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古诗篇名。南朝齐谢朓作。写诗人登山临江所见春晚之景及遥望京师所生思乡之情。前八句刻画春江日暮景色,清新生动,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尤为写景名句;后六句即景生情,倾诉游宦无成之慨及返乡无期之哀,真切动人。全诗意境清新,语言精工,历来为人们称赏。 ☚ 拟行路难 拟咏怀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南朝齐诗篇名。谢脁作。见《谢宣城诗集》卷三。诗写登山所见的春江美景和还望京邑(今南京)时所引起的思乡之情。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上有三峰,南北相连。本篇是谢脁山水诗的代表作,写景出神人化,风格清俊秀逸。“馀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诗句,被誉为“浑然天成、天球不琢”之作(唐庚《唐子西语录》)。李白也曾吟诗称颂:“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其诗注重对偶、声律,开唐诗风气之先,施补华《岘傭说诗》曰:“谢玄晖名句络绎,清丽居宗……唐人往往效之,不独太白也。玄晖诗变有唐风,真确论。” ☚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山中杂诗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这是谢朓著名的一首写景诗,在清新明丽的景致中,流溢出一片深挚的思乡之情。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向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它的好处在于:(一)、把火红的晚霞与明净的江水融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绚烂清丽的画图,意境新美;(二)、用美丽的“绮”来比彩霞,以素净的“练”来比江水,比喻生动贴切;(三)、对偶工巧,句式精美;(四)、语言准确精练,而又浑然天成。它在整首诗中,的确是一对闪光的明珠,耀人眼目。 ☚ 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 玉阶怨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本诗历来为人们所赞颂,约写于谢朓将离开南齐京都建康(今南京市东南)去宣城任郡守时,于近郊游览后所作。 “三山”,山名,位于今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山有三峰,周为四里,南北相连,故名,并非三座山。“京邑”,指建康。 这首五言诗,是诗人写晚登三山遥望京都时所见景色而引起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结构倒很简单,前半首写景,后半首抒情,但诗味特浓。
前两句是: 霸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这是化用了古人两首诗的一些诗句的意思。前一句是借用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诗意。霸,水名,系“关中八川”之一,出陕西蓝田县,流经长安。奉穆公改古滋水曰霸水,后称“灞水”。涘,水边,即灞水岸边。由眼下的长江联想长安的灞水,进而联及王粲诗句“南登霸陵岸”。 后一句,是化用潘岳《河阳县诗》中的“引领望京室”诗意。河阳,县名,今河南孟县西。京县,指西晋京都洛阳。这里,借指京城或京室。 在这里,诗人用王粲望长安、潘岳望洛阳来比自己的望建康,并以“灞岸”、“河阳”比目前的“三山”。这就是说,我怀着眷恋之情,傍晚时分登上了三山,回头眺望那都城建康。 诗句由于用了典实,虽然只有十个字,含蕴的内容就很丰富了。 接着下边六句——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这是此诗写景的主要部分,是受后人(包括李、杜)盛赞的写景名句也出在这里。让我们细细地玩味玩味。 先看头两句,是说,夕阳照耀着高耸的屋脊,色彩明丽而高下不齐,都可看见。白日,太阳,此指夕阳。丽,明丽,用作动词,这里有“照射使……色彩明丽”的意思。飞甍,上翘如飞翼的屋脊。甍,即屋脊。参差,高高低低不齐样子。 中间二句是名句。它说,仰视天边的晚霞,铺展开来恰似无数幅锦锻;清澈江水,风恬浪静,如同一匹长长的白绸,望不到边。绮,有花纹的丝织品;练,洁白的熟绢。 下边二句,“喧鸟”句是说,喧闹着的众鸟覆盖着江中的小洲。覆,盖也,极言其多。“杂英”句,杂花开满了宽阔、芳香的郊野。杂英,各色的花。甸,郊野。 六句诗把一个“春江日暮景色”描摹得十分清丽喜人,至于其中“余霞”二句,为什么竟成为世人传诵的名句呢? 我想,其原因主要是两点: 一是,诗人用生动设喻和工整对仗,把登高所见的春郊晚景鲜明地描绘了出来,令人惊喜。①设喻好。以“绮”喻霞,确切,艳丽——逗人;以“练”比江,使动景变成静景,融情人物,写景寄意——抓心。②选词妙。用“散”这个动词写“余霞”,使静物之云霞,给人以动态感,又用“静”的形容词写“澄江”,使汹涌动势的江流,显得十分平静,令人沉思与追忆。③对比美。上天(余霞)与下水(澄江),此一比也;素练与艳绮,又是一比;还有动与静的对比等,这些都使诗之形象鲜明,美感强烈。 二是,取得多层次的艺术效果。此诗的前半首的任务,就是描写晚景。你看,诗人登高远眺,那沐浴在金灿灿夕阳中的巍峩宫室,映衬在晚霞下的浩浩大江,点点沙洲,群鸟翔集,繁花争妍,一派春江晚景,尽收眼底。而“余霞”这一名句,于此脱颖而出,收到的效果是多方面的。先是见到春晚京郊景色,十分迷人;进而激起人们对大好山河的无比热爱;同时,也传达了即将离京外放的诗人借景寄托的恋乡(京邑)之思。这些均为下半首诗作了很好的铺垫。
诗人由描摹转向抒情,即把眼前的美景同心中的离情联系起来。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诗人这次外放,将在那里长久滞留,欢送宴会虽已过去了,但我会念念不忘的。方,将;滞淫,滞留、久留。怀,思念。这就是前二句的意思。 中间二句,佳期,是指归来的日期。怅,怅恨;何许,哪里、何处。霰,俗称雪子、雪珠。这是说,方别了京城,就想到返京的佳期莫卜,于是泪下如霰。可知诗人望乡之心甚切,怀京之情强烈,岁在壮年,然已白了头。这就是最后二句的大意。鬒(zhǎn)黑发。 诗人在这里,不仅因瞻望京邑引出眷恋不舍之乡情,心潮澎湃,而且泛起了游宦无成的感慨。诗以委婉凄切的情调,抑扬起伏的旋律,深深撼动了人们的心弦,且也更深地发掘了主题。
自刘宋谢灵运创立了山水诗派之后,山水诗渐趋成熟,到了谢朓手中,山水诗又有了发展。他既汲取了谢灵运那种细致与逼真的优点,又摆脱了谢诗在诗末常留“玄言尾巴”,避免了晦涩和板滞的毛病,形成了自己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清人沈德潜曾有很好评价:“玄晖灵心秀口,每诵名句,渊然泠然,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种深情妙理。康乐每板拙,玄晖多清俊。”(《古诗源》名下注)现在选读的这首诗,正体现了他的这种优美风格。 此诗“乡国之思”的题旨,不是张口见喉咙式的直呼而出,而是借水乳交融情景、层出不穷的意境和流丽秀逸的语言,自然而然地凸现了出来,成了谢诗中的名篇。谢朓就是这样地以自己的一系列名篇,为“永明体”的确立发挥了奠基作用。宋“四灵”之首赵师秀说,“玄晖诗变有唐风”;宋诗论家严羽,也说“谢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举若干诗例说明谢诗“于唐人调不同而语相似。”这些评语,都指明了谢朓诗歌使五言古诗向唐代律诗的过渡,已迈出了一大步。当然,它还不是具有严谨格律的律诗,而只是“调不同而语相似”罢了。我们不妨将在读的这首诗作一些检验,看看有哪些“相似与不似”之处: 大家知道,唐代律诗是定句、定字和定韵的:四联八句,每句五或七字,四韵或五韵,不可转韵,而谢朓这首诗,十二句、七韵,均取霰部仄韵,一韵到底;唐代律诗,讲究字声平仄协调,务必组成律句、律联,而此诗却尚多古诗句式,只在少数诗句上体现了声调和谐;唐律谋篇,讲求起、承、转、合,联间务讲粘对,而谢诗此时还未有这种概念,或者已有某些认识,却未臻自觉。“渐有唐风”之誉,却是当之无愧的。
谢朓还有不少绝句式的小诗,极富民歌气色,语言精练,诗味隽永。下边再选读一些这样的诗吧——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脁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 本篇与前首写于同一旅途,三山也是谢脁从京城建康到宣城的必经之地,离建康不远,相当于灞桥到长安的距离,故诗开头借用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下句则借用潘岳《河阳诗》“引领望京室”,其意若云:昔读这两位古人之诗,而今日始深有同感也。以下六句写景。因为登高望远,所以皇宫和贵族第宅的飞檐高高低低,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二句写尽满城的繁华景象和京都的壮丽气派。既然全城飞甍历历可见,那么从中辨认自己的旧宅当也是人之常情吧。以下写白日西沉时的江景,“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灿烂的晚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此二喻象不仅有动态与静态、绚丽与素静的对比,而且都给人以柔软的感觉,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云霞是瞬息变幻着的,用光彩闪烁不定的锦缎来比喻十分恰切;而大江远看给人宁静的感觉,用白练来比喻最适宜不过(唐人徐凝后用白练比喻瀑布“千古长如白练飞”,为王世贞所讥,就在于白练不宜喻飞动之水)。如果说这两句是大笔晕染江天的景色,那么“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则是细笔点染江洲的佳趣——众鸟的喧声越发衬出傍晚江面的宁静,遍地繁花则与满天彩霞争美斗艳;黄昏的鸟儿皆知寻找自己的归宿,而故乡春色美丽如画,无怪诗人要发出叹息了。“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六句抒情,“去矣”、“怀哉”以虚词对仗,造成散文式的感叹语气,增强了声情摇曳的节奏感,以下由乡思引起感伤作结。 全诗基本上沿袭谢灵运山水诗半篇写景,后半篇抒情的程式,精彩在前半,表现出作者在景物剪裁方面的功力,和铸造警句的本领,以及诗风的清丽和情韵的自然,标志着山水诗在艺术上的成熟。李白于小谢诗特熟,曾云:“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表现了他对诗中警句的欣赏。惜乎诗的后半抒情稍弱,未能脱俗,反映了作者思想境界志趣方面的局限,钟嵘所谓“篇末多踬”,即此类也。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诗歌。谢朓作。诗中描述了诗人登上三山(今南京西南长江南岸)时所见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句精警工丽,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涘望长安〔2〕,河阳视京县〔3〕。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4〕。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5〕。喧鸟覆春洲〔6〕,杂英满芳甸〔7〕。去矣方滞淫〔8〕,怀哉罢欢宴〔9〕。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10〕。有情知望乡〔11〕,谁能鬒不变〔12〕? 〔1〕本篇是谢脁的代表作,是他离开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前往宣城(今属安徽)赴太守任,途经建康城西南长江南岸的三山时写的。诗中描写京邑的壮丽和大自然的美景,抒发由此引起的思乡之情。谢脁(公元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少有文名。历任参军、功曹、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等职。他与著名诗人谢灵运同族,诗学谢灵运,因此,人称谢灵运为“大谢”,称谢脁为“小谢”。后在宫廷内部权力斗争中被陷,死于狱中,时年三十六岁。谢脁是南朝齐梁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诗风清新流丽,与“大谢”比,他的诗较少玄言、繁芜之词,为山水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其新体诗,从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遣词自然,情味隽永,开唐代律诗、绝句先河。 〔2〕灞:灞水。涘(si):岸边。此句取意汉末王粲《七哀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3〕河阳:古县名,在今河南孟县西。京县:京城。此句取意西晋潘岳《河阳县诗》:“引领望京室。” 〔4〕“白日”二句:是说阳光照耀着京城内的建筑,参差起伏的屋檐清晰可见。丽,用作动词,照亮。飞甍(meng),高耸如飞的屋檐。 〔5〕“馀霞”二句:是说天边的晚霞如同散开的彩色锦缎,清澈的江水静静流淌就像白色的绸带。馀霞,晚霞。绮,彩色锦缎。澄江,清澈的江水。练,白色绸带。 〔6〕喧鸟:众鸟鸣叫。洲:江中陆地。 〔7〕杂英:各种各样的花。英:花。甸:郊野。 〔8〕滞淫:滞留。 〔9〕罢:停止。 〔10〕“佳期”二句:是说怅恨还乡无期,不禁泪下如霰。佳期,指还京邑之期。怅,恨。何许,何时。 〔11〕“有情”句:有情人都会遥望乡土。 〔12〕鬒(zhen):黑发。 本篇层次分明,写景如画,情感真挚。前两句化用前人诗句,发端别致;中间六句写景,暗示依恋,情在其中;末六句直抒怀恋之情,虽用赋法,却曲折婉转。此诗最大的成功,是描写春日暮景,既色彩鲜明,又洗炼流丽。尤其是“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比喻奇妙,工丽精警,历来被人们称颂。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一诗就赞美:“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南朝齐)谢脁 灞涘望长安①,河阳视京县②。 此诗为作者被任为宣城太守将离建业时作。“三山”在今南京长江南岸,俗名三山矶,“京邑”指建业,时为齐都。诗写建业一带春天黄昏时的优美景色,后半流露了惜别之情。 【注释】 ①灞涘(si):灞水边,灞水在长安附近。此处长安与下句的京县(洛阳)皆借指建业都城。汉末王粲《七哀诗》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句。②河阳:今河南孟县。京县:指西晋都城洛阳。潘岳出为河阳县令,其《河阳县作》诗有“引领望京室”句。这两句分别以王粲、潘岳自比。③飞甍(meng):高耸的屋脊。④绮:彩绸。⑤练:白色的绢。⑥春洲:指江中长满春草的小洲。⑦杂英:杂花。甸:郊野。⑧滞淫:羁留。⑨佳期:指重回京城的日期。⑩霰(xian):雪粒。⑪乡:故乡。作者生长于建业,故云。⑫鬒(zhen):黑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