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机读目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机读目录 机读目录以编码形式和特定结构记录在计算机存贮载体上,由计算机程序自动控制、处理和编辑输出的目录,用于计算机检索文献,代替传统的卡片目录。它是通过电视荧光屏显示出文字记录,或通过终端设备打印出各种形式的文字目录。其主要优点是:计算机存贮载体的存贮密度大,体积小;检索速度快;可以一次输入多种形式、多次检索。机读目录可用作文献集中编目,也可用于采购、期刊登记、流通等环节。美国国会图书馆已于1981年将馆藏全部文献的目录记录转化为机读目录形式,关闭了原来的卡片目录。机读目录的出现是图书馆目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利用机读目录磁带,可以生产出书本目录、目录卡片和各种书目,提高了文献的可检性,使手工编目向自动化编目转变,推动了国际标准化的发展。 ☚ 保留书目 在版书目 ☛ 机读目录机器可读目录的简称,英文名称“Machine-Readable Catalog”(简称:MARC,音译为“马尔克”)。以编码形式和特定的结构记录在电子计算机存贮载体上,用程序自动控制、处理与编辑输出的文献目录。 机读目录Machine Readable Catalog简称MARC。中文译为“马尔克”。即机器可以阅读的目录。用于计算机检索文献,代替传统的卡片目录检索。美国国会图书馆1964年率先研制,相继推出MARCⅠ和MARCⅡ; 后英国研制出U·K·MARC,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研制出UNIMARC等。参见“马尔克计划”与“马尔克款式”。参见“情报学”中的“机读目录”。 机读目录电子计算机能够识别与阅读的目录。将文献的内容和外部特征以特定的编码形式和特定结构记录存储在计算机的磁鼓、磁盘上。 机读目录 机读目录Machine Readable Catalogue,简称MARC又称机器能读的目录或机器可读的目录。是以编码形式和特定结构记录在计算机存贮载体上,由计算机程序自动控制、处理和编辑输出的目录,用于计算机检索文献,代替传统的卡片目录。它是通过电视萤光屏显示出文字记录,或通过终端设备打印出各种形式的文字目录。其主要优点是:计算机存贮载体的存贮密度大,体积小;检索速度快;可以一次输入多种形式、多次检索。机读目录可用作文献集中编目,也可用于采购、期刊登记、流通等环节。美国国会图书馆于1966年试制出机读目录系统(MARC Ⅰ )。1968年6月最后研制成功了适合于图书馆使用的机读目录系统(MARC Ⅱ),1969年3月开始向国内外出售MARC Ⅱ磁带目录。70年代,MARC Ⅱ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接受并通过为国际标准格式,并已设计出六个版本。美国国会图书馆已于1981年将馆藏全部文献的目录记录转化为机读目录形式,关闭了原来的卡片目录。机读目录的出现是图书馆目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利用机读目录磁带,可以生产出书本目录、目录卡片和各种书目。它提高了文献的可检性,促使传统的手工编目向自动化编目转变,推动了国际标准化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计算机编目网络化的实现。 ☚ 机构名录 百科全书 ☛ 机读目录MARC (machinereadable catalogu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