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观刈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观刈麦 观刈麦唐诗篇名。五古。白居易作。见《白居易集》卷一。属讽谕诗。题下作者原注云:“时为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作于元和二年(807)。诗写作者看到的农民割麦情景:首八句叙述麦子收割季节的忙碌景象,次四句描写农民冒着暑热割麦,后八句写一贫妇抱子拣拾遗穗充饥,末六句写自己为“不事农桑”而年终“有馀粮”而深感惭愧。全诗反映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在繁苛赋税剥削下的贫困生活,表现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体现“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精神的早期讽谕诗代表作。通篇对比,寓情于事,结构严谨自然,语言平易通俗,具有“欲见之者易谕”(《新乐府序》)的艺术效果。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秦中吟十首 ☛ 观刈麦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白居易 ←上一篇:暮江吟 下一篇:浪淘沙六首 → 诗词简介: 这是作者元和二年(807)任县尉时写的,在他早期的讽谕作品中,属优秀之作。诗中写的是作者作为县尉看田家收麦这样一件事,但他并没有纯客观地单纯记叙之,而是在叙述中,写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农人抢时间忙收割的心理,十分贴切入微,而且其中蕴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丰富的感情。写了割麦者,又写拾麦者,通过一妇人 “农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一典型事例,暗示了割麦者的悲惨命运,有一箭双雕之功效。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看到了农民夏收的忙碌和辛苦之后,又联想到了自己,“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的良心与厚道跃然纸上。叙事与抒情的紧密结合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刈(yì):割。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 盖住了田埂。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è)箪(dān)食:担 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饷 (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地名。足 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惜:珍惜。秉(bǐng)遗穗(suì):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敝:破。相顾 言:互相诉说。输税:缴纳租税。曾(zēng)不:从未。事:从事。农桑:农 耕和蚕桑。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岁晏(yàn):岁末。尽日:终日。 【大意】农家一年四季少有闲暇的时候,特别是到了五月收麦子的季节,人们 更是加倍地繁忙。夜里,一阵南风吹起,满地的小麦覆盖着田垄,到处一 片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好的饭菜,孩子们携带着饮料,随着大人们 送饭到田里去,那些青年壮汉正在南冈收割小麦。他们低头割麦,双脚 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承受着炎热的阳光的烘烤。本来已经累得筋疲力 尽,但仍顾不上炎热,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天光,能够多干点活。还有 一个贫穷的妇女,抱着小孩站在他们身旁。她的右手拿着一些撒落下来 的麦穗,左胳臂挎着一只破旧的竹筐。听她对大家说出的那番话,人人 都不禁为之万分悲伤。为了给官家纳税,她早已把自家的田产卖光,如 今拣拾这些麦穗,只不过是为了填一填饥饿的肚肠。我又有什么功劳和 德望?既不务农,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石,到年末,仓库里 还存有余粮。默念着这些,私下里越发感到羞愧,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 遗忘。 观刈麦【题 解】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元和二年(807)任周至县(今陕西周至县)尉时所作,是他创作较早的一首著名讽喻诗。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他看到那里的劳动人民尤其是贫苦妇女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也对自己不劳而食深感“自愧”。这就是白居易诗歌的人民性的具体反映。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通过旁观农民刈麦、目睹农民艰辛的劳动场面,听了贫困村妇的悲惨诉说,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富足生活的愧疚。 本诗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以叙事为主,通过对重点场面和重点人物的细致刻画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 全诗运用对比手法。诗中不仅把自己生活的优越与劳动人民生活的穷苦直接对比,写出“私自愧”、“不能忘”。更为深刻的是把劳动人民的贫困与善良跟统治阶级的奢侈苛政作了对比,并且用“家田输税尽”点明了贫妇人拾麦穗的原因,目的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希望天子有所感悟。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表现于良苦的用心之中,这正是白居易的讽喻诗的人民性的表现。 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虽是白描手法却有很强的表现力。诗中描写的妇女小孩送饭的情景,“丁壮在南冈”的劳动情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的拾麦情景等,读者读之如历历在眼前。 总之,《观刈麦》是一首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