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朱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朱肱

 北宋名医,字翼中,别号无求子,大隐翁等,宋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元祐三年(1088)中进士,历任雄州(今属河北)防御推官、知邓州录事、奉议郎等职。宋徽宗崇宁初年(1102),日蚀,他上书讲灾异抨击朝政,罢官,侨居杭州大隐坊,自号大隐翁。元祐四年(1089),始写作《南阳活人书》(原称《无求子伤寒百问》),历二十年,于大观二年(1108年)写成。政和初年(1111)令其子进献朝庭,召为医学博士。次年,因直言时事与书写苏轼诗句,违犯党禁,被贬达州(今属四川)茶场,同时遭贬的尚有陈弁、余应求、李升、韩均四人,时称为五君子。政和七年(1116年),以朝奉郎提举洞霄宫召还,卒于任上。朱肱是宋代名医之一,他精研伤寒,所著《南阳活人书》共二十二卷,以问答体编著,于《伤寒论》的研究,颇有特色。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活人书论》中评曰:“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朱肱所著尚有《内外二景图》、《北山酒经》等。

朱肱

宋代医学家。字翼中。乌程 (今浙江吴兴) 人。1088年 (元祐三年) 进士,曾为奉议郎,所以有称他朱奉议的。后隐居杭州,自号无求子。专心研究仲景学说数十年,将《伤寒论》各证分类,设为百问加以解答,于1108年 (大观二年) 写成《伤寒百问》。1114年 (政和四年) 宋王朝提倡医学,起用为医学博士。1118年,将《伤寒百问》重加校正,并加附方,刻为《南阳活人书》二十卷,对张仲景学说有所发挥和补充。主张以经络论六经,重视证脉合参和辨证处方,强调伤寒与温病有别,并汲取汉以后方药对《伤寒论》加以补充,对伤寒学有一定的发展。另有《内外二景图》等著述。

朱肱

宋代医学家。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因做过奉议郎的官,又被称为朱奉议。江苏吴光人,曾在宋代元佑三年(1088)中过进士。但他不愿做官,“壮年勇退,著书酿酒”,居住在西湖边上。大观元年(1107)因著成《南阳活人书》被征为医学博士。次年,因“书东坡诗”被贬官。下一年(1109)又还朝任朝奉郎提点洞霄宫。朱氏潜心研究《伤寒论》达数十年之久,是当时有名的伤寒学家。《活人书》中对《伤寒论的整理、阐释和通俗普及比当时的有关著作平妥,因而对后世的影响也较大,被誉为“仲景之大功臣”、“汉学之津梁”。并有独创性,不受《伤寒论》原本的约束,认为“仲景证多而药少”。因而,在治疗上采取汉以后方药,以补充仲景《伤寒论》之不足。

朱肱zhū gōng

《本草纲目》草部第15卷麻黄(3)。人名。宋医学家。字翼中,自号大隐先生(又称大隐翁)、又号无求子。世称“朱奉议”。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以进士官奉议郎直秘阁。著有《伤寒百问》(又作《南阳活人书》)、《内外二景图》。

朱肱zhūgōng

宋代医学家。字翼中。江苏吴县人。研究《伤寒论》数十年, 著《南阳活人书》, 对张仲景学说有所发挥和补充。主张以经络论六经, 重视脉症合参和辨证处方, 强调伤寒与温病有别, 并汲取汉以后方药, 对《伤寒论》加以补充, 对伤寒学有一定贡献。另有《内外二景图》等著述。

朱肱

朱肱

朱肱(约十一、二世纪间),宋医学家。字翼中,号大隐翁,又号无求子,吴兴(今浙江吴兴)人。元祐3年 (1088年)进士,官奉议医学博士。方勺《泊宅编》称:肱“善论医,在南阳时,太守盛次仲疾作,召肱视之,曰小柴胡汤证也,请并进三服,至晚乃觉满。又视之,问所服药安在?取以视之,乃小柴胡散也, 肱曰:古人制㕮咀, 谓剉如麻豆大,煮清汁饮之,名曰汤,所以入经络,攻病取快。今乃为散,滞在膈上,所以胃满而自如也。因法旋制自煮,以进二服,是夕遂安”,足见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撰有《伤寒百问》三卷,刊行后,复加以补充。前后著书时间自元祐4年(1089年)至大观2年(1108年),几近二十年。后武夷张蒇与肱相识,将其书改名为《南阳活人书》,厘为20卷。政和8年(1118年),朱肱重校自序,上于朝廷。与此同时,四明王作肃以该书为依据,又博取前代各家医论,参附各条之下,改题《增释南阳活人书》。至明·王肯堂、吴勉学依据该本收入《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书首题《增注无求子类证活人书》(简称《类证活人书》)。这部书对于张仲景《伤寒论》内容要旨,如经络、病因、传变、疑似等,条分缕析,使人一目了然,颇有发挥。除明初王履、陶华对该书曾有诟评外,至于清·徐大椿的《医学源流论》则认为“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朱肱尚著有《内外二景图》3卷、《北山酒经》3卷。

☚ 唐慎微   陈承 ☛
0001342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