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曾子易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曾子易箦

曾子易箦

西汉轶事小说。戴圣辑录。原载《礼记·檀弓上》。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录入。过去,选家们只把它当成记人散文;其实,它也是一篇绝妙的志人小说。作品叙述: 曾子卧床不起,病危。学生乐正子春坐于床前,两个儿子坐在曾子的脚旁。执火烛的童子忽然看到曾子睡的华丽而光滑的床席,很像是大夫用的,而有惊讶之态。乐正子春听到童子发问,怕惊动老师而阻止童子。曾子听了童子的话,说这席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而不顾虚弱的身体,坚持让儿子快更换床席,嘱言:“尔之爱我也,不如童子。君子之爱人也,用以成全别人之美德;小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其错。吾得以正而死!”儿子换过床席,还没有放置安稳,曾子即殁。作品表现了曾子于弥留之际恪守礼法的思想。更换一席,本是一件生活小事。但在曾子看来,却是件不寻常的大事。据载,曾子自亲人死后,其思想从“重其禄而轻其身”,变为“重其身而轻其禄”,齐、楚、晋都迎他做卿相,但他一一拒绝 (参看《韩诗外传》)。他既不是大夫,照礼就不能睡大夫的床席。所以,当他听到童子的发问,识其知礼,因而即使处于病危,也非要更换床席不可。这不仅展现了曾子知过即改的精神,也表现了他轻视荣禄的高尚品德。余诚评曰:“易箦以得正,小中见大,一生德行,于此完全无憾。” ( 《重评古文释义新编》卷三) 此言极是。小说构思巧妙: 写曾子病危,于“寝疾”后加一“病”字,又通过叙事布景加以描述。弟子床前而坐,看护曾子,显出曾子病笃。童子“执烛” 以待,既补写了夜状,点明了看护时间,也暗示曾子病情恶化,同时也为 “幸而至于旦”埋下伏笔,为童子看到曾子睡大夫床席提供条件; 再下才写出换席乃至在更换中曾子死去之一幕。这样布局,似易实难,加之行文针线细密,真有鬼斧神工之妙。作品还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子春听到童子的发问,怕惊动老师,说了声“止”,描写出了子春的护师之情。当曾子听到童子的发问和子春阻止童子的话,很感吃惊,想起身阻止子春,但由于身体虚弱,无法坐起来。这时,行文用一“呼”字,以叹而嘘气之声,来表达曾子的惊觉之状。这一“呼”字,也为后面写曾子坚决要求更席的话开了先路,再写曾子更席,寥寥数语,虽不是豪言壮语,却惊心动魄。这几处描摹,无不“神情宛肖,简老之中,恣态横生”(余诚语)。

☚ 秦汉_戴圣   嗟来之食 ☛

曾子易箦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 “华而皖,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 ” 曰: “华而睆,大夫之箦与?” 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 “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 幸而至旦,请敬易之。” 曾子曰: “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礼记·檀弓上》)


 在我们的眼前展现出一幅画面: 曾子病危,学生子春敬候在床下,儿子曾元、曾申陪坐在脚跟前,一个小童缩在角落里,手里举着点燃的蜡烛。昏暗的烛光里,一切显得这样安静和有条不紊,人们恪守礼法,各居其位。这幅画面是此文开首以极简洁的文字描述出来的,引人入胜。
 接着是个性鲜明的对话。童子突如其来的发问打破了沉寂: “这么华美而又光润,是大夫用的席子吗? ” “住嘴! ”子春不让他说。可是曾子已经听到了,很吃惊地呼了口气。童子重复了一遍以后,曾子回答说: “是啊,这是季孙赐给我的,我还没来得及换呢。元,起来换席! ”曾元不让换,请求到第二天早上再换。曾子沉下脸来,批评了曾元,坚持要换,结果在众人帮助下换了席子,还没睡好,就去世了。在这些对话中,童子的天真诚笃,坦然相告; 学生子春因爱先生,不让童子说的焦急制止; 儿子曾元怕父亲因换席加重病情的恭敬婉转; 特别是曾子置死于度外,视礼法重于生命的义正词严,无不与人物各不相同的身份、性格和心情丝丝入扣。
 曾子为什么一定要换掉那张席子呢? 当时等级制度森严。天子、诸侯、大夫所享用的房产、封地、车辆……都有严格的规定,丝毫不能逾越礼仪。连大夫睡的好席子,一般人也是不能随便睡的。曾子是孔子的弟子,特别注重礼法和孝道,他老了以后就不再是大夫了,因此坚持换席。结尾处仅以“反席未安而没”六字交代了易箦的结果,进一步突出了主题。
 《礼记·檀弓》多写丧礼,这里选了曾子死前不肯用大夫之箦而要易箦这件事,形象地写出了曾子严守礼法,一丝不苟,不因病危、事小而越礼的品德。后人把病重将死叫“易箦”,有的地方把病人抬到另外不睡人的床上,可见,这篇简洁的短文已经以其成功的艺术表现力而流传于世。

“曾子易箦”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 先秦散文 - 可可诗词网

曾子易箦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於床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执烛
 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11)。我未之能易也(12)。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13)!不可以变(14)。幸而至于旦(15),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16);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17)。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18),斯已矣。”举扶而易之(19)。反席未安而没(20)

 
 【注释】 ①选自《礼记·檀弓下》。曾子:名参,孔子弟子。箦(ze音泽):竹制床席。 ②寝疾:因病卧床。 ③病:病重。 ④乐正子春:曾子弟子。床下:床前。 ⑤曾元、曾申:曾子的两个儿子。坐于足:坐在脚傍。 ⑥隅:角落。 ⑦华:华丽。 睆(huan音缓):光滑。 ⑧大夫:官阶名。 ⑨止:使童仆勿言。 ⑩瞿然:形容惊起之状。 (11)季孙:鲁国大夫。 (12)易:更换。 (13)革(ji音及):通,急,危急。 (14)变:变动,移动。 (15)旦:天亮。 (16)以德:用以成全别人的美德。 (17)细人:小人,见识短浅的人。姑息:苟且以取安。 (18)得正而毙:犹言死得规规矩矩。 (19)举扶:把人抬起来。(20)反席:换过床席。未安:还没有放置安稳。没:通“殁”,死亡。
 
 【今译】 曾子因病卧床不起,病得很厉害。乐正子春坐在床边,曾元、曾深坐在脚傍。一个小童仆坐在角落里端着蜡烛。
 小童仆说:“好漂亮、好光滑,那是大夫用的席子吧?”子春说:“不得作声!”曾子听到后,忽然惊醒过来,呼了口气,小童又说;“好漂亮,那是大夫用的席子吧?”曾子说:“是的,那是季孙送的。我没力气换掉它。曾元!起来把席子撤掉。”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经很危重了,不能搬动身体,希望能到天亮。再换掉席子。”曾子说:“你爱我的心还不如小童仆。君子爱别人,就是要成全别人的美德;小人爱人才会苟且取安。我现在还有什么要求呢?只盼死得规规矩矩罢了。”于是大家托起曾子,更换了席子,换过席子还来不及把曾子放平稳,曾子就断气了。
 
 【集评】 宋·谢枋得《谢叠山先生评注四种》:“曾子易篑,按曾子垂训之言犹可为天下后世法常,以《论语》启年,启足之言,参观可见曾子之宏度。”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四》:“篇中摹写处,无不曲有神情,自是千古奇笔。”
 清·全诚《重评古文释义新编·卷三》:“易箦以得正,小中见大,一生德行,于此完全无憾。而行文之妙,则针线细密,神情宛肖,简老之中,恣态横生。”
 
 【总案】 《曾子易箦》所叙述的事情很简单,但作者却善于在这简单的小事里通过人物语言的运用来刻画人物的心理。子春听到童子的发问,怕惊动老师,用一“止”字来描写子春的护师之情。而这一“止”字又为后面曾元所说“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的话作了伏笔。当曾子昕到童子的发问,感到很吃惊,作者用一“呼”字来表达曾子的身体虚弱和惊觉之状。这一“呼”字也为后来曾子更换床席开了先声。一“止”一“呼”,两边夹写,一时俱到,前后映带,言简意赅,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最后写更换床席的情节,寥寥数语,惊心动魄。众人抬起曾子,更换床席,床席刚刚换好,还来不及把曾子放平稳,曾子就气绝身亡。这样写即实现了曾子“得正而毙”的愿望,又使文章脉胳清楚,首尾照应。
曾子易箦

《曾子易箦》

见《礼记·檀弓下》,战国孔子后学撰。该文具体描述了孔子弟子曾参死前的一段佚事。曾子病重,子及弟子守候在旁,举烛童子忽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意谓曾子之垫乃大夫所当用,旁人欲止之,曾子闻声瞿然警觉,童子又重复了一遍,曾子会意,不顾劝阻,使人举扶易箦,反席未安而殁。文章笔墨简洁而细腻,“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三言两语,即写出了深夜里病榻前肃穆的情景和气氛;童子的声音,打破了沉静,也透出几分稚气;曾子“瞿然曰:呼”,一病重之人昏沉中忽然警觉的神态被描画得活灵活现。这里曾子临殁不忘守身的精神,其子及弟子的谨慎、童子的纯真不假,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 孔子复醢   苛政猛于虎 ☛
0000650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10/4 7:5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