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有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有狐 有狐《诗经·卫风》篇名。此诗写妇女思念远行于外的丈夫。全诗三章,章四句。各章皆以狐狸独行淇水岸边起兴,比喻其丈夫远行于外,并与每章后二句想象其丈夫衣服破烂的景况联成一体,表现了她深沉的思念。《毛诗序》以为这是“刺时”之作,“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因之也有人以为是怨女旷夫相求的诗,亦可备一说。 ☚ 伯兮 木瓜 ☛ 有狐
这是一首揭露阶级剥削、阶级压迫,控诉社会不平等的诗。 全诗三章十二句,第一章写剥削者穿着华贵,在桥上漫步,妇人目睹此状,顿时联想到自己的丈夫无衣可穿,不禁忧伤。 第二、三章所写内容与第一章基本相同,只是把二、四句的末一字作了更换,把“梁”更换为 “厉”、“侧”,把 “裳”更换为 “带”、“服”。厉,渡口,河边水浅的地方。侧,河岸旁边。带,衣带。服,泛指衣服。虽然更换了字,但于意义上并无差别。只是在重章换字中一方面加深对剥削者穿得花枝招展,在河边附近洋洋自得地踱来踱去,进行深入揭露,无情鞭挞,起到深化作用;另一方面对丈夫的无衣也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这如同《七月》中写奴隶无衣时所说: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是同类笔法。本来“无衣”就全包括了,又重之以 “无褐”。褐,是粗布短衣,自然包括在衣之内。“无衣无褐”句,倘若把它译为现代汉语的话,就是没有衣服穿,连件粗布短衣都没有。如此重复,同样起到强调的作用。这是《诗经》中,尤其是国风中重章重调的一大特色。 狐狸,在人们心目中是十分狡滑的妖兽,徒有皮毛之类,《有狐》的作者以狐比剥削者衣着的华贵而逍遥自得,并从外表装束而透视其心灵的肮脏,不仅生动形象,而且也恰如其分。剥削者穿上华贵的衣服,游游荡荡,悠然自得,殊不知是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是建筑在奴隶辛勤劳动血汗基础上的。对这种狡如狐的剥削者,奴隶们怎能不厌恶呢?女奴不仅身受其苦,再看看自己的丈夫无衣可穿,怎能不发感慨,不为之气愤呢? 《毛诗序》所谓“刺时也”,也正是这种不平之慨,也正是对这种不平社会的揭露与鞭挞。由此可见,诗篇通过这一侧面暴露黑暗社会现实,还是相当深刻的。 从写作上来看,除了重章和比喻的运用而外,对比也是突出特色,诗中只是就衣着一端奴隶主与奴隶对比,前者衣着华贵,后者无衣可穿,在鲜明对比中寄寓对前者的憎恶与愤懑,对后者的同情与爱怜。 有狐有狐绥绥, 在彼淇梁。 心之忧矣, 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 在彼淇厉。 心之忧矣, 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 在彼淇侧。 心之忧矣, 之子无服。 有只狐狸单独走,在那淇水的河梁口。我的心儿真发愁,这人一条合身的裤子也没有。 有只狐狸单独走,在那淇水的渡口。我的心儿真发愁,这人衣带也没有。 有只狐狸单独走,在那淇水岸边上。我的心儿真发愁,这人一件好衣服也没有。 《有狐》三章,章四句。《诗序》:“《有狐》,刺时也。卫之男女失时(不能及时婚嫁),丧其妃耦(配偶)焉。”后世因视为“怨女旷夫”相求之诗。姚际恒 《诗经通论》 则说:“此诗是妇人以夫从役于外,而忧其无衣之作。” 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当是女求男,诗中反复咏唱,表示他们之间相亲相爱。虽其人贫穷无衣无裤,但仍爱他。说此诗是写女求男的爱情理由是:1. 诗中三章首句都以“有狐绥绥”兴起,狐喻男性,以示求爱。绥绥:《集传》:“独行求匹之貌。”又《毛传》:“兴也。绥绥,匹行貌。”又陈奂云:“狐妃耦而行缓缓然,以兴无室家者,狐之不若也。”2.诗中三次提到淇水,据学者考证,古时淇水是卫地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这对男女的求爱也是在淇水边进行的。诗中说:“在彼淇梁”、“在彼淇厉”、“在彼淇侧”,从这里皆可证明淇水是他们相约幽会的地方。他们欢聚的地点在淇水,与郑之溱洧周南汝滨同。3.诗经中写男女恋爱,往往用钓鱼、食鱼来象征,它已成为婚姻恋爱的隐语,这大概与古代礼俗有关。这首诗也提到了鱼梁。“在彼淇梁”,其“梁”,可以过人,或用以拦鱼,即捕鱼小坝,以捕鱼之物喻婚姻爱情。诗经中这种例子很多。如:《邶风·谷风》:“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曹风·候人》:“维鹈在梁,不濡其咮”等。 诗中重章叠句,加强诗人的感情抒发,这位女子因爱情没有实现,因而三叹其“心之忧矣”,以表达她的真挚专一的爱情。 《有狐》在彼淇梁②。在那淇水桥梁上。 心之忧矣,我的心呀多忧愁, 之子无裳③。这人身上无裙裳。 有狐绥绥,狐狸行行找对象, 在彼淇厉④。在那淇水渡口旁。 心之忧矣,我的心呀多忧愁, 之子无带⑤。这人无带自彷徨。有狐绥绥,狐狸行行找对象, 在彼淇侧。在那淇水岸边望。 心之忧矣,我的心呀多忧愁, 之子无服。这人竟然无服装。 [注释] ①绥绥:朱熹谓狐“独行求匹之貌”。②淇:卫国水名,在今河南省北部。③之子:这人。裳:裙,古时男女皆穿。上曰衣,下曰裳。④厉:深水可涉处,即渡口。⑤带:衣带。 [赏析] 这是 一首情歌,写女主人公见到 一位贫苦的单身汉,情意缠绵、爱怜欲嫁的情景。诗的帷幕一拉开,出现在女主人公眼帘的是 一只精灵机巧、皮毛丰茸的狐。它缓缓地独自行进,从那淇水的桥上,走到深水的渡头,又沿着淇水的岸边,走呀,走呀,左顾右盼地在寻求爱侣。这一幕幕动人的活剧,激起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波澜。此刻,在她的眼前,又出现了另一幅画面:一位英俊而又贫苦的单身汉,也正沿着淇水岸边走来。这一形象是女主人公所熟悉的,在她平日的心灵中占有重要位置。因而他的出现,进一步触发了女主人公的无限情思。看呵,看呵,她长期积压在胸头的爱情火花,顿时炽烈地燃烧起来。她把心灵深处的爱,全部倾注在这位意中人身上,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因为那人多么值得她的同情和爱怜呵! 你看,他身上缺衣少带,又孤苦伶仃,多么需要一个情侣以成家室呵!正如《郑笺》所云:“是子无裳,无为作裳者,欲与为室家。”这也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卫国处于“国乱民散”(《诗集传》)之际,人民流离失所,以致出现了男女失时的严重社会问题。 全诗二章,每章四句。先以比兴起,渲染环境气氛,寓象征之意;继以赋作结,由物到人,直抒隐曲,一往情深。诗中,随着女主人公视线的移动,两幅画面交替迭现。地点在淇水,而又桥上、渡口、岸边不断变换场景,展示出淇水悠悠,道路绵长,给人以具体真实的感受;人物呢,却是下身无裳,腰中无带,全身无服,由局部到整体,犹如特写镜头,从不同角度反复突现人物形象,深寓女主人公缠绵不尽之意。在这特定场景中,狐在到处寻求,人在孤独行进,亦此亦彼,起到绝妙的映衬效果。狐为兽类,尚有丰茸的皮毛相饰;人为万物之灵,却缺衣少带,正有人不如狐之叹,女主人公的怜惜、体贴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她执著地追求爱情,大胆地倾诉心声,感情质朴深挚,神采飞扬,一唱三叹,不能自已,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民间爱情歌谣的特色。 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毛序》云:“《有狐》,刺时也。”即是说讽刺时事。那么本诗是怎样讽刺时事的呢?全诗没有一句直接指责社会讽刺时事的地方,然而人们读起来却似字字都在讽刺社会讽刺时事。 全诗共三章,十二句。先看第一章:“有狐绥绥。在彼淇梁:”绥是徐行,漫走之意,狐悠闲自得地漫漫地走在淇水的河梁上。”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我的心是多么忧愁啊! (原因何在?) 是因为我的丈夫服役在外,连裤子也没有一条。把前后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明白,狐在这里是“兴”,以狐之满身新毛,悠闲自得来兴丈夫服役在外,无衣无裳。前后反衬对比,就愈显其忧,讽刺之意也就意在言外了。春秋时期各国经常互相攻伐,弱肉强食,下层人民被迫成年服役在外,野兽的世界本应该是野蛮的,互相残杀的世界,然而却太太平平,相安无事; 人的世界本应该是文明的、太平的,反而互相攻杀,“之子”也被迫服役,无衣无裳,是人犹不如兽也,非讽时而何? 二、三章同第一章几乎是相同的,只改变了第二、四句的末字:“在彼淇厉 (渡口)”,“在彼淇测 (河岸)”;“之子无带”“之子无服”。前后意思大致差不多。然而在这里不能看作是简单的重复,它们仿佛是音乐中的咏叹调,每段乐章的重复演奏都把感情推向高峰,好似江水中的后浪前浪互相推一样。增强了感情的力度,使之更能打动人。同时也表明主人公的思念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无时无刻,朝朝暮暮的思念。不仅此矣,她每日所思所想所闻所见都使她联想起自己的丈夫。我们仿佛看到她天天走在淇水边上眺望着远方,遇到肥胖的狐狸也出神了半天,心里充满着对丈夫不尽的思念,她甚至羡慕起狐狸来,它能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甚至成双成对的走着,而自己却狐单一人思念着远方的征人。她知道,他走的时候穿的衣服不多,如今大概巳经穿破了吧,自己心上人无衣无裳还比不上皮毛丰厚的狐狸,也许她想起该“裁缝寄远道”了……乐章的重叠,引起音乐的和弦,诗章的重叠使得感情愈加缠绵哀怨,也许两者兼有之。而也在这种重叠之中,增加了对“国有凶荒”的时事的讽刺。 有狐
【注释】 ①绥绥:行走迟缓的样子。梁:桥。②之子:这个人,指主人公的丈夫。裳:下衣,形如裙。③厉:借为“濑”,河边水浅之地。④带:衣带。 【译文】 狐狸慢慢地走,在淇水的桥上。心里真忧伤啊,这个人没有衣裳。狐狸慢慢地走,在淇水的浅滩。心里真忧伤啊,这个人没有衣带。狐狸慢慢地走,在那淇水边。心里真忧伤啊,这个人没有衣衫。 【集评】 宋·朱熹:“国乱民散,丧其妃耦,有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故托言有狐独行,而忧其无裳也。”(《诗集传》卷三) 清·姚际恒:“此诗是妇人以夫从役于外,而忧其无衣之作。”(《诗经通论》卷四) 清·方玉润:“此必其夫久役在外,淹滞不归,或有所恋而忘返,故妇人忧之。以为久羁逆旅,必至金尽裘敝而难归耳。本无他义,亦少深情,圣人存之,不解何故。”(《诗经原始》卷四) 清·陈奂:“狐妃耦而行绥绥然,以兴无室家者,狐之不若也。”(《诗毛氏传疏》卷五) 清·牛运震:“托言无裳,语浅而意深。诗意以有狐兴之子也,非比体。”(《诗志》卷一) 【总案】 《毛诗序》以为是失时男女求偶之词,朱熹更坐实为有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殊为可笑。细玩诗意,实为妇人忧叹其出门在外的丈夫没有衣服。全文以狐起兴,反复咏叹,充分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惦念之情,牵肠挂肚,无日不思,无事不虑。读之令人为其挚情而慨叹。 有狐 有狐〔原文〕 ☚ 伯兮 木瓜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