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朱沛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朱沛文一位被人遗忘了的进步中医师——朱沛文 江静波 广东中医1958年1期 朱沛文19世纪中叶清末医家。字少廉,又字绍溪。广东南海人。出身世医,自幼从父学医,奋力研读自 《内经》、《难经》以下多种医书及有关文献,包括当时传入之西医书,并曾到西医院观看人体解剖。积多年观察,撰成《华洋脏象约纂》(1892) 一书,详细介绍西方解剖生理学,主张中西医参照,对中西医有较中肯的见解。认为中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西医解剖生理学较详确,但西医 “逐物太过,而或流于固”,中医 “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且因“信理太过,而或涉于虚”。并认为用西洋解剖、生理学来疏证《内经》,可使《内经》之理更加彰著。朱氏对宋以后富于实践精神的医家,如李时珍、吴有性等多予以肯定,对有尊古倾向的医家,则表示不同看法。为我国早期从事中、西医学汇通的开明医家之一。 朱沛文清末医生。字少廉,又字绍溪。广东南海县人。世医出身。对西医解剖学持肯定的态度。力图汇通中西医学,认为中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是我国早期试图汇通中西医的代表人物之一。撰有《华洋脏腑图象合纂》(1892),有较明显的进步思想。 朱沛文zhūpèiwén清末医家。字少廉, 又字绍溪。广东南海县人。世医出身。兼读中西医书, 并曾往西医院观察人体解剖。对西医解剖生理学持肯定态度。力图汇通中西医学, 认为中西医“各有是非, 不能偏主”,是我国早期中西医汇通的代表人物之一。撰有《华洋脏腑图像合纂》(1892), 表现出较明显的反封建思想。 朱沛文 朱沛文朱沛文(约1805年~?),清末医家。字少廉,又字绍溪,广东南海人。出身医生家庭,自幼随父学医,父殁后家境清寒,刻苦读书,后亦业医。曾广读古今中医书籍及当时翻译之西医书籍,并亲到西医院内观察尸体解剖。通过临证实践廿余年,对中西医汇通提出见解,为我国近代中西医汇通派中有见解的代表人物之一。撰有 《华洋脏象约纂》(1875年),认为中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生;有宜从华者,有宜从洋者”,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但“信理太过,而或涉于虚”; 西医“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但又“逐物太过,而或涉于固”。主张汇通中西以临床验证为标准求同存异,“应通其可通,而并存其互异”。为医强调了解人体脏腑,认为“医治人身之道,非可空谈名理,若不察脏腑官骸之体用,但举寒热虚实之概,谬与温凉补泻之方,而能愈人之疾者,鲜矣”。书中附西洋解剖图百余幅,并试图以西方解剖生理阐述和印证中医理论,认为以西方解剖生理验证《内经》等古典医理,可使经义更加彰著,并对前人如程式,王宏翰、王清任所记述脏腑之差错,有所纠正。对于古代医学著述及医家的认识,较为中肯,指出《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文献为中医之渊源,而对宋元以后诸家亦加以肯定。平时治学,强调读书与临证相结合,主张读书以“培其根底”,临证以“增其阅历”,提出学医要“溯医源、参证候、习方药,研脉法”。 ☚ 陆以湉 陆懋修 ☛ 朱沛文清末名医。字少廉,又字绍溪。广东南海人。出身世医,对中西医均有研究,对西医的解剖、生理学持肯定态度,曾去西医院亲自观察人体解剖。是我国早期试图汇通中西医的代表人物之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