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shuò fāng古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泛指北方地区。李峤《雁》:春晖满朔方,归雁发衡阳。 朔方郡名,漢元朔二年置,治所在朔方(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北),東漢移治臨戎(今內蒙古自治區磴口北)。東漢末廢。杜篤《論都賦》:“杜口絶津,朔方無從。” 朔方 朔方北方。《小雅·出车》三章: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毛《传》: “朔方,北方也。”此指接近𤞤狁之边境地带。 朱熹 《集传》:“程子曰:城朔方而𤞤狁之难除,御戎狄之道,守备为本,不以攻战为先也。” ☚ 浚 家父 ☛ 朔方shuò fāng北方。《尚书·尧典》:“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蔡沈集传:“朔方,北荒之地。”《九叹·远游》:“览周流于朔方。”王逸注:“周遍流行于北方也。”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土部 > 方地 > 朔方 朔方 shuòfāng 亦稱“朔”。北方。《書·堯典》:“申命和叔,宅朔方。”孔傳:“北稱朔。”《史記·五帝本紀》作“申命和叔居北方”。又《舜典》:“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孔穎達疏引《爾雅·釋訓》:“朔,北方也。”漢·劉向《九歎·遠遊》:“遡高風以低佪兮,覽周流于朔方。” 朔方shuò fāng〖名词〗 北方(1)。《吊古战场文》:周逐猃狁,北至太原,既城朔方,全师而还。——周朝驱赶猃狁,向北直到太原,在北方筑好城墙,全军凯旋。 各方1 各方1四方,各个方位:四方 四乡 四维 四远 四宇 四封 四外 四隅 四面 流方 东南西北 四角,四方:角角 四方和四隅:八方 八都 八隅 八陲八区 八乡 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五方(~杂处) 东西南北和上下:六合 六方 东方:东(东面;东边;东部;东头;东首;东维;东隅;正~;以~;大~;近~;远~) 春(春方) 朝青(青方;青羌) 震(震方;震位;震区;震宫;震维) 少阳 阳方 东北方:艮(艮隅;艮维) 东南方:巽(巽维) 辰巳 龙翼 极东:泰东 南方:南(南面;南纪;南服;南离;南道;南端;天~) 赤(赤方;赤位) 炎(炎天) 午 朱(朱方;朱冥) 离(离方;离南) 暑门 火维 蛮方 正阳 南天,南方:离宫 西南方:朱天 坤维 西方:西(~侧;~翼;~天;西边;西头;西金;西商;西圉) 兑(兑域) 右(山~;江~) 金庚 金方 鲜方 阴方 迁方 秋方 秋陆 毛兽 少阴 古代对西方的称呼:沃野 西北方:干(干位;~风;干方) 幽天 正西:直西 极西:泰西 北方:北(北面;北部;~国;山~;有~) 朔(朔方;穷朔) 癸 玄(玄方;玄朔) 背 伏方 太冥积冰 戴斗 黑后 霜碛 南北方:青竹丹枫 正北方:直北 极远的北方:穷北
另见:方向 辨认 各面 ☚ 各种方向 高处 ☛ 朔方❶古郡名。西汉元朔二年(前127年)置,治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东汉移治今内蒙古磴口北。后废。 ❷西汉十三部州之一。辖境相当于今宁夏银川市至今山西黎县东北黄河两岸地区,北括阴山南北,南至今陕西宜川和甘肃宁县一带。东汉时期并入并州。 朔方shuò fāng北方。《儒门事亲·卷一》:“朔方之地多寒,宜辛温之剂解之。” 朔方shuo fangnorth 朔方❶指北方。 ❷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银川至壶口的黄河流域,北括阴山南北,南迄陕西宜川、甘肃宁县一带。 ❸县名:一为西汉元朔二年(前127)置,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前秦以后废;一为唐贞观二年(628)改岩绿县置,在今陕西靖边县,唐末以后党项族世居其地。元废。 ❹郡名。西汉元朔二年(前127)以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置。东汉末年废。 ❺唐、五代方镇名。又称灵盐、灵武、灵州。唐开元元年(713),为防御突厥,改朔方行军大总管置。九年(721),更名朔方军,为玄宗时边防十节度使之一,吐谷浑王慕容曦光(皓) (709—738年在位)曾任朔方军节度副使。治所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初期辖境较广,约有今宁夏灵武以北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之地,后逐渐缩小,较长时期领有灵、威2州、定远等军及丰宁等城(约当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直辖县地,盐池县除外)。僖宗光启三年(887)后,为韩遵、韩逊等割据。后唐天成四年(929),为五代后唐所并。北宋时地入西夏国,后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