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傳播知識爲目的,用文字或其他符號記録於一定材料之上的著作物。一般認爲,嚴格意義上的書籍最早出現於春秋時代。當時的著作物已非簡單的記事,而有了傳播知識的意義,且有相對固定的物質載體——簡、牘、帛和固定的書籍制度——簡牘制度。紙發明後,書籍制度也演變爲卷軸制度。唐代印刷術的發明,使書籍的生産從手抄轉爲印刷,書籍制度也變爲册葉制度並一直行於今。《三國志·魏志·王粲傳》:“邕曰:‘此(指王粲)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晉書·張華傳》:“雅愛書籍,身死之日,家無餘財,惟有文史溢于几篋。”宋·蘇軾《論高麗進奉狀》:“使者所至,圖畫山川,購買書籍。”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六·焦桂花》:“曹升六舍人,曾於内庫檢視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