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望蓟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望蓟门(唐)祖詠
蓟门,春秋战国时蓟城的城门,遗址在今北京广安门一带。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周初或更早一些属古蓟国,后为燕召公封地,秦统一六国后置蓟县为广阳郡治,成为北方重镇。西汉时为燕王封地,东汉置幽州。唐时幽州为范阳郡的中心,统率十六州,为边关要地。开元、天宝时,这里经常与契丹发生战争,此诗即写其地理形势及战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希望立功边关的愿望。《唐诗直解》谓此诗“调高语壮”;《唐诗贯珠笺释》言此诗:“通首有气色,是盛唐格调。” 【作者】 祖詠,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仕途失意,漫游南北,与王翰、王维等交游,后移家汝坟间,以农耕渔樵终老。当时颇有诗名, “班班有文在人间”(《新唐书·文艺传序》),原有集散佚,《全唐诗》录其诗为一卷。 【注释】 ①燕(yan)台:又称幽州台,即古黄金台,相传燕昭王曾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以招揽贤士,河北易县、定兴和北京都传说有其遗址,其中北京朝阳区黄金台最有名,历来文人多往吊古。②笳鼓: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乐器。汉将营:借指唐军营。③三边:此泛指边境、边疆,非实指。危旌:高扬的旗帜。④沙场:战场。烽火:古代边疆为报警而点燃的火。胡:指北方少数民族。⑤此句言蓟城(幽州城)的地理形势。⑥“少小”两句用汉班超和终军的故事表示自己立功边关的志向。投笔吏,《后汉书·班超传》记东汉班超年轻时曾在官府担任抄写文书的小吏,一天掷笔于地叹曰: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砚)间乎?”班超弃笔从戎,抗击匈奴,后因功被封为定远侯。请长缨,《汉书·终军传》记汉武帝时,终军向武帝自请命:“愿受长缨,必致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缨,绳索。 望蓟门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祖咏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终南望余雪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表达立功边疆的边塞诗。开元二十二年(734),东北边防重镇幽 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此时祖咏游宦范阳,写了此诗。此诗紧扣一 “望”字,简笔勾勒山川形势,意象雄阔,气格高昂,实为佳作。首句之“燕台”,即战国时 燕王为招揽人才所建之黄金台。此句说,诗人登上黄金台,一望这边塞重镇之辽阔天 宇、险峻山川,就心里激情如潮水澎湃。一个“惊”字,道其感受,开启以下三句:汉家主 帅营中,笳声悠扬,鼓声咚咚,喧闹不已;营外积雪皑皑,绵延万里,寒光闪闪;北方的边 地,在朦胧迷离的曙色中,一片模糊,只有高悬旗杆的旗子,在寒风中猎猎有声。这不仅 写出了军营的庄重、严整,渲染了军中冷峻严肃的氛围。到此写足了“惊”字,顺便转入 颈联。上句说,千里沙场,烽火燃处,似与胡地的月光相连,这里写雪光、月光、火光交织 成一片,无比壮美,暗示了“攻”的形势;下句言,雄伟的蓟城,南倚渤海,北靠燕山,好像 被山海拥围,此句写防守的形势。尾联借班超之投笔从戎、终军之请求长缨两个典故, 写出感受,表达了自己立功边塞的豪迈情思。此诗格高气壮,雄健有力,乃盛唐之音。
望蓟门 题解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②。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③。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④。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⑤。 注释 ①蓟门:即蓟丘,亦作蓟邱,古地名,在今北京市德胜门外西北隅。今德胜门外土城关,即其遗址。 ②燕台:即黄金台。惊:惊奇,心情激动,有怵目惊心与激励感奋二重意。汉将营:实指安禄山军营,当时安据这一带。 ③生积雪:生于积雪。三边:汉代幽、并、凉三州,都在边塞。后泛指边地。危旌:高扬的军旗。 ④胡月:边塞之月。海畔句:写蓟门地处海畔,形势险要。蓟城:蓟门。 ⑤投笔吏:指投笔从戎的班超,后封定远侯。请长缨:以汉终军请长缨征南越王事表明自己要从军立功报国。 赏读 诗的起笔使全诗的气势非常阔大,诗人登上幽州台,极目纵观,看到了让人惊心动魄的壮观的唐军大营,并且听到了营中传出的胡笳金鼓喧喧之声。接着四句是诗人遥望所见的阔大的景象。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构成一派积雪生辉、寒气逼人的北国风光。在令人眼花目眩的景象中,惟独唐将大营中高悬的军旗在半空中猎猎飘扬。借肃穆的景象写出营中庄重的气派和军容的严整。诗人描写这险要的军家重镇却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而是壮伟异常,“海畔云山”稳如磐石的拱卫着这边疆重镇,诗句精炼雄阔,体现了盛唐的时代精神。面对眼前的景色,显赫的军容,诗人不由地生出一种报国激情,迸发出“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的豪言壮语。这是“望”之后的所感。诗人以班超、终军作比,抒发自己慷慨从戎,为国建奇功的决心和意愿。 这首诗意象雄浑阔大,紧扣“望”字,写出了所见、所感,触景生情,抒写豪情壮志,振奋人心。 望蓟门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①。万里寒光生积雪②,三边曙色动危旌③。沙场烽火连胡月④,海畔云山拥蓟城⑤。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⑥。 【作者小传】 祖咏,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仕历或是否入仕不详。其诗多写山水景物,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其诗“剪刻省静,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蓟门:即蓟丘,唐幽州治所,今北京市。此诗为祖咏今存的唯一一首七律,也是仅存的一首边塞诗。诗中写幽州的山川形势以及现实局势的危险,由此而产生从戎报国的思想。气势磅礴,意境雄浑。《唐诗品汇》卷八三列此诗于七律“正宗”中,甚有见地。 【注释】 ①二句意谓登上燕台一望,传来军营中喧闹的笳鼓声,使人惊心动魄。蓟门为安禄山盘踞之地,此二句可能预感其有逆谋。燕台:即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贤士,故名。后世慕名,在今北京市和徐水、满城、定兴等县皆有台以“黄金”为名。笳鼓:军中常用的两种乐器。 ②此句意谓积雪反射出万里寒光。极写其广阔而寒冷。③此句意谓三边在曙光下飘动着高矗的旗帜。三边:汉代以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因此三州都在边疆;当时安禄山身兼幽州、并州、平卢三镇节度使,此处“三边”可能即指三镇。危:高。旌:旗帜。④此句意谓沙场战事未平,边塞月夜接连燃起报警烽火。⑤此句谓蓟门倚山近海,形势险要。蓟城,即指蓟门,城距渤海不远。⑥二句用两个典故,表示有从军报国的愿望。投笔吏:《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年轻时为抄写文书的小吏,他投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怎能长期在笔砚间讨生活?后就弃文从武,出使西域,建立奇功。请长缨:《汉书·终军传》记载,终军出使南越,他对汉武帝夸口说:希望给我一根长缨(绳),一定能把南越王捆绑牵到朝廷上来。后来果然说服南越王降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