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本体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本体论 儒家先哲也探讨了宇宙本体问题。《易传》以太极作为化生万物的本体,太极分化出阴阳后才有道。汉儒董仲舒以天神作为世界的本体。北宋张横渠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篇》,《张载集》,第63页)气聚结就形成万物,气散开就是“太虚”:“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正蒙·太和篇》,《张载集》第7页)太虚是气尚未形成具体事物的状态,气的聚散是变化的暂时形态。二程则以“天理”作为世界的本体:“理者,实也、本也。”(《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一一,《二程集》第1册,第125页)又说:“天下只有一个理。”理是世界万物唯一真实存在的本体。理既指自然规律,又指超越一切事物的最高原理。理学家朱熹认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只是一个理:“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朱子语类》卷一)这是说理在天地之先,它不依赖于天地万物而独立存在。朱熹论述了理与气的关系:“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答黄道夫》,《朱文公文集》卷五八)理是本原,气是材料;理是形而上之道,气是形而下之器。朱熹还分析了理与心的关系:“问: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是主宰底意否? 曰: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朱子语类》卷一)心虽然主宰万物,但在心之上还有理这个根本的主宰。朱熹还阐发了理一分殊的观点:“天地之间,理一而已。然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则其大小之分,亲疏之等,至于十百千万而不能齐也。不有圣贤者出,孰能合其异而反其同哉?《西铭》之作,意盖如此,程子以为明理一而分殊,可谓一言以蔽之矣。”(《张子全书》卷一,《西铭》注)理是一,是本体;分殊是多,是现象;由理一而分殊,由本体生出众多现象。朱熹这些论述接触到本质和现象、一般与个别的联系与区分。陆象山和朱熹一样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但他认为理就在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宇宙万物之理。据说陆九渊十三岁时读到古书中“宇宙”二字便提笔写道:“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又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这是说宇宙的理就是我心的理,我心含有万物的的理。陆九渊又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集》卷一一)“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陆九渊集》卷三四,《语录上》)宇宙万物的理都具足于心中,没有心中所没有的理。明儒王守仁也认为理在心中:“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文成公全书》卷二,《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这是说心外无理,舍心而难求物理。王守仁还认为“心外无物”,据《王文成公全书》卷之三《传习录下》记载:“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守仁认为,花是否存在,全凭人心的感知,所以宇宙万物都是人心的产物。王守仁认为“心”是“良知”或“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文成公全书》卷一,《传习录上》)这就将“心”伦理化了。王廷相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派生的,只有气才是造化的实体:“天地、水火、万物皆从元气而化,盖由元气本体具有此种,故能化出天地、水火、万物。”(《内台集·答何柏斋造化论》)针对程朱理学以理作为宇宙本体的观点,王廷相明确地指出气为理之本:“天地之间,一气生生,而常,而变,万有不齐,故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世儒专言理一而遗万,偏矣。天有天之理,地有地之理,人有人之理,物有物之理,幽有幽之理,明有明之理,各各差别。”程朱学派认为理在天地万物之先,王廷相则认为气在理先;程朱学派只讲理一,王廷相则讲理万。明末清初的黄宗羲认为心是最高的实体,但他同时又讲“气外无理”,而心就是气,气就是心。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张载气一元论的思想,他说:“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气充满了整个宇宙,宇宙万物都统一于气。王夫之不同意程朱学派关于理先于气的观点,认为“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也”,理依靠气而存在,理就在气中,世界上没有脱离气而孤立存在的理。古代儒家对宇宙本体的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派:或以理为本体,或以心为本体,或以气为体。最终是以王夫之的气论而告结束。 本体论 本体论关于世界本原或本质问题的概念。最早见于德意志郭兰纽1613年出版的《哲学辞汇》一书。后来,德国哲学家沃尔弗给予这个概念以系统的解释,并把哲学划分为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自然神学、化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几个部分。他认为,本体论是哲学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的“理性的理论科学”。在康德哲学中,“本体”指在人们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体即“自在之物”,作为它的对立物则是现象。在当代,西方某些哲学流派提出了新的本体论学说。胡塞尔认为,本体论指一般观念的整个系统,即“纯逻辑”。世界本原是“先验的自我”,“先验的自我”通过意识活动先构成一般的观念,然后以一般的观念为原型,把感性材料填塞进去。海德格尔认为,唯一本体的形式是人的存在,其他存在都依存于人。海德格尔自称是本体论哲学家,他以人的存在研究哲学,认为人是唯一真实的本体,是万物的尺度,把本体论建立在“我在”这个根本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不使用“本体论”这一术语,有时则把它作为存在的同义词来使用。 ☚ 不可知论 反映论 ☛ 本体论 本体论bentilun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些流派,如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等,反对任何“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但也有些人试图重新建立关于存在学说的本体论,如E·胡塞尔的“先验的本体论”,M·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N·哈特罗的“批判本体论”等。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 ☚ 方法论 认识论 ☛ 本体论哲学中关于世界本原或本性问题的部分。这一词最早为德意志哲学家郭克兰纽(Rudol-phus Goclenius,1547—1628)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使用,并将其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一语。德国哲学家克利斯提安·沃尔弗(Christian Wolff,1679—1754)则首次把哲学分为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自然神论、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部分。在资产阶级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学者把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的区别变成了对立,滋长出各种怀疑论和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本体论和认识论是有区别的,但它们又是统一的,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本体论 本体论关于世界本原或本质问题的哲学概念。最早见于德意志哲学家郭兰克纽1613年出版的《哲学辞汇》一书。后来,德国哲学家沃尔弗给予这个概念以系统的解释,并把哲学划分为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自然神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几个部分。他认为,本体论是哲学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理性的理论科学”。在康德哲学中,“本体”指在人们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体即“自在之物”,作为它的对立物则是现象。康德承认本体的客观存在,但又把现象与本体割裂开来。在当代,西方某些哲学流派提出了新的本体论学说。胡塞尔认为,本体论指一般观念的整个系统,即“纯逻辑”。世界的本原是“先验的自我”,“先验的自我”通过意识活动先构成一般的观念,然后以一般的观念为原型,把感性材料填塞进去。海德格尔认为,唯一本体的形式是人的存在,其他存在都依存于人。海德格尔自称是本体论哲学家,他以人的存在研究哲学,认为人是唯一真实的本体,是万物的尺度,把本体论建立在“我在”这个根本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不使用“本体论”这一术语,有时则把它作为存在的同义词来使用。 ☚ 功利主义 本质与现象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