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石、炼丹与医药
服石与炼丹是古代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侧面,它们是互相联系的。服石,指为了某一目的而服用某些矿石类药物。炼丹则是为追求长生不老、发财致富而对某些矿物药进行加工的过程。服石起源较早,战国时期至西汉,可能就有服石,但当时并未形成一种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风气,而是把矿物药用来治病。
魏晋以来,由于社会为动乱而产生“清谈”之风,玄学讲求清高,不谈政治,由此而逐渐风行服用矿物药,以求享乐长生,或作为美容及房中术之辅助物。当时常用之矿物药为紫石英、白石英、硫黄、钟乳石、赤石脂等五种,一般又称为五石散。据历史记载,服石后,人体感到发热、身痒、坐卧不安,甚则神志颠狂。由于身痒搔挠而发生皮肤破损和感染,导致痈疮发作,高热舌缩。这是中毒的症状,当时称为石发。由于服食后产生高热,一般均需宽衣松带,寒食寒卧,因而又称“寒食散”。自魏尚书何晏倡服石以后,至南北朝为止,服石之风盛行,成为一股歪门邪道的颓废风气。死于服石者甚多,因服石而致残、病者亦复不少。这就形成了一类特殊的病症。即隋《诸病源候论》中所载述的“解散诸侯”,书中列述服五石散所引起的各种病症。在《隋书·经籍志》中,所载的解散方书多达十多种。这种病症及治疗对策,是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插曲,在两晋南北朝隋唐之后,由于服石的弊端及遗害,这种风气也就逐渐消声匿迹了。从客观上说,服石所致的疾病对医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促使医家去钻研医学面临的问题,因而在某些方面 (如外症) 得到相应的发展。
炼丹也有类似的情况,尽管其主观意图是消极的,但它对医药的发展,对现代化学的发展,均在客观上产生了有利的影响。炼丹学著作起源较早,汉代已开始炼制黄金,东汉魏伯阳有《周易参同契》,是炼丹的专书。炼丹术的代表人物为东晋的葛洪与南朝的陶弘景。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一书中,有专门的篇章记述炼丹。当时,炼丹家们所追求的是通过对某些物质(主要是矿物质) 的加工,找到能服用以求得长生不老的神丹,以及发财致富的黄金。据调查,古代用于炼丹的原始物质有六十多种,包括无机物与有机物如汞、硫、碳、锡、铜、金、银,还有氧化物如三仙丹、铅丹等,此外,丹砂、雄黄、盐、硝石、胆矾、钟乳石、云母以至酒、醋等有机溶剂,也都是常用的炼丹材料。炼丹时,多数采用密封加温的方法提炼。通过炼丹,我国古代已经认识到一些化学变化的现象如氧化、还原、升华、可逆反应等等,也已经掌握了丹砂、硫黄、甚至黄金的溶解方法。由于炼丹,不仅导致黑色火药的发明这一科学史上的重大成就,也在医学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如对汞合金的炼制,能制作出锡汞齐、金、银、铅等金属汞齐。后来,汞齐在唐代就应用于牙科的治疗。而铅丹的炼制,最终导致一些外用药如红升丹的制成,至今仍为外科常用药物。
炼丹术很早就传到国外,古代阿拉伯国家的炼丹术,明显的是受到我国炼丹术的影响的。他们所用的炼丹原料,有的还明确注出中国产的名称。Alchemy一词,据考证是来自阿拉伯语al-kimiya,而后者是中国南方方言中“金液”一词的转译,金液是我国古代炼丹术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