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木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 ![]() 木屐;目击◉ 木屐mùjī 名 木板拖鞋。〈例〉穿~/ 我们这一带的人把~叫“板板鞋”、“拖板儿鞋”/ 有人脚穿~,踏地有声,那声音响彻了走廊。 木屐木底鞋,有齿。《后汉书·五行志一》:“延熹中,京都长者皆著~。” 木屐 木屐屐(屐子;阮屐;阮家屐) 木板鞋 ☚ 各种质料的鞋 各种人穿的鞋 ☛ 鞋和袜@@@LINK=R2022090410003591 木屐 木屐日本民间习俗,男子爱穿,亦用于赠人,象征恭祝平安。 ☚ 英雄结 缠头巾 ☛ 木屐mùjī一种木制的屐,一般底和屐齿为木制,也有全木制成者。相传始于春秋晋文公时。东汉以后流行,男女日常均可穿着,雨雪天也可用来防滑防泥湿。《太平御览》卷六九八:“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太平御览》卷六九八:“戴良嫁女,布裳木屐。”《后汉书·五行志一》:“延熹中,京都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五采为系。”《晋书·宣帝纪》:“关中多蒺䔧,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五代前蜀贯休《思匡山贾匡》诗:“石膏黏木屐,崖栗落冰池。”宋陆游《买屐》诗:“一雨三日泥,泥干雨还作。出门每有碍,使我惨不乐。百钱买木屐,日日绕村行。”元宋无《咏石得天字》:“磴危欺木屐,矶滑怯苔毡。”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屐以木为之,即今之木屐。古妇女亦著之……今广东妇女虽晴天白昼亦穿木屐。”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一六:“今粤中婢媵,多著红皮木屐,士大夫亦皆尚屐,沐浴乘凉时,散足著之,名之曰散屐。”徐珂《清稗类钞·服饰》:“木屐,履类,底以木为之。东方朔《琐语》云:‘春秋时介之推逃禄自隐,抱树而死。文公抚木哀叹,遂以为屐。’此为木屐之始。然各处皆雨时所用,闽人亦然。粤人则不论晴雨,不论男女,皆蹑之。”《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黛玉道:‘跌了灯值钱呢,是跌了人值钱?你又穿不惯木屐子。’” 木屐(明王圻《三才图会》插图) 木屐 186 木屐古代的木鞋,“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屐头或方或圆,穿时以带系之。 ☚ 列宁服 靰鞡 ☛ 木屐 木屐旧时民间一种雨鞋。流行于全省。木屐以杂木为底,以牛皮浸桐油制成风篷式的鞋面,底上打四只钉脚,用以践泥,底前有一铁象鼻钉,鼻翼包护屐头,以耐磨损。规格有大有小,人们可以穿着鞋袜套进去,不会将鞋袜打湿,在走泥泞滑路时,因底有四只铁钉,十分稳重,不易滑倒。品种有白屐、漆屐、花屐三种,以屐面区分。木屐在春秋时即已流行。东晋时,有蓝田侯王述用屐齿碾鸡蛋的故事。唐代时传去日本。到宋时,京师长者皆穿木屐,仕女出嫁,还绘制彩屐作嫁妆。明清以后,广泛流行,城乡皆备。新中国建立以后,胶鞋供应,木屐渐被淘汰。 ☚ 服饰习俗 不全扣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