主义、形式主义诗风盛行,黄景仁的诗作却能以明快晓畅的语言直抒胸臆,表达真情实感。因此,郁达夫曾说:“要想在乾、嘉两代的诗人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具有诗人气质的诗,自然非黄仲则莫属了。” 《杂感》《杂感》
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①,泥絮沾来薄幸名②。十有九人堪白眼③,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④,春鸟秋虫自作声。 【注释】 ①风蓬: 蓬草枯后根断,随风飞旋,故称飞蓬,古代诗人常用以比喻不由自主到处飘泊的生涯; “风蓬” 同 “飞蓬”。②泥絮: 朱弁《风月堂诗话》记,苏东坡有一次在彭城“遣官妓马盼盼持纸笔就 (僧人参寥)求诗,参寥援笔立成,有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 之句。”“絮”指柳絮,沾泥的柳絮无法再随风飘荡,比喻不再为男女之情动心。薄幸: 薄情,负心。③堪: 能,可以。白眼:《晋书·阮藉传》“藉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斜眼看人,露出眼白较多,表示瞧不起,反感。④谶 (chen衬): 事后应验的不祥预言或预兆。 【诗大意】 想成仙成佛,都很渺茫,都没有成功,只知道一个人在黑夜里发出不平的悲鸣。到处飘泊销尽了慷慨高歌的壮气,早已意冷心灰却沾上了负心郎的名声。十个人之中有九个人可以瞧不起,最没有用处的是读书人!不要怕诗句会预示不幸的结局。春天的鸟,秋天的虫,出乎自然总要发出各种声音。 【赏析】 这是黄景仁的一首代表作,语言自然流畅,感情悲凉激愤,使人感到诗人欲哭无泪,而又声声血泪。 起句“仙佛茫茫两未成”似乎突兀,但是在当时传统的封建文化背景下,人人都懂得这一句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中国的士大夫从来不是真正的宗教信徒,道观佛寺只是他们在失意时逃避现实的处所,而当他们“春风得意马蹄轻”的时候是绝不会去求仙学佛的。所以这一句并不突兀,而是开门见山,为全诗定下了悲愤的基调。社会是那么黑暗,生活是那么艰难坎坷,一个无权无势又无钱的书生已到了穷途末路,唯一的出路是梦想成仙成佛以求超脱和逃避这狰狞冷酷的现实,可是这又是何等渺茫,事实上也根本没有这种可能。接下来第二句“只知独夜不平鸣”,是写诗人无可奈何而又愤愤不平的孤傲秉性。“只知”两字是含着泪水的自我谴责,和下文“百无一用是书生”紧相呼应。作为一介书生,面对黑暗的现实和不幸的命运,能有什么作为呢?只能发出几声不平之鸣。但是公开表示不平还不行,只能一个人在深夜发泄一通,“独夜”两字充分反映了清代文人在异族统治下特有的压抑和悲愤之情。清代大兴文字狱,诗文稍有不慎便被当权者认为有异心,就会带来杀身之祸,甚至诛连九族。所以“独夜”两字富有深意,表达了无数不便用文字表达的内容。首联两句实际上已经概括了全诗的主旨,以下只是进一步的申述。 第二联是对人生遭遇的回顾:空有绝世才华和凌云壮志却得不到赏识,发挥不了作用,甚至没有固定的工作,到处飘泊,久而久之,慷慨激昂的少年壮志已经耗尽;在个人爱情生活中,多少次曾经倾注过真挚的感情都没有好结果,到头来反被人认为是负心郎、薄情人!人生两件大事,事业和爱情,都彻底失败了,留下的只是压抑不住的满腔忿懑和揪心的痛苦! 第三联是诗人的控诉。那些既无才又无德的人理应遭人鄙弃,可是却位居要津,还享尽人间艳福; 而既有才又有德的读书人却成了 “百无一用”的人,落到了社会的最底层。说“百无一用”是对诗人自己的处境和掌握不了自己命运气愤到了极点又无可奈何的悲叹,道出了历代怀才不遇正直善良的读书人的心声。这一句堪称绝唱。“百无一用”!是真的“百无一用”? 还是社会对人才的摧残? 是叹? 是恨?是谴责? 还是控诉? 最后一联又回到“只知独夜不平鸣”这一句,申述为什么要发出不平之鸣。在清代,即使在深夜一个人发发牢骚也要有勇气,诗人下定了决心,即使自己的诗文会带来不幸也顾不得了,因为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春鸟秋虫也要叫几声,一个常见人间不平事的人怎么能默不作声呢?只要活着,就要控诉! 杂感zágǎn❶ 〈名〉多方面的零星感想:杂感不少│谈几点杂感。 杂感 杂感作者为发表自己对社会人生、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感想而写成的一种杂文。也称作杂评、杂谈或杂说。这种杂感,以迅速反映社会上的日常事变见长。周木斋《杂感》:“现在叫做的杂文,就是过去叫过的杂感”。 ☚ 杂文 阜利通 ☛ 各种文体 各种文体记叙文:记(记录;~要;游记;杂~;笔记;记载文) 传(传记;传略;记传) 谱(年~;家~) 纪(纪行;本~) 志(~书;方~;墓~) 另见:文采 文风 ☚ 文体 体裁 ☛ 看到事物以后所产生的印象和感想 看到事物以后所产生的印象和感想观感 ☚ 感想 伤感 ☛ 杂感 杂感杂文的旧称。 ☚ 杂文 讽刺小说 ☛ 杂感miscellanies 杂感random(/stray)thought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