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月华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月华清

月华清

又名《月华清慢》。见宋洪𤨓《空同词》。《词律》卷一六列之。 《词谱》卷二七列洪𤨓“花影摇春”一词,双调,九十九字,上片十句四仄韵,下片十句六仄韵。宋金词此调首两句例用对偶起,下片第二句五字例用上一下四句法。

☚ 月先圆   月城春 ☛

月华清

和邓嶰筠尚书沙角眺月原韵

穴底龙眠,沙头鸥静,镜奁开出云际。万里晴同,独喜素娥来此。认前身、金粟飘香; 拚今夕、羽衣扶醉。无事。更凭栏想望,谁家秋思?

忆逐承明队里,正烛撤玉堂,月明珠市。鞅掌星驰,争比软尘风细。问烟楼、撞破何时。怪灯影、照他无睡。宵霁。念高寒玉宇,在长安里。

道光十九年(1839)八月十五(公历九月二十二日),正为虎门销烟、九龙海战之后的战事进行紧张的准备工作的林则徐和邓廷桢同舟到沙角,在关天培舟中查点连日来调集的兵勇各船册籍。这天正是旧历中秋节,邓廷桢清兴大发,邀林则徐、关天培同登沙角炮台饮酒赏月。在备战拒敌的余暇,恰值凉天佳月,林则徐多么愿意象前代文人士大夫那样,把酒问月,高歌一曲呵! 然而战事倥偬,迫使他克制着自己汹涌的创作激情,在良辰美景中,和邓、关一起指点山河,计议军机。直到十天之后(公历十月三日),在等候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义律答复谈判条件的间歇,他才重新构思补写,赓和邓廷桢为中秋赏月所作的《月华清》词。

林则徐是一位关心国计民生、坚决主张抵抗英国侵略、并具有实际能力的政治家,在历史上并不以词名。即以这首词而论,亦无非是酬答之作而已,但它的思想意义却已超出于一般的官场酬唱,而独具其政余抒情之审美价值。这首词的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视角,上片偏于对日前中秋月色的欣赏和赞美,下片偏于对往昔中秋游乐的缅怀和追忆,各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这位民族英雄、国家栋梁的广袤胸怀。作者在紧张的对敌斗争余暇为词,不是为了消遣时光,而是抒发坚持禁烟抗英的意志和决心。

上片开头三句破题,点出沙角中秋赏月的总的情境。龙穴,在沙角炮台附近的南海洋面上,林、邓等曾在这里指挥清水师收缴鸦片,后来清水师还曾在这里挫败英国侵略军。但此时此刻,“穴底龙眠”,这条以其神威驱遣中国南海怒涛翻滚的桀骜不驯的巨龙,俯伏在穴底安详地睡着了。龙穴洋面风平浪静。“沙头” ,即沙角,清广州东莞虎门前的一座山,嘉庆五年(1800)建炮台于此,与大角炮台隔岸斜峙,在号称祖国南大门的险要天成的虎门中,是出入珠江南海的第一重门户。面对侵略者刮起的战争风云,这里早已秣马厉兵,严阵以待。但此时此刻,“沙头鸥静”,连那平日喧闹不已的海鸥都阒无声息,沙角周围宁静异常。一、二两句,着力渲染一个“静”字,准确地再现出沙角炮台在剧烈的狂风暴雨的袭击尚未到来之前那不同寻常的平静。须知这是在战云密布的多事之秋呵,海防却如此清平静谧,使人读来别是一番滋味。那种出人意料的静阒,实际上是一场更大的恶战前的沉寂。在这凉天静夜之中,作者昂首仰望星空,“镜奁开出云际”,一轮明月已高高升起。这三句以龙穴洋面龙眠浪息,沙角炮台群鸥静阒,一轮明月普照中天三个广角镜头描绘海防虎门中秋月夜之美,烘托两次对敌斗争之间的那种战斗间歇的宁静氛围,词句之间充溢着中华民族乐观、无畏的豪荡之气。接着一句放笔宕开,用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诗意,写出神州赤县“万里晴同”,共渡中秋良宵的合家团聚之夜。下一句缩笔收回,落到沙角赏月,所以“独喜素娥来此”。素娥,即嫦娥,因月色白,故名。这里代指月亮。金粟,桂花树,传说月中有桂树。“金粟飘香”指月中仙境。“认前身、金粟飘香。”这句化用唐李白“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 )诗意,司空图《诗品》有“明月前身”的话,“认前身、金粟飘香”,这句话与“明月前身”之意相同,是用来赞美邓廷桢的品格高洁的。下句“拼今夕、羽衣扶醉”,则举杯劝邓,难得如此良宵,定要与月神婵娟一起尽兴开怀,亦觉飘飘欲仙。羽衣,指神仙,此指素娥。“无事。更凭栏想望,谁家秋思?”则用前人“不知秋思在谁家”诗意,将词意由中秋即景过渡到抒情,转入下片。

下片开头三句,是对往昔在京城时欢度中秋的回忆。林则徐是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跻身于官场。这以后直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外放江南道监察御史,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京师度过的。现在追忆起来,虽已时过境迁,还不免有一丝丝说不出来的留恋。这三句大意是说,回想起在朝班之时(承明,汉宫殿名,此指朝廷),翰林院此时已熄了灯,同事们一起上街游赏。明月高挂在群星璀璨的天空,照耀着繁华的都市。词人以向往中不无欣羡之意的笔触,描摹京师生活的安定平稳,暗中映衬广东禁烟抗英局势的紧张与严峻,其心境与思绪是颇为复杂的。接着两句所发的牢骚,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鞅掌(公务忙碌)星驰(如流星奔驰,迅速而紧急)”谓广东禁烟职事和海防抗英公务繁劳紧迫,怎比得上车马繁喧的京华风土之香软细腻?这一无疑而问,显露出林则徐头绪纷繁的心理端倪,与前面对京华的依恋情结相辅相成。“问烟楼、撞破何时?”此句忧心忡忡,体现了林则徐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撞破烟楼”,典出苏轼《答陈季常书》: “在定日作《松醪赋》一首,今写寄无择等,庶以发后生妙想,著鞭一跃,当撞破烟楼也。”谓后辈胜于前辈。作者用此典,语意双关,“烟楼”之烟,亦喻鸦片烟之烟,他希望亿万华夏苗裔,能摆脱鸦片的毒害,一代强于一代。这一句问话,活现出林则徐为立志疗治神州疮痍,拯救天下而忧心忡忡,所以下一句说“怪灯影、照他无睡。”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那百感交集、兴叹不已的风概。其间有矛盾,有痛苦。义律的狡黠,使禁烟运动平添了三尺风波; 弛禁派的掣肘,又阻挠了林则徐抗英大计的顺利实现。这些,都给林则徐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然而,林则徐毕竟是忠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是道光帝倚重的柱国栋梁,他认为,他的禁烟大业的成败,全系于最高统治者。他也只能寄希望于“高处不胜寒”的“琼楼玉宇”,也就是皇帝的居处,所以用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词意,结束了这首词: “念高寒玉宇,在长安里。”柔情缱绻的眷恋之中,溢射出这位清廷数任封疆大吏、广东禁烟钦差大臣对禁烟前途的隐忧,使全词文已止而意未尽,留下品之不尽的余味,让读者去寻思。


古诗词《月华清》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月华清

读《芙蓉斋集》,有怀宗子梅岑,并忆广陵旧游

漠漠闲愁,蒙蒙往事,胜似柳丝盈把。记解春衣,曾宿扬州城下。粉墙畔、谢女红衫; 菱塘上、萧郎白马。月夜正游船争取,绿纱窗挂。

如今光景难寻,似晴丝偏脆,水烟终化。碧浪朱栏,愁杀隔江如画。将半帙南国香词,做一夕西窗闲话。吟写,被泪痕沾满,银笺桃帕。

词题中的“宗子梅岑”,指宗元鼎,字定九,梅岑是号,江苏江都人。曾从王土祯学诗,有《芙蓉集》十七卷。词人与宗元鼎交谊密切,《湖海楼诗集》卷二载有《为宗梅岑题东园读书图》诗。

上片极力渲染当年扬州生活的难以忘怀。一开始就以“漠漠闲愁,蒙蒙往事,胜似柳丝盈把”三句,引入对旧游的追忆。无边无际的闲愁,不断映现的依稀往事,互相交织、缭绕,缕缕不断,恍然如烟,比那柳丝还要轻柔、迷茫、纷乱!“记解春衣,曾宿扬州城下”,“记”字笼罩整个上片。“白春衫如雪色, 扬州初去日” (孙光宪《谒金门》),风流才子,烟花胜地,哪能不攀花折柳。春衣喜解,夜宿扬州,自然有男女的欢爱情事。“粉墙畔、谢女红衫; 菱塘上、萧郎白马”,浓色重彩,描写当年扬州的冶情艳事,雪白的门墙,碧绿的菱塘,是幽聚携游的处所,红衫轻艳,白马骄嘶,映现出当年的一段绮丽生活。“月夜正游船争取,绿纱窗挂”二句,进一步绘画出扬州瘦西湖上的月下风情。月华如水,灯影游船,这中间自然有笙箫和美人的歌声,而纷纷争着垂下绿色的窗纱,更蕴藏着令人魂消的旖旎风光,也种下无法忘却的深情。

如此芳馨的往事,谁能不为之神往?然而,“如今光景难寻,似晴丝偏脆,水烟终化”! 旧游往事,犹如春日空中的袅袅晴丝,柔脆易断,又象水上的淡淡轻烟,转瞬间消散无踪。明知昔时的光景难以重寻,但旧情耿耿难忘,茫茫的东流江水,隔断了烟花繁丽、灯火满城的扬州,想起那菱塘碧波、粉墙朱栏边的红衫、白马,一切都历历如画。然而,这都已成为过去。往事已矣,旧情难续,满腔愁情,只能寄托于追怀往昔的香艳小词,聊作西窗烛下闲话的内容。其实在吟咏抒写之际,银花笺、桃红帕上就洒满了斑斑泪痕。

全词抒写“深情旧事,一片凄感,往事不堪重记省,血泪模糊”(陈廷焯《云韶集》卷十六)。上下两片,一写旧事,一写深情,色彩、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 写蒙蒙往事,是粉墙、绿水、红衫、白马,月夜灯船,纱帘深垂; 写漠漠闲愁,似晴丝袅袅,轻烟澹澹,江水茫茫,泪痕点点。清丽与迷茫相衬,绮情与哀思比照,两者交互叠印晕融,泯合了难以言尽的今昔悲欢。


古诗词《月华清》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月华清

中秋月夜,偕少穆、滋圃登沙角炮台绝顶晾楼。西风泠然,玉轮涌上,海天一色,极其大观,辄成此解

岛列千螺,舟横万鹢,碧天朗照无际。不到珠瀛,那识玉盘如此。划秋涛,长剑催寒; 倚峭壁,短箫吹醉。前事,似元规啸咏,那时情思。

却料通明殿里,怕下界云迷,蜃楼成市。诉与瑶阊,今夕月华烟细。泛深杯,待喝蟾停,鸣画角,恐惊蛟睡。秋霁,记三人对影,不曾千里。

道光十八年(1838)底,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次年三月到达广州。而邓廷桢在十九年阴历十二月调任闽浙总督,二十年初就离开广州了。据此,邓廷桢、林则徐(少穆)、关天培(滋圃)同在广州过中秋的时间是道光十九年。这首《月华清》即写于此时。

词的上片 一开始就为我们描绘了中秋月夜虎门海口外沙角炮台要塞的图景——碧天如洗,皓月当空,一望无际。星罗棋布的岛屿犹如千螺散立海中。港内战舰渔舟,帆樯林立。使人深感要是不到广州海上,那里能看到这样圆、这样明的月亮呢?下面转写词人的复杂感情: 一方面豪情满怀,要用寒光闪闪的长剑划破滚滚海涛; 另一方面又沉醉于峭壁短箫的声声呜咽。接着又想到晋代征西将军庾亮(字元规)也曾登武昌南楼据胡床赏月啸咏的史事,不过,这是那时的情思。读至此,我们当然会问,词人们现在的情思呢?我们知道,自从林则徐奉命到广州禁烟,六月三日就在虎门海滩当众烧毁缴获英美烟商的二百三十余万斤鸦片,同时加强海防,痛击敌人的侵扰。在这中秋月夜,当然更应注意。所以身为两广总督的词人和钦差大臣林则徐、提督关天培,同登海防要塞沙角炮台,亲临前线,以防万一。赏月,这不过是附带而已。这和晋代庾元规登南楼据胡床赏月啸咏的情思当然不同。

下片开头紧接上片的意思说,料想是天上通明殿的玉皇大帝关照了天门(瑶阊),要使今夜月亮特别明亮,因为怕人间云雾迷蒙,可能会被敌人利用来进犯。(“蜃楼”,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常发生在海边或沙漠地区,称为“蜃景”、“海市蜃楼”,这里借指英国侵略者。)当然,这是中秋月夜,置身前线的想象之辞。下面又兜转笔锋,继续写他们的情思。他们用深杯喝酒,酒没有醉(“待喝蟾停”,用李贺《秦王饮酒》诗:“酒酣喝月使倒行”意。“蟾”,蟾蜍。我国古代传说月中有蟾蜍,故以之代称月)。他们也不愿吹响画角,恐怕惊醒沉睡的蛟龙。极写当时的寂静。最后以在晴朗的中秋之夜,三人同在一处赏月,而不象当年苏轼和他的弟弟子由那样“千里共婵娟”作结,照应了词的开头。

以中秋月夜为题材的词是很多的,而这首中秋词写在海防要塞的绝顶,写在敌人虎视眈眈之时,这就不一般了。它反映了作为前线将领的词人,既有对这次不平常的中秋赏月的深情,也有对敌情的高度警惕。正因为这样,他对这次中秋赏月的印象是很深的。所以三年后,也就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他谪戍伊犁的一个中秋月夜,他还在《壬寅伊江中秋》诗中说: “今年绝域看冰轮,往事追思一怆神。天半悲风波万里,杯中明月影三人。英雄竟污游魂血,枯朽空余后死身。独念高阳旧徒侣,单车正逐玉关尘。”怀念这次沙角炮台的中秋月夜和已经阵亡的关天培、正在到伊犁路中的林则徐。

这首词成功之处在于写得含蓄、有气势,用典贴切。但象“不到珠瀛,那识玉盘如此”之类,也不能不说是败笔。不知读者以为然否?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