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曹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曹刿春秋前期鲁国武士。即曹沫,一作曹翙。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军侵鲁,他求见庄公,要求从庄公出战。后两军遇于长勺(今山东曲阜县北),他作庄公陪乘,指挥战斗,开战后,着令鲁军按兵不动,待齐军三次击鼓进军,士气衰竭时,下令发起反击,一举击退齐军。因见逃敌辙乱旗靡,又下令进行追击,获得战争的全胜。庄公十三年,随庄公与齐桓公会盟于柯(今山东阳谷东)。会上,以匕首生劫齐桓公,挟持齐君归还侵鲁之地,订立盟约。一说曹沫劫桓公事乃战国时人所撰造,此曹沫并非长勺战时之曹刿。 曹刿 曹刿庾信《哀江南赋》云:“既无谋于肉食,非所望于论都。”“谋于肉食”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此即曹刿对其乡人所讲。庾信追述历史:当时无人谋划国事,也无人像杜笃著《论都赋》劝止光武帝那样去劝止梁元帝迁都江陵。曹刿,鲁庄公时人,《史记》又称曹沫。鲁庄公十年,齐鲁长勺之战,曹刿参谋庄公,指挥鲁军战胜齐师。庄公十三年,于齐鲁柯地之盟中,又劫桓公,使桓公退地于鲁。其以智谋及勇略名闻后世。 ☚ 梅伯 接舆 ☛ 曹刿cáo guì〖名词〗 曹刿春秋时鲁国人。即曹沫。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侵鲁北鄙(边界)。以鲁国一普通人身份,认为贵族们并无远见,求见鲁君并自告奋勇向其请战。战前,探知鲁国情况,认定鲁公讲究信用,能够与齐一战。双方摆好阵势后,运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军事理论,在齐军第三次击鼓挑战时方允鲁军击鼓应战。结果,大败齐军,创造战争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成语”一鼓作气”,即出于此。另相传齐君与鲁君相会于柯(今山东阳谷东),他持剑相从,挟迫齐君订立盟约,送还鲁地。 曹刿春秋时鲁国武士。生卒年不详。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鲁军在长勺迎击齐军,及时劝阻鲁庄公马上出击。运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军事理论,击败齐军。创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 曹刿春秋时鲁国人。刿亦作翙即曹沫。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侵鲁。求见鲁君并自告奋勇向其请战。他探问鲁国情况,认定鲁庄公讲究信用,能够与齐一战。双方摆好阵势后,运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军事理论,在齐军第三次击鼓挑战时,方允鲁军击鼓应战。结果,大败齐军,创造战争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另相传鲁君与齐君相会于柯(今山东阳谷东),刿持剑相从,义正词严,挟迫齐君订立盟约,收回鲁国全部失地。 曹刿 曹刿春秋鲁人。《左传》、《谷梁传》、《国语·鲁语》均作曹刿,《史记》《齐太公世家》与《鲁周公世家》均作曹沫。其人深明军事与政治谋略,且有勇力。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曹刿立足于取信于民的政治基础,选取齐师士气衰竭的有利时机,大败齐师。其论战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又“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庄公十年)此乃后世兵家所言“避其锐气,击其堕归”。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齐鲁会盟于柯(今山东东阿西南),“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使其“反鲁之侵地”,(《谷梁传》鲁庄十三年称此为“曹刿之盟”。)鲁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71年),“公如齐观社”,曹刿又以“非礼”而力谏,认为“礼”是“所以整民”的法典,“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羲,帅长幼之序。”(《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后人或视曹刿如一介“勇夫”,实有失其真。 ☚ 曹充 曹曾 ☛ 曹刿即曹沫,一作曹翙。 曹刿刿也作翙,即曹沫。春秋时鲁国武士。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攻鲁,他求见庄公,认为庄公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可以一战。当两军在长勺相遇时,庄公准备马上出击,他加以阻止。齐军三次击鼓进攻,均未冲动鲁军阵线。他抓住齐军勇气衰竭之时, 发动进攻,一鼓作气取得全胜,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相传齐君与鲁军在柯(今山东东阿)相会,他持剑相从,挟持齐君订立盟约,收回失地。 曹刿见“曹沫”。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