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曾文正公家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曾文正公家书 《曾文正公家书》清曾国藩的家书集编。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任湘军督率、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是近代中国的有名人物。其家书有几百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文化出版社出版了《曾文正公家书》,按主要内容将其分为10大类:治家类(40)、修身类(36)、劝学类(24)、理财类(18)、济急类(18)、交友类(9)、用人类(14)、行军类(79)、旅行类(14)、杂务类(36)。1989年,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钟叔河整理校点的《曾国藩家书》,分与祖父、父、叔书(71)、与弟书(249)、教子书(115)三大类。近百年来,对曾国藩的评价毁誉不一,但其家书中的不少思想是可以借鉴的。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八字、三不信”是曾氏家族传统的治家方法。“八字”,即考、宝、早、扫、书、蔬、鱼、猪。考,即诚修祭祀。宝,即善待亲族邻里,凡亲族邻里来家做客,一定要恭敬接待,有急需一定要周济,有诉讼之事一定要帮助排解,有喜事一定去祝贺,有丧事一定去吊唁。早,即每天要早起,黎明即起。扫,即打扫屋室、院落。书,即要刻苦读书做学问。蔬,即要自己种菜。鱼,即养鱼。猪,即养猪。“三不信”是不信僧巫、地仙、医药。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向子弟们灌输这些内容,教育子弟治家要严守家规,要善待亲族邻里,要勤劳俭朴,要自食其力,不要懒惰奢华,不求做官发财,要刻苦读书做学问。关于婚姻问题,曾国藩的家书中也有所涉及,主要体现在其对子女婚姻的态度上。与其持家贵在勤俭的思想相一致,曾国藩反复强调儿女联姻只求勤俭之家,不与世宦之家联姻,不看门第,不问贫富,总的是要以无富贵习气为主,以免使子弟滋长骄奢懒惰的习气。而世宦之家的子弟,多骄奢懒惰,好逸恶劳。曾国藩还提出近亲不婚,同姓不婚等颇具现代意识的婚姻观念,很有见地。 ☚ 女师箴 袁氏世范 ☛ 曾文正公家书十卷。《家训》二卷。《大事记》 四卷。《荣哀录》一卷。清曾国藩 (1811——1872) 撰。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院深造。后任四川乡试正考官 (1843)。升礼部右侍郎兼兵部右侍郎(1846)。咸丰三年(1853)奉命办湘军,后率湘军在鄂、赣、皖等地镇压太平军起义。咸丰十年(1860)后,官历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同治四年(1865)起督办河北、山东、河南军务,并镇压捻军。曾国藩性喜古文,推崇桐城姚鼐。称自己“惟古文与诗二者,用力颇深,探索颇苦,而未能介然用之,独辟康庄”(《曾文正公家训》)。著有《曾文正公全集》。此书收道光二十年 (1840)至同治九年 (1870)书信若干,家训数则。道光间书信皆慰问其父母,咸丰以后则为训子之书,其间多以修身冶性,勤俭励学为务,戒子毋得奢华,不许积钱买田,时亦论文,常有卓见。《大事记》则为挽联及曾国藩之门生或故吏之祭文。此书有光绪十三年(1887)鸿文书局铅字排印本。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整理出版 《曾国藩家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