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影响的音乐舞蹈作品
1951年出版的《皖北民歌》是全省第一部民歌集。此后,又先后出版、编辑了《安徽民间音乐》第一、二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录制唱片《安徽民歌一百首》等。
1955年演出的花鼓灯舞剧《刘海戏金蟾》被誉为“中国第一个以民间舞蹈素材和语汇发展的舞剧”。
1956年上演的《春茶记》是安徽第一部大型歌剧。历次省艺术节上演过六部大型歌剧。
1957年出版的《黄梅戏音乐》、(王兆乾著)是安徽第一部戏曲音乐理论专著。
1958年上演的“山歌大联唱”是安徽第一部大型声乐作品。
50年代出版的《儿童钢琴曲集》(陈凤祥著)是安徽第一部钢琴曲集。
50年代后期创作的《猎人与金丝鸟》是安徽较早的管弦乐作品。
1960年省文工团演出肖斯塔科维奇的G小调第十一交响乐揭开了安徽交响乐演出的第一页。
70年代创作的《夺钢》是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
70年代较成功的器乐作品还有:小提琴独奏曲《淮北新歌》,民族管弦乐《送粮路上》等。
1981年省文化局、省音协联合征集交响乐、民族管弦乐作品,应征作品200多部。
80年代初较成功的器乐作品还有:《梦九华》、《跳龙门》等。
1981年《歌曲》编辑部与《乐坛》编辑部联合举办“在希望的田野上”专题音乐会,产生了主题歌《在希望的田野上》。
1982年省电台征集农村题材歌曲,应征作者300多人,作品800余件,展播54首,入选8首。
1990年省电台、《乐坛》联合举办中学生歌曲比赛。此后,一年一度的“华夏之声”歌曲征集工作已开展了3届。
影响较大的创作歌曲有:《月亮走,我也走》、《双条鼓儿敲起来》、《敲起花鼓唱起歌》、《山南海北都照红》、《年轻的留学生去远航》、《八音鸟》、儿童合唱《我们是快乐的小百灵》等。少儿歌曲《荡秋千》被编入全国小学生音乐统编教材。
舞蹈、舞剧作品有《双回门》、《双条鼓》、《十二条手巾》、《十把小扇》、《摸花轿》、《玩灯人的婚礼》、《花鼓花》、《女娲补天》、《桔颂》、《套鼓》、《罗汉除柳》、《大班会》、《子弟灯》、《鹌鹑理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