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
[结构] 复句式:条件关系。 [释义] 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其他三个角。后指举出一事,就可类推其他许多同类事理。 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反:类推。 [出处]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唐·虞世南《蔡邕别传》:“始共读《左氏传》,通敏兼人,举一反三。” [功能、例句] ❶ 作宾语。《报纸资料的积累》:“写读报札记,不受原文拘束,不受内容限制,不论字数多少。要善于开展联想,举一反三,激发灵感,触类旁通。 ” ❷ 作定语。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三四回:“我是凭著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 [附条] ❶ “举隅反三”。宋·刘克庄《祭少奇侄》。 ❷ “一隅三反”。清·黄宗羲《陈乾初先生墓志铭》。 ❸ “隅反”。 清·陈仅《竹林答问》。 [同义] 触类旁通 闻一知十 教一识百 [反义] 生吞活剥 食而不化 一窍不通 [辨误] 反,不作“反回”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