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望洋兴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望洋兴叹

望洋兴叹

古代寓言。见《庄子·秋水》。写秋水涨了,大沟小川的流水都注入黄河。水势之大漫过了两岸的沙洲和高地,河面宽得看不清对岸的牛马。于是河伯洋洋自得起来,以为天下最壮观的就数自己了。河伯顺着流水向东游行,走到了北海,向东一望,看不见海水的边际。于是河伯才开始改变了他的骄傲面容,望着大海感叹道:“俗话说:‘只听到万分之一的道理,就以为没有能赶上自己的人’,这正是说的我呀,……我要不到你这里来看一看,就完了,我将永远受到有知识的人的耻笑!”

☚ 丑女效颦   鲁侯养海鸟 ☛
望洋兴叹

望洋兴叹

先秦寓言。战国宋庄周撰。《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为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闾,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 康回触山   惊弓之鸟 ☛

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者, 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庄子·秋水》


 【注释】
 ①河伯:河神,亦作“冰夷”、“冯夷”、“无夷”。自殷商而降,至于周末,为人所奉祀, 位望隆崇。②若: 海神名。
 【意译】
 秋天,河水按时上涨,所有的小河流都流灌到黄河里去,水面非常宽阔,两岸及河中水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清楚。于是,河伯扬扬得意, 自以为天下之美都集中在这里。他顺着水流向东而行,到了北海,他向东面瞭望,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自得的神情,双目迷迷茫茫地对海若感叹说:“俗语说: ‘听了许多道理,总以为不如自己了解的’,这正是针对我说的一般。而且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见解并轻视伯夷的义行,起初我不相信,现在我看见你这样博大而难以穷尽,要是我不到你这里来就糟了,我一定会永远被得到大道的人所讥笑。”
 【解说】
 自然世界是无限博大的,人们只栖息于自然的一个角落内,因此人们的认识就会受到局限。所谓“楼外有楼,山外有山”,只有超越了所处环境的局限,才能看到楼外的楼,山外的山。河伯如果不到北海,又怎能知道大海比黄河更加博大呢!人们往往只知道去指责河伯的骄傲自大,而不去深究河伯之所以骄傲自大的原因。其实比骄傲自大更糟的,是河伯的生存空间造成的孤陋寡闻。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存在决定意识。长篇累牍的宣传,往往经不起一个小小事实的冲击。河伯眼界的拓宽, 认识的升华,都不是因为黄河里办了报章杂志。几部小说,也只能煽动起少男少女们幼稚的狂热情绪,而不可能为他们指明理性的方向。真正的思想的解放和成熟,只有在广泛多样的亲身的生存体验中才能获取。
 【相关名言】
 胸怀祖国, 放眼全球。

——毛泽东


 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真是形形色色,变化万端。为了了解它,我们必须联合我们大家的知识和努力才行。

——法国·拉普拉斯


寓言《望洋兴叹》全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吾非至于子之门, 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在《庄子》中,“望洋兴叹”是一则富有浪漫主义情趣的故事。秋汛来了, 黄河水涨,一片汪洋;河水两岸及河中小洲之间,简直看不清对岸的牛马。黄河神河伯沾沾自喜, 以为天下的美景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但他跑到北海, 向东一望,茫无边际,“不见水端”,这才改变自己的得意神态,猛然省悟,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闻道百(懂得了少许道理),以为莫己若(便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见识浅陋者而已。并且进而仰视着北海神发了一通深沉的感慨:“我曾经听人说过,孔子的见闻学问不算多,伯夷的德行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以前我不信这话。现在我见到了你的壮阔无际,才知道这话是真的啊。我如果不到你这里来,那就糟了。我将永远被识见广博的人所耻笑了。”这番言辞,诚恳之情可掬。作者借助细腻的心理刻画和传神的独白描写,塑造了一个活跃在浩渺无际、诗意浓郁的背景上的觉悟者形象。
 寓言中的河伯,由一个自得自满者,转变为自省自悟者。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如果闭目塞听,不善于向外界学习,就会目空一切,盲目骄傲,关起门来自称“老子天下第一”;一旦改换了环境,受到了外界刺激,而又善于反思的话, 就有可能感悟到天外有天,认识到夜郎自大、自满自足只是一种低级趣味,从而一改旧时面目。就《秋水》全篇而言,作者的用意虽然只在说明大小无别, 万物齐一,宣扬无须作为,但这则寓言本身所涉及的事物的相对性问题,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还是颇有启迪的。
 这则寓言颇具代表性。《庄子》寓言几近二百, 素以境界、神韵见称。本则寓言的人物活动背景由“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的黄河转到“不见水端”的北海,境界异常阔大;人物心理由“欣然自喜”陡入“望洋而叹”,韵味深长。行文跌宕有致,风格汪洋恣肆。后世读者多乐于咀嚼,并往往以“南华秋水”指代《庄子》风格。出自这则寓言的“望洋兴叹”、“贻笑大方”等成语、也常被引用。

寓言“望洋兴叹”注释、翻译和解说 - 可可诗词网

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者, 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庄子·秋水》


 【注释】
 ①河伯:河神,亦作“冰夷”、“冯夷”、“无夷”。自殷商而降,至于周末,为人所奉祀, 位望隆崇。②若: 海神名。
 【意译】
 秋天,河水按时上涨,所有的小河流都流灌到黄河里去,水面非常宽阔,两岸及河中水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清楚。于是,河伯扬扬得意, 自以为天下之美都集中在这里。他顺着水流向东而行,到了北海,他向东面瞭望,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自得的神情,双目迷迷茫茫地对海若感叹说:“俗语说: ‘听了许多道理,总以为不如自己了解的’,这正是针对我说的一般。而且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见解并轻视伯夷的义行,起初我不相信,现在我看见你这样博大而难以穷尽,要是我不到你这里来就糟了,我一定会永远被得到大道的人所讥笑。”
 【解说】
 自然世界是无限博大的,人们只栖息于自然的一个角落内,因此人们的认识就会受到局限。所谓“楼外有楼,山外有山”,只有超越了所处环境的局限,才能看到楼外的楼,山外的山。河伯如果不到北海,又怎能知道大海比黄河更加博大呢!人们往往只知道去指责河伯的骄傲自大,而不去深究河伯之所以骄傲自大的原因。其实比骄傲自大更糟的,是河伯的生存空间造成的孤陋寡闻。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存在决定意识。长篇累牍的宣传,往往经不起一个小小事实的冲击。河伯眼界的拓宽, 认识的升华,都不是因为黄河里办了报章杂志。几部小说,也只能煽动起少男少女们幼稚的狂热情绪,而不可能为他们指明理性的方向。真正的思想的解放和成熟,只有在广泛多样的亲身的生存体验中才能获取。
 【相关名言】
 胸怀祖国, 放眼全球。

——毛泽东


 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真是形形色色,变化万端。为了了解它,我们必须联合我们大家的知识和努力才行。

——法国·拉普拉斯


“望洋兴叹;无可奈何”的拼音、意思、同义词、近义词- 可可诗词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同义成语 >

望洋兴叹;无可奈何

 异 望洋兴叹 望洋:仰视的样子。兴叹:发出感叹。《庄子·秋水》载:秋天黄河涨水,河面大得分辨不清对岸的牛马。河伯(河神)就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等他顺流行至北海,向东一看,见不着水的边际,“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海神)而叹”。原指看到人家伟大而感叹自己渺小。今多比喻欲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或者没有条件,感到没有办法。比喻义与“无可奈何”相近,但用法有不同。在句中不能作“叹气”等的状语。
《顺天时报》载北京辟才胡同女附中主任欧阳晓澜女士不许剪发之女生报考,致此等人多有望洋兴叹之慨云云。(鲁迅《而已集·忧“天乳”》)在学习道路上,切忌浅尝辄止、过门不入、故步自封、望洋兴叹和半途而废。(李欣《一知半解》)
无可奈何 奈何:如何,怎么办。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直陈性成语。除了作谓语、定语或补语外,还常作“叹气”等词语的状语。
或者是烈文,或者是另一个朋友无可奈何地说一声:“走吧!”(巴金《探索集·怀念烈文》)“记忆是落花。”有人曾这样说,“它喷吐过芳香,焕发过光彩,却总不免无可奈何地同春天永别。”(韩少华《记忆》)
都可以表示对某事感到没有办法。都可作谓语、定语或补语。
“望洋兴叹”的“洋”不能理解为“海洋”,“兴”不读xìng。
  • 上一篇:怒不可遏;怒发冲冠;怒火中烧;怒气冲天
  • 下一篇:危如累卵;危在旦夕

“望洋兴叹”注释、译文和评说 - 可可诗词网

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B10而叹曰:“野语B11有之曰,‘闻道百B12,以为莫己若B13’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B14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B15。”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B16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B17于时B18也;曲士B19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B20,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B21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B22,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B23,又奚以自多B24!”(《庄子·秋水》)
 


 【注释】 ①泾流:指黄河主流之宽度。“泾”通径,指河之宽度。②涘(sì):水边、岸边。③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小洲。④崖:高的河岸。⑤辩:同“辨”。⑥河伯:黄河水神。从殷代起,至于周末,一直为人所崇奉,祭祀甚隆,盖因黄河常年泛滥,给人带来深重灾难,古人在无力征服水患的条件下,不得不祈求河神福佑。⑦北海:不同年代有不同所指,春秋战国时所称北海,多指黄河注入之渤海。⑧旋其面目:改变态度。⑨望洋:也作“望阳”,即仰视的样子。[[!B10]]若:海神名。[[!B11]]野语:俗语。[[!B12]]百:泛指数量很大、很博。[[!B13]]莫己若:莫若己的语序颠倒,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若:比得上,像。[[!B14]]伯夷: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名允,字公信,谥夷,后人称之为伯夷,以重义清高著称。此句的意思是:尽管如此,有人却敢于小看仲尼之博学,轻视伯夷之高义。[[!B15]]大方之家:深明大道之人。大方:大道理。[[!B16]]虚:同“墟”,住地。指蛙所居之土井之类。[[!B17]]笃:固定,亦为限制之意。[[!B18]]时:为四时,四季。[[!B19]]曲士:“曲”指局部、不全,“曲士”指识见褊狭,孤陋寡闻的人。[[!B20]]丑:鄙陋无知。[[!B21]]尾闾:古代传说中为排泄海水之处。海水到那里就被蒸发掉。[[!B22]]受气于阴阳:从阴阳禀受生气。古代认为宇宙之中充满阴阳二气,万物由此而生。[[!B23]]方存乎见少:正存在着自以为小的想法。[[!B24]]奚以自多:哪里会自足自多呢?
 【译文】 秋季到来的时候,雨不停地下,河水上涨,千百条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显得格外宽阔,两岸之间,小洲之上,相互望去,连对面河岸上的牛和马都分辨不清。这时候,黄河的神河伯欣然自喜,以为普天之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最完美的就是自己。他顺着流水往东走,来到北海,向东望去,看不到海水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神才转变态度,仰面叹了口气,对北海之神若说:“俗话说:‘听了很多道理,自以为广博,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我还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见识少,伯夷的道义不够高,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才看见您是这样的宽广难以穷尽,假如我今日不来到您的门前,那就危险了,我将会永远被见识广博的人所讥笑。”
 渤海神若说:“不能对井中之蛙谈论关于大海的事,是由于它被居住的地方限制。不能对只生活在夏天的昆虫谈论关于冬天结冰的事情,是由于它到秋天就死了,被时节所局限。不能对寡闻陋见的人谈论关于道义的问题,是由于他被所受的教育所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走过来,观看到了大海,知道了自己的浅陋渺小,那么可以与你谈论大的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尾闾排放海水,不知什么时候能够排尽。海水不会因春雨流入少、秋雨流入多而发生变化。陆上天旱天涝,大海也没有感觉。海水不会流尽,春天秋天不能够使它发生改变,水灾旱灾对它不能够产生影响。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用量器计算。但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诩(自己容受的)水多,自以为寄形于天地之间而禀受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里一样;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凭什么自认为多呢?” 
 【评说】 成语“望洋兴叹”由此而来 的。它原指看见人家的伟大,才知道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无从着手而感到无可奈何。这个故事说明了“大”与“小”、“多”与“少”是相对的,说明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并且生动、深刻地揭示了两种对立的思想境界和思维方式。
望洋兴叹

望洋兴叹wànɡyánɡxìnɡtàn

┃━━┃ 无可奈何的叹息。《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王先谦集解:“望洋,倾视貌。”司马云:“若,海神。”后多比喻做事力不从心,感到无可奈何。省作“望洋”。元·吴莱《次定海侯涛山》诗:“寄言漆园叟,此去真望洋。”

☚ 掷鼠忌器   惨绿愁红 ☛

望洋兴叹

比喻力量不足而感到无可奈何。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六: “佘念祖未到的时候,满心高兴,颇有跃跃欲试的意思,到过之后,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觉得望洋兴叹了。”
●《庄子·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辩: 通“辨”。河伯: 河神。望洋: 仰视的样子。若: 海神。秋日黄河水势浩大,河伯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及见北海汪洋无际,不禁自叹不如。

望洋兴叹wàngyáng-xīngtàn

“望洋兴叹”由“望洋向若而叹”变化来。原意是河伯仰望海神而生出感叹,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出自《庄子·秋水》。
这是一个有名的故事: 秋水暴涨时,大小支流的河水都汇集到黄河里,使黄河水面顿时阔大起来,致使河的两岸间和河中的小洲都看不大清楚了,放牧在河两边的牛马也分辨不出来了。河神河伯见此非常高兴,以为普天下的壮美都集于自己一身,再没有比自己更伟大的了。于是他欣然顺流东进,直至黄河入海的尽头北海(即渤海)。这时,河伯再向东面看去,一片汪洋,看不到边际。“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到了这个时候,河伯才改变了原来那种十分得意的神色,仰视着伟大的海神(若)而慨叹道:“俗话说:‘闻道百就以为满了,了不起了,没有比自己更多的数了(不知道还有千、万)’,我自己不就是这样一个(见识短浅的)人吗!”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望洋”的“洋”,不是“海洋”的“洋”,而是“羊”的假借字,“望羊”为仰视的意思。也有人说,“洋”“羊”也都为假借字,其正字当作“阳”,“望阳”即望视太阳,就是向高处看(仰视)的意思,因为海神比河神更加雄伟高大,需仰而视之。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望洋兴叹”一语,比喻做事由于力量不足或缺少条件,无从着手,而感到无可奈何。

望洋兴叹wàngyáng-xīngtàn

望洋:仰头向上看的样子。仰头慨叹。表示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现多指因力量或条件达不到而感到无可奈何。
【注意】“兴”这里不读xìng。

望洋兴叹wàng yáng xīng tàn

〈成〉比喻要做某事而条件不够或无能为力,发出的无可奈何的感叹:只好望洋兴叹│发出望洋兴叹的感慨。

望洋兴叹

见【望洋】。

望洋兴叹wàng yáng xīng tàn

见“望洋”。

望洋兴叹

(同)无能为力 无可奈何 仰天长叹

无奈

无奈

则索 多奈 亡奈 怎奈 无那 无赖 吃紧 其如 叵耐 叵奈 讵耐 争奈 无聊 无其奈(无其奈何) 不得已(万不得已) 不得不(不得不尔) 无奈何 不奈何亡可奈何 不可奈何 无其奈何 没可奈何 没法奈何 莫可奈何 莫计奈何 没计奈何 无可奈何 事出无奈 末如之何 不奈之何
表示无可奈何:为之奈何
表示惊讶或无奈:摇首吐舌
用反问方式表示无奈:奈(奈何;争奈;何奈)
对我无可奈何,毫无办法:无奈我何
事到如此地步,无可奈何:事到临头 事到其间
看着无奈:眼急 眼睁睁 干瞪眼 眼盼盼 眼撑撑 眼清清
力量不够而感无奈:力不从心
力量不足或条件不具备而感到无可奈何:望洋兴叹 望洋而叹 望洋兴嗟 望洋惊叹 望阳兴叹 望羊兴叹 向若而叹
无能力去做某事:无能为力 莫能为力
 表示无能为力,无可奈何:付之一叹 付之太息
 形势不好,无能为力:势不可为
极其无可奈何:万般无奈
无奈的样子:瞠目 瞠视
(没有办法或没有办法可想:无奈)

☚ 不知该怎么办   不得不如此 ☛
望洋兴叹

《望洋兴叹》

节录于《庄子·外篇·秋水》,战国庄子后学撰。《秋水》乃庄子学派阐述无为思想的论文,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是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该文即生动描写了河伯初见北海若惊讶感叹的情景。秋季河水暴涨,河伯自以为大,志高意满,顺流东下,目睹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才自知弗如,“望洋向若而叹”,深感自己之可笑。河伯、海神本是想象之物,但在作者笔下,不但有语言,有思想,有动作,而且表情丰富,语气逼真,或喜或叹,极富生活气息,实为小说前奏;该文写景也极有特色,“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寥寥几语,即写出秋水之浩汜,确为写景之佳句。

☚ 庖丁解牛   濠上之辩 ☛

望洋兴叹望洋興嘆wàng yáng xīng tàn

亦作“望洋惊叹”。仰望大海一样壮阔宏大的场面,感到自己渺小。比喻力量不足或条件欠缺,面对某事而感到力不从心,无可奈何。《内经撮要·序》:“切实用者盖寡,遂使此书,索解难得,智者望洋兴叹,愚者束书不观。”

望洋兴叹wàng yáng xīng tàn

lament one’s lit tleness before the vast ocean—bemoan one’s inade quacy in the face of a great task; view with despair the vast work to be done; feel powerless and frustrated
❍ 两年以后,便可以到大家以为女人不该有长头发的世界。这时长发女生,即有“~”之忧。(鲁迅《而已集·忧“天乳”》53) And two years later the whole of society will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women should have short hair. By then long-haired girls will start worrying about their chances of entering school.

望洋兴叹wang yang xing tan

lament one’s smallness before the vast ocean—feel powerless and frustrated

望洋兴叹

lament one’s smallness(or bemoan one’s in adequacy,lament one’s ineptitude)in the face of an immense task;feel powerless and frustrated(注:望洋指抬头往上看的样子)

望洋兴叹wànɡ yánɡ xīnɡ tàn

望洋:抬起头来看的样子。原指看到别人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充分,而感到无可奈何。lament one’s littleness before the vast, bemoan one’s inadequacy in the face of a great task

望洋兴叹

寓言。《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则寓言说明了事物的相对性。自以为大的河伯,在北海若面前自以为小,从而表述了认识事物相对性的观点。

望洋兴叹wàng yáng xīng tàn

【解义】比喻面对范围太大或十分棘手的事,无从着手。
【典故】有一年秋涨水,大小河流的水都流入黄河,河面宽得两岸互望牛马都分辨不清。黄河之神河伯高兴起来,自认为天下他最伟大。他顺流往东来到北海,向东一看,无边无际,这时他才感到自己的渺小,掉转头来面对北海之神而叹息。(《庄子·秋水》)
【用法】没有能力去做成某事,表示无可奈何,因而叹息,可用此语。
【例句】李芬的伯父在美国死了,她却无法去美国继承那一大笔遗产,唯有~了。
【近义】无能为力
【反义】易如反掌

望洋兴叹wàng yáng xīng tàn

仰望无边的大海,感到惭愧。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后比喻条件不具备或力量不够而感到无可奈何。“望洋”又作“望羊”,抬头看的样子。《庄子·秋水》:“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望洋兴叹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个河神,名叫冯夷,人们都尊称他为河伯。他一直生活在黄河中游的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西南的黄河渡口)附近。
河伯从来就认为,他所在的黄河是天下最大的河,没有任何一条河的水有它那么多、那么大,因此从未远离过这条河。
秋天来到了,雨水连绵不断,大小河流河水猛涨,全汇集到了黄河里。黄河的水道毕竟有限,容纳不了这么多的水量。于是河水横溢到岸上,淹没了河中的沙洲和两岸的洼地。
这样一来,黄河顿时比平时大大开阔起来。隔水望去,只见波涛滚滚,连对岸的牛马也看不清楚了。
河伯见到这样大的水势,得意洋洋,以为天下的水都流到自己的河里来了。于是,他乘兴顺流东进。
河伯东进到黄河入海的尽头北海(即渤海)。他从海面上探出头来,向东方举目望去,但见白茫茫的大海无边无际,翻滚的波浪拍打着蓝天。这浩瀚的北海,竟是他从未见到过的,黄河根本不能与它相比。他惊讶极了,不禁说道:
“天哪,世上除了黄河以外,竟还有这么广阔的水面啊!”
这时的河伯,不再得意洋洋。他掉转头来,仰视北海的神若叹息道:“俗语说,‘听到过一百样道理,就自以为知道得很多,觉得谁也不如自己’。这话大概就是指我吧。我听说,孔子的学问最渊博,伯夷的义气最高,但仍然有人瞧不起他们。这些话我不敢相信。今天我看见了大海这样碧波万里,浩瀚无穷,方才觉得那些话不是虚妄的。如果我不到这里来,亲眼看到北海无边无际,我的眼界怎么能打开?我也永远要被那些有见识的人讥笑了!”
北海若点点头,宽慰河伯说:“是啊,对井中之蛙,是不能同它谈到海的,因为它被自己的住所所局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海。对只生存在夏天的虫,是不能同它谈到冰的,因为它受到时间的限制,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冷天。对见识浅陋的人,是不能同他讲高深的道理的,因为他被所受到的教育束缚住了。”
河伯一面听,一面点头称是。因为他觉得北海若讲的道理,都是自己从未听到过的。
北海若见他愿意听,继续说下去道:“你现在离开了黄河高高的岸边,看到了大海。通过比较,才知道自己见识的浅陋。这样,才可以跟你讲高深的道理了。”
接着,北海若向河伯讲了一番高深的道理。
“望洋兴叹”中的“望洋”是指抬起头来看,并非是“望着海洋”的意思。它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后来比喻办事力量不够,无从着手,缺乏条件,从而感到无可奈何。

望洋兴叹wànɡ yánɡ xīnɡ tàn

望洋:举目远视的样子。面对伟大的事物而感叹自己的渺小。多形容力量不足或条件不备而感到无可奈何。《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例】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始终学他不来。(丰子恺《山中避雨》)
〔注〕“兴”读xīng。

望洋兴叹wànɡ yánɡ xīnɡ tàn

【释义】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无可奈何??? ?? ???.
望洋:????? ??.
叹:????.
?? ????? ??? ? ????????.
??? ???? ??? ???? ??? ??.
【例句】房价越来越高,想买房子的人只能望洋兴叹。
??? ??? ?? ?? ????? ???? ??? ?? ??.
【近义词】无可奈何

望洋兴叹wànɡ yánɡ xìnɡ tàn

原指看见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比喻做事时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他们遭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汉字,因此常有~之感。”
〔出处〕《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变式〕望洋而叹
〔近义〕无可奈何 束手无策 无计可施
〔连用〕无能为役
〔俗语〕站在海边打唉声——望洋兴叹

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兴叹;望洋而叹

格式 会意式。
释义 望洋:又作“望阳”、“茫洋”,仰望的样子。兴xīng:发出。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出处 《庄子·秋水》:河伯看到无边无际的海洋,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仰望着海神,发出叹息。
举例 高考前夕,他突然病倒,只好~了。


条件不具备,感到无可奈何望洋兴叹;望洋而叹

格式 会意式。
释义 详见“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条。
举例 他很想把那家公司兼并过来,但资金不够,只好~了。

望洋兴叹wàng yáng xīng tàn

无能为力 无可奈何
wu neng wei li wu ke nai he
【望洋兴叹】 仰望海神而兴叹。原谓看到别人的伟大,才感到本身渺小。现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源出《庄子·秋水》:“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无能为力】 不能施展力量。指没有力量或力不能及。
【无可奈何】 没有办法。源出《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于期之首,函封之。”也作“无可奈可”。
﹝例﹞ 《顺天时报》载北京群才胡同附中主任欧阳晓澜女士不许剪发之女生报考,致此等人多有望洋兴叹之概云云。(鲁迅:《而已集·忧“天乳”》) 及至敌发觉再向西进时,我已休息了半个月,敌则饥疲沮丧,无能为力,下决心退却了。(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三姑夫只是默默无言的对着她,圆圆而黑的脸沉闷着,浓浓的双眉微蹙着,表示出他的无可奈可、无可诉说的微愁。(郑振铎:《三姑与三姑丈》) 杨志拿着藤条,劈头劈脑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无可奈何。(明·施耐庵:《水浒传》 )

望洋兴叹wàng yáng xīng tàn

望洋:举目远视的样子。原指见到伟大的事物而自叹渺小。现多形容做事因力量不足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例〕他一点英文也不懂,面对这些英文资料只能~。
【提示】“望洋”不能理解为“望着海洋”。“兴”在这里不读xìng。多含贬义。

望洋兴叹wàngyáng-xīngtàn

《庄子·秋水》:“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望洋:仰视的样子。若:海神名。后以“望洋兴叹”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藐小。也指欲做某事,因力量不足或条件缺乏而无可奈何地叹息。

望洋兴叹wànɡ yánɡ xīnɡ tàn

抬头仰望而发出感叹。
❶ 原指看到别人的伟大,才感叹自己的渺小。
❷ 今多比喻因力量不足或缺少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望洋: 联绵词,仰视。也作“望洋而叹”、“望洋而嗟”。

望洋兴叹wànɡ yánɡ xīng tàn

【解义】 比喻面对范围太大或十分棘手的事,无从着手。
【典故】 有一年秋涨水,大小河流的水都流入黄河,河面宽得两岸互望牛马都分辨不清。黄河之神河伯高兴起来,自认为天下他最伟大。他顺流往东来到北海,向东一看,无边无际,这时他才感到自己的渺小,掉转头来面对北海之神而叹息。(《庄子·秋水》)
【用法】 没有能力去做成某事,表示无可奈何,因而叹息,可用此语。
【例句】 李芬的伯父在美国死了,她却无法去美国继承那一大笔遗产,唯有~了。
【近义】 无能为力、鞭长莫及
【反义】 易如反掌、望其项背

望洋兴叹wang yang xing tan

望洋:也作“望阳”、“望羊”,仰视的样子。兴:发出。原指在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具备,而感到无可奈。语本《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也作】望洋而叹望洋惊叹
【近】自愧弗如无能为力
【注意】望洋,不可理解为“看海”。兴,不读xing。

望洋兴叹wàngyáng-xīng tàn

望洋:抬头仰视的样子。兴叹:发出感叹声。《庄子·秋水》记载:有一年秋天,黄河水上涨,河神以为自己管辖的水域天下最大。他顺流往东走,到了北海,见海水无边无际,才感到自己渺小,于是“望洋向若(海神)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闻道多了一些就以为谁也比不上自己)者’,我之谓也。”指看到伟大的事物,扩大了眼界,感叹自己渺小。今多比喻因力所不及或条件不够而感到无可奈何。
【例】牛顿这样讲过自己:“我是一个拾贝壳的小孩,我不过拾到了几个贝壳而已,而面前是一个极为丰富的大海,我只能望洋兴叹。”(徐迟《谈科普作品》)
【提示】“兴”在这里不读“高兴”的“兴(xìng)”。

4S4K【望洋兴叹】wàng yáng xīng tàn

仰视而叹。形容因大开眼界而惊叹,或因做事力量不够,无从着手,而感到无可奈何。望洋:即“望阳”,抬起头看的样子。兴:发出。

望洋兴叹wàngyáng-xīngtàn

〔连动〕 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现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语本《庄子·秋水》:“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例]《顺天时报》载北京群才胡同附中主任欧阳晓澜女士不许剪发之女生报考。致此等人多有~之概云云。
※ 兴,不读作xìng。
△ 贬义。描写人无能为力。
【近义】无可奈何仰屋兴嗟
〖反义〗自强不息。
也作“望洋惊叹”。

望洋兴叹wàng yáng xīng tàn

《庄子·秋水》:“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王先谦集解: “《释文》‘望’ 作 ‘盳’,云 ‘盳洋’犹 ‘望羊’,仰视貌”。望洋:仰视的样子。兴:发出。即仰望海神而发出感叹。指看到人家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现比喻由于力量不足或条件不备,而感到无可奈何。也作“望洋惊叹”。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8:5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