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本末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本末论

本末论

中国历史上对经济部门的一种划分方法。《盐铁论·本议》:“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本” 即 “本业”,又作 “本务”或“本事”;“末” 即 “末业”,又作 “末作”、“末事”、“末产” 或“末生”。“本”的概念在《墨子》里指粮食生产,但直到商鞅才正式提出“本”、“末”概念,并以“本业”代表农业,以“末业”代表奢侈品生产和流通,认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商君书·壹言》)。《管子》作者、荀子等也都认以农业 (包括家庭纺织业)为“本”,以奢侈品生产和流通为 “末”。韩非进一步以工商业为“末”。后来“本末”就逐渐分别成为农业和工商业的代名词,并产生了 “重农抑商”、“重本抑末”、“强本弱末”等概念。东汉末王符、明清之际黄宗羲则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标准。王符主张:“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潜夫论·务本》)黄宗羲主张以迷信、倡优、奇技淫巧等“不切于民用”的行业为“末”一概禁绝,并指出:“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 林垦说   尽地力之教 ☛
本末论

本末论

本末论是指20世纪以前中国思想家用 “本” 和 “末” 的概念来表述农业和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想。先秦思想家大都以农业为 “本业”,以“雕文刻镂” 一类奢侈品的生产和流通为“末业”。战国末年,韩非进一步将 “末”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工商业,从而形成 “农本工商末” 的完整概念。西汉以来,“末”的含义除了泛指工商业外,更多的是专指商业和商贾。“农本工商末” 反映了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封建思想家重视农业,轻视或要求限制工商业的经济思想。
本,又称 “本业”、“本务”、“本事”,指农业和与之相结合的家庭纺织业; 末,又称 “末业”、“末作”、“末事”、“末产”,先指奢侈品的生产和流通,后扩大到整个工商业。本与末的内涵,有其历史变化。
战国时商鞅以 “耕织” 即生产 “粟帛” 的农业和家庭手工纺织为本业,以“商贾技巧” 为末业。荀子以 “工商” 为末业,韩非以 “工商游食” 之业为末,二者以 “工” 取代商鞅的 “技巧”,形成了明确的农本工商末观点,并由此提出了“重本抑末” 这一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张。其内容实质是以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发展,来维护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生产关系。由于人们常以商来作为工商业的总称,所以重本抑末又称 “重农抑商”。李悝的 “尽地力”和 “禁技巧” 是重本抑末的先声。之后,商鞅明确提出 “事本禁末”,其 《变法令》规定: “侈力本业,耕织致粟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拏。” (《史记·商君列传》)将重本抑末作为经济政策加以实施,在秦国变法中,采取鼓励农业发展和抑制商业发展的农战政策。韩非继商鞅之后力主耕战,并直接将商工之民视为有害于社会发展的 “五蠹” 之一。嗣后,重本抑末遂成为整个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在以自然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封建社会,农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也是统治阶级攫取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自然条件的好坏、农业人口的增减,直接关系到粮食的丰荒和社会的安定。从生产领域游离出来的人口大量涌向手工业及流通领域,势必破坏农业和工商业的正常比例,从而使社会生产遭到破坏,动摇封建统治。商鞅、韩非等主张抑工商的基本方面,是主张对工商业加以限制,使其不妨碍农业生产的发展; 对于工商业的社会职能,则并未否认。商鞅把商与农、官称为国家三种不可缺少的力量。韩非也说商 “能以所有致所无”。(《韩非子·难二》)农业是整个古代社会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主张把发展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抑末作为重农的一项措施,在以自然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古代社会,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在巩固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上有其积极作用。但是,重本抑末又有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一面。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必然使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对立或冲突愈演愈烈; 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趋向腐朽,重本抑末观念的消极作用也就愈来愈明显。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自汉尤其是南宋以后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对抑末提出异议。如南宋叶适指出: “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 抑末厚本,非正论也”。(《习学记言序目》卷十九,《史记》一)明清之际黄宗羲也认为 “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系 “世儒为察” 所为,提出工商皆本。(《明夷待访录·财计三》)近代包世臣认为农工商三者缺一,则人不能生活,提出 “本末皆富”。(《庚辰杂著二》)资产阶级思想家王韬、郑观应等摈弃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提出 “恃商为国本” (《弢园尺牍》)、“以商立国”; (《盛世危言》)康有为、梁启超等更进一步提出 “定为工国”、“以工立国” 的新观念。
东汉王符曾提出农工商三者各有本末,主张 “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 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 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潜夫论·务本》)明清之际的黄宗羲也提出 “工商皆本”,(《明夷待访录·财计三》)对传统的本末观赋予了新的含义。但 “农本工末” 观点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的统治地位并未因此而改变。

☚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   义利论 ☛
0000374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1: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