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朴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朴学

即“汉学”。因汉儒及后来的汉学家学风朴实、注重训诂、名物考证得名。初见于《汉书·儒林传》,意谓质朴之学。

朴学

朴学

原为汉代经学中古文学派所治学问的概称,意谓质朴之学。始见于《汉书·儒林传》:“兒宽有俊才,初见武帝,语经学。上曰: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宽说,可观。迺从宽问一篇。”汉代古文经学家继承了先秦原始儒学的传统,恪守家法,注重师承,信古崇实,治经多从文字学入手,以西汉时《尔雅》、东汉时许慎《说文解字》为权威,重字句训诂和名物考证,以求儒家经典章句之“甚解”。尤为可贵的是,他们注经实事求是,无所不知,宁付阙如。即以古义不同,也不凭私臆断,疑经蔑古。他们对待前人或同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持审慎的态度,兼收并存,不以己蔽人,也不以人蔽己。朴实无华,实事求是,是汉儒在治学风格上的特点。清代经学继承了汉古文经学的传统,故又称朴学为考据学、汉学。由于它在乾嘉时期达到其顶峰,故又称乾嘉学派。

☚ 鲁学   汉学 ☛

朴学

又称“汉学”。意谓质朴之学。❶指汉代古文经学。
❷指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训诂学。参见“吴派”、“皖派”。

朴学

朴学汉学

清代人治学以经学为主,他们不主浮夸,专贵质朴。因其所标举的旗帜是表彰汉唐人的经学,故叫做“汉学”。又因其讲究考证、校勘、解释,所以又叫做“朴学”,朴学盛行于清朝初年至光绪末年的二百六十余年间,主要包括古文学和今文学两大系统。清代初年的主要经学家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发展到乾隆至道光年间,经学达到全盛时期。此时,古文经学分为吴、皖两派,吴派以惠栋为代表,谨守家法,笃信汉儒,偏于泥古;皖派以戴震为代表,实事求是,无征不信,长于创新。两派虽有所分歧,实质上都是经学的正统。清代末年,另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承上启下,创立了今文学派,但其势力影响远远不如古文经学。

☚ 古文经学   桐城派 ☛

朴学

经学、训诂学名词。始见于《汉书·儒林传》。原义为“质朴之学”,指两汉经学中的古文学派与其治学作风。古文经学派认为,文字训诂乃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说文·序》)。只有彻底解决了文字训诂的问题,才能正定是非,才能“本立而道生”(同上),所以在解释儒经时,特别注重文字词语的训诂考证,同时也对文字训诂等做了较为科学扎实的研究,治学谨严,朴实无华,故称“朴学”。如贾逵、马融、许慎、郑玄等人,凡给儒经作注、发挥经义,或撰写文字训诂著作,都是这样。后至清代也指乾嘉时期非常讲究训诂考证的经学学派。此派治学重名物训诂、轻义理空谈,人称“汉学”,与“宋学”相对。其学风则系师法两汉古文经家而来,又称“朴学”。朴学在经学和训诂学上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取得了卓越成就,还为治学树立了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对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汉朴学基本上还局限在经学的范围之内,未能有更广、更大的建树;清代“朴学”也没有摆脱经学的束缚。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